石家庄集市与庙会初探

2013-08-15 00:44段学红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庙会集市石家庄

段学红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系,河北 石家庄 050081)

说起石家庄城市的特色,可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认识,但只要一说集市或庙会,立刻就会达成共识。人们脑海中就会浮现:在城市边缘地带,固定的街道,相对固定的时期,一般以农历五天为一个周期,热闹的集市场面。这可以说是城中村较多的石家庄最为突出的地方特色。

集市和庙会是一个地方民俗特色最集中的反映,也是当地经济、物质生活的展示台,因此不可忽视。那么,石家庄的集市和庙会具备什么特色?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正是本文拟探讨的。

一、集市——古老的传承

集市并非是石家庄所特有的,而是各地民间普遍存在的一种定点、定时的原始贸易习俗,是最古老的交换形式。集市的出现源于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不同行业的人有了交换的需要。如:生产粮食的,需要锅碗、布匹、铁器等日用品;同样,生产各种器具用品的都需要粮食。物品交换的客观需要,就形成了集市。正如《易经·系辞》所言:“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集市的历史可谓悠久,大约兴起于殷商时代[1]。集市古时叫“互市”。市的叫法各地不同,北方称作“集”,南方称作“市”,还有两广“墟”、川黔“场”、云南“街”等各种不同的名称。尽管名称不同,含义则是一样的。集市的交易方式经历了无言交易、按需交易、等价交易、以商品或货币为媒介的交易等阶段,最终形成了以贵重金属为货币的交易习俗。

随着社会的发展,集市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在一些较大城市中形成了以某些地段为中心的固定的商业繁华区。在这些区内,又各自有不同的集市,如菜市、米市、骡马市等。这些商业区中每天都有集市,已经没有原始集市那种周期性的时间间隔了。

而农村的集市,还依然保持着传统的周期性特点。一般以农历为依据,或逢一逢五,或逢三逢八,以五天为一个周期进行集市活动。一般在一个大区域内,各乡、村、镇交错进行,从而使得相邻的地区,在一定的范围内,几乎天天都能赶上集市贸易。集市一般以上午为盛,集市内各种货物自然分区陈列,井然有序。这对当地人民的生活所需和生产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石家庄城市边缘和乡村的集市至今保留着这种流传了几千年的民间贸易习俗。

二、庙会——民间信仰与经济的结合体

与集市相近的另一种贸易形式是庙会。如果说集市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的话,庙会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还是因宗教的介入而产生的宗教与经济的结合体。

庙会——顾名思义,是与庙有关的集会。《辞海》对庙会的解释如下:“庙会亦称‘庙市’。中国的市集形式之一。唐代已经存在。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故称‘庙会’。”庙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远古时期的先民们为了求得祖先及神灵的保佑,定期在宗庙等地举行祭祀活动,人们聚集在一起,集体开展进献供品、演奏音乐、举行仪式等活动,这可以说是庙会的雏形。

而庙会的真正形成和发展,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兴盛之后。汉代佛教传入,刺激了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创立。两教之间既有激烈的竞争,又在相互影响中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纷纷在精神上求得解脱,加之统治者的提倡,于是佛道二教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到唐宋时期更是达到了全盛。

随着宗教的发展,宗教活动越来越兴盛,如“行像”、圣诞庆典、斋蘸、水陆道场等。在各地的庙会上,也有祈子、祈福,求财、问卜等宗教信仰活动。为了吸引更多信众,佛道二教在宗教仪式的基础上也增加了媚众的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等。这样,不仅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鹜,而且有效地吸引了普通民众的关注,于是,庙会不仅成为善男信女敬神拜佛的时机,也为普通大众提供了娱乐的机会。

庙会之所以备受欢迎,不仅得益于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也与其花样繁多的商品有关。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吃、喝、购物的需求。一些商人看准了时机,在此贩卖民间玩具和小吃,并且越来越丰富繁盛。于是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因此庙会又称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庙会上商品的数量、品种都比通常集市多出几倍。老百姓的农具和衣食住行相关的物品在这里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平时一般市集上买不到的东西,可以在此买齐,因此庙会的感召力很大。有的庙会,可以吸引几十个乡、县,甚至附近几个省、自治区的群众来助兴。

随着群众参与热情的高涨,庙会这种融宗教、娱乐、商贸为一体的形式,成为人们过年过节不可缺少的活动。以至于越到后来,宗教的气息越淡化,并演进成一种带有娱乐色彩的集市贸易形式。许多地方寺庙或道观已经不存在了,而庙会却经久不息。甚至有些地方根本没有庙,却也有庙会这种名称和形式。可以说,庙会已经由宗教的活动变成了世俗的活动,成为地方性民众世俗节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石家庄的庙会由来已久。据考证,早在汉代,封龙山就有祭山活动,这可以说是封龙山庙会的渊源。石家庄地区的庙会,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非常普遍。据对石家庄市17个县(市)主要集镇进行统计,共有庙会700多处,仅井陉县就有庙会118处,栾城县有104处,平山县有92处[2]。

与各地庙会一样,石家庄庙会的日期一般在寺庙的节日举行。时间或有先后,但一般多在春节前后,或农闲时节。其目的,除了祈祷吉庆之外,就是为了便于开展贸易活动。据统计,石家庄的庙会日期多在农历二、三、四、十、十一月,其中,农历三月更是庙会较为集中的时期。石家庄17个县(市),可谓县县有庙会,人们把庙会称为“过庙”、“赶庙”,非常看重,俨然成为广大群众每年一度或几度的盛大节日。

三、何去何从——石家庄集市与庙会展望

集市与庙会是石家庄人尤其是村镇居民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集市与庙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甚至对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引起重视,加以引导,使其健康发展。

(一)突出地方特色,助推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集市与庙会已经成为有助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集市上货物众多,尤其是一些平时不容易见到的土特产,对于活跃城乡经济交流起到了很大作用。庙会的集市活动更是对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如晋州九月九庙会日成交额达千万元以上[3]。各地规模可观的庙会很多,其物资交流、科技交流的数额,都是一般集市难以企及的。如2010年新乐市伏羲庙会期间,共吸引全国各地包括北京、天津、江苏、浙江、河南、甘肃、吉林等省市的游客30余万人,买卖商贾、五行杂艺云集,新乐多家宾馆和饭店暴满[4]。

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许多地方集市、庙会上所出售的商品大同小异。不外是农产品、日用品,绝大多数是来自批发市场的商品;原汁原味的手工制品凤毛麟角,地方特色的东西越来越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商场超市的密度和覆盖面逐渐加大,商品流通的速度越来越快,再加上网络购物大行其道,集市和庙会作为单纯的物资交流的功能将逐渐减弱,甚至有些会不可避免地消失。而保留下来的理由,一方面是其民俗文化的惯性延续,另一方面则是对地方特色的彰显。因此,要满足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愿望,一方面要有效地挖掘地方文化特色,突出其民俗文化传承的特点;另一方面要保留当地传统的特色产品,越是传统的,越有吸引力。

当然这里也存在一个两难的问题,富有特色的民间手工制品越来越少,即便有,价格也高出普通民众预期许多。许多人赶集也好,逛庙会也罢,买东西不作为主要目的,即便买也要图新鲜和便宜。但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产自制的农副产品逐渐减少,至于手工产品更是很少人费心费力去做,有些甚至有失传的危险,比如民间织布、制陶、刺绣等。因此,在大工业时代,带着乡土气息的原生态的东西还能走多远?实在不容乐观。

(二)保留民俗,摒弃低俗

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圆了中国作家的诺奖梦,也大大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莫言非常喜欢赶集,他说通过赶集可以感受老百姓的生活状态,了解民俗,体验生活。其实不只是赶集,庙会更是百姓民俗生活的集中体现。

庙会是集宗教信仰、民间娱乐、集市贸易于一体的群众活动。庙会上具有宗教色彩的活动很多,既有大型的祭祀仪式,也有善男信女求神拜仙的活动。上古传说、民间信仰、佛道诸教以及地方人物,都可以成为人们祭祀和崇拜的对象。近年来,尽管宗教信仰色彩在庙会中已经有所淡化,但仍占重要的地位。有些地方为了利用庙会形式促进经济发展,将本已不复存在的庙宇进行重建,并大肆宣扬一些神奇灵验事项,吸引善男信女对神灵虔诚膜拜。于是求神拜佛,祈求升官发财、消灾解病、婚姻圆满等,不一而足。这就不免有打着民俗的旗号,大行迷信和低俗之实了。

庙会中求神娱神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庙会产生的根源之一。因此,对基于传统的这些活动,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做法一概禁止;但为了保证庙会民俗文化健康发展,应该将这些活动加以整合,提炼精华,因势利导,移风易俗。许多庙会的文艺活动丰富多彩,石家庄一带主要有:打扇鼓、战鼓、抬皇杠、吹歌、官伞、太平车等。将这些形式注入健康的内容,是可以发扬光大的。如1993年石家庄郊区振头关帝庙会期间,当地有关部门引导人们举行太平扇鼓等文艺活动比赛,通过对传统舞蹈、唱词和道具的改革,歌颂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展现新农民的新气象。在对旧有形式进行改进的同时,也可以将新的方法融合到庙会当中,倡导一种新的思想和价值观。如新乐市在伏羲庙会期间,开展了动漫节、书画展、第一届石家庄采风笔会、燕赵文化展和伏羲文化研讨会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5],对弘扬伏羲文化、丰富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重视交通和卫生,营造和谐环境

集市和庙会存在的最明显也是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交通的堵塞和卫生环境的破坏。

集市和庙会大多位于交通方便的地方,以便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但问题也就随之而来。集市和庙会的参与者,贸易双方为集市和庙会带来了繁荣,但同时,占道经营现象严重,以致阻碍了交通。买卖双方为了交易的方便,临街摆摊,随时交易。但这对过往的行人和车辆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尤其是若赶上上下班高峰,本就不宽敞的马路,就更是拥挤不堪了。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交易双方,而且对地方的交通秩序乃至经济发展等,都会造成损害。

庙会上的饮食市场非常发达,一方面是赶庙人饮食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则是尝新鲜。庙会的饮食多为大众食品,价钱不高,一顿管饱。也有些是特色的地方小吃,平常难得一见,起码是不易见到如此多种类,人们纷纷慷慨解囊,以求满足口腹享受。庙会上的摊位都是露天的,有的临时搭个棚子。由于水源不足,许多摊主便自带清水,既要满足做饭的需要,又要用来清洗餐具;加上人来人往,食客更换频繁,碗筷的清洗往往相当马虎,清洁卫生必然难以保证。有的为了节省清洗步骤,干脆以碗套上塑料袋来解决。塑料袋本身经过高温会产生有毒物质,这对顾客的健康是个威胁,而且大量更换塑料袋,造成的白色污染也很严重。至于摊位周边,人们吃完后扔掉的各种垃圾更是随处可见。因此,卫生问题是庙会必须要解决的。

解决这样的问题,首先要加强管理。在集市和庙会所在地,要建立相应的活动场所,尽量不影响周围的交通。同时要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并遵照执行。有些地方也可以利用现有条件进行管理。比如上庄集市,既有大片的固定交流场所,又在中山西路的两旁按大致的交易类型设定摊位,而摊位的朝向不是以往的那种面向大路,而是面向内侧。这种布局只是对自行车道有所影响,而来往的大量机动车和行人则能够保证正常通行。这样,在原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解决了占道影响交通的问题,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借鉴方式。

其次要善于挖掘和整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集市越来越萎缩,绝大多数会逐渐被商场、超市和土产日杂商店取代。但在目前仍有其存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将一些特色明显并且活动场所宽阔的集市保留,将周围其他集市合并。至于庙会,要善于挖掘其民俗文化意义,着重打造几个有历史有内涵的代表性庙会,使之成为一方民俗文化的名片。庙会上的经贸活动尤其是饮食卫生方面要重点管理。近年来,许多地方在节假日或文化节倡导组织的庙会,已经开始重视这一问题,建立了专门的饮食区,隔一段设置一个垃圾筒,卫生状况有所好转。各地对那些民间固有的传统庙会也可以参照这样的方法进行管理。

总之,石家庄集市与庙会是传承悠久的民间文化,是村镇群众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逐渐成为城市民众了解民情、体验风俗的窗口。我们要了解并汲取其对文化传承有利的因素,摒弃其不利的因素,使这种古老的民俗为现代人物质文明、精神生活和城市经济文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 [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64.

[2]任新社,栗永.石家庄历史文化百题 [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375.

[3]庙会民俗 [EB/OL].(2001-09-15)[2012-11-01].http://www.sjz.gov.cn/col/1275401630765/2004/09/15/1275465211924.html.

[4]2010年新乐市伏羲庙会圆满结束 [EB/OL].(2010-05-04)[2012-11-10].http://www.hebxinle.gov.cn/upfiles/xy_col01liusen20100504105303007126.htm.

[5]石家庄新乐:旧时民间庙会 今日文化大典 [EB/OL].(2008-04-15)[2012-11-10].http://www.xinhuanet.com/chinanews/2008-04/15/content_12968087.htm.

猜你喜欢
庙会集市石家庄
石家庄晓进机械制造科技有限公司
热闹的集市
元宵节,逛庙会
探访于山“相亲集市”
梁丛
丰都庙会
宝顶架香庙会
人民币缘何诞生在石家庄
洋庙会写趣
热闹的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