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省战略背景下的中原文化译介策略研究

2013-08-15 00:52马晓欢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译介中原语言

马晓欢

(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河南·信阳 464000)

一、引言

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文化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党的“十二五”发展纲要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构建以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对外开放格局,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的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源和主干的中原文化既是一种地域文化,又是一种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中原文化产生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有力地推动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加快中原崛起、支撑中部崛起、完善全国区域发展格局的今天,我们也必须承认,中原文化的影响力与其博大精深的内涵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河南加大了对外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力度,中原文化一方面迎来了提升和传播的新机遇,另一方面也承受了国外文化产品、文化资本和文化价值观的巨大冲击。一段时期以来,河南的对外交流活动中“文化赤字”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这与中原文化深厚的底蕴、精髓和动力极不适应。与此同时,现有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够,传统文化缺乏创新和活力以及中原文化尚不能成为对外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推手等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普遍存在。因此,在当前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的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地推介中原文化,发挥中原文化的潜力,增强中原文化的吸引力,形成中原文化的推动力,使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挥其所特有的弹性优势及单纯经济驱动所不具备的潜在优势,为实现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的有机结合,进而为加快中原崛起的进程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不竭动力是当前亟待思索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文化译介的趋势分析

人类的共同性使得各种语言文字语义在相互的交流活动中形成了一定的可通融性与可理解性,翻译行为的实质就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从这个意义来讲,原语文化系统与译语文化系统是相互交织的,对文化的译介行为本身也是一种语言的转化活动。因此,文化的对外传译行为必须考虑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事实上,文化译介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课题,它既要体现语言的科学性,又要体现文化的艺术性。唯有借助科学的语言观才能使中原文化的丰富内涵得以传播和推介。

(一)同、异质语言观对文化译介的影响

由当前文学、文化译介研究的现状可知,译介行为必须有辨证的语言观作指导,即:既注重语言的同质性,又尊重语言的异质性。所谓同质语言观,强调的是人类语言普遍规律的共性,认为所有的语言在本体论的各方面都是相同的。而异质语言观则是指在对语言共性基本认同的前提下,对某一特定语种与其他语种在本质、要素、系统、结构和功能等方面作通体的对比分析与研究,从中归纳和推断出给定语种异质性的主张。按照异质语言论的观点,各语言除了共同的语言结构共性外,还具备自身的个体属性。每一种语言都是特定的人类文化生态环境及历史发展的产物,与其所处的地缘文化关系尤为密切。基于此,再做深一层次的分析,我们应当明确,文化的传译应当重视双语(或多语)的异质性,灵活而准确地把握译介的表现手法;重视双语(或多语)的历史发展,精准而深刻地把握文化的涵义变化和微差【1】。

(二)主客体意义对文化译介的影响

作为二元对立的译介主体与客体源于西方的哲学概念。从人的角度来界定,人的理性、感性及其对自然与社会的依附等属性均属主体的范畴,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和主导性;而相对于主体的、具有“客观自身规定性”的客体则是一个具有动态性和能动性的实体,它不是被动的、静止的,其语义涵义具有一定的读者期待性。按照译介学的观点,译介主体应在尊重客体权力的基础上,精于价值、心理、情感和审美取向分析,为译介客体寻找新的价值高度。

(三)语言逻辑对文化译介的影响

作为逻辑思维起点的概念是译介妥贴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疏于客体研究、语法结构分析、语段组织混乱及悖理而造成的不当译介,反证了语言逻辑在译介范畴的重要性。事实上,从译学意义上的真值观可知,译介的价值即为译介的真值,有效的译介即实现有效的双语转换,应当加强思维言语表达的逻辑化,除旧立新,最大限度地体现文化的新价值和新标准。

三、中原文化译介策略选择

季羡林先生曾指出,在世界文化向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文化交流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因此,文化的译介应使中外文化的衔接与转换呈现出新的优势与活力。基于此,我们应当相信,如何能够在保留自身特质的同时摸索出与其他文化的共生与融合之道,如何将原语文化中的精髓润物无声地渗透到目的语文化中去,进而引发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是中原文化译介的逻辑前提。但是,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在近年来的对外交流活动中,对中原文化的翻译与推介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基于此,我们认为,立足于当前推广中国文化及文化强省战略的大环境,中原文化的译介行为应当跳出以往接受或顺应英美文化的视阈,走多元文化对话下的文化互动之路【2】。

(一)文化身份的确立——主体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合

译介作为一种交流活动,应反映文化原型的能指文化与译介表象的所指文化之间的关系。而从原型到表象,从能指到所指,译介主体的态度和价值取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费孝通先生曾指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应有自知之明。这种自知之明能够加强自主文化转型的能力,能够取得新时代对文化选择自主地位。因此,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能否展开平等的对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译介主体主观决定的【2】。

河南是一个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大省,各种民俗文化、人文景观文化、自然景观文化、特色产品文化共同构建了中原文化资源的深厚内涵。然而,新时期,对中原传统文化的挖掘、整合、深化和创新工作与建设文化强省的步伐还有一定的差距。现有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度不高,文化资源闲置乃至文化浪费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中原文化资源的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如何充分挖掘中原文化资源、加强文化资源内涵建设,进而重新确立河南的文化身份,是新时期中原文化译介的首要任务【3】。

中原文化身份的重新确立需要不断挖掘创新文化魅力,总的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突出河南省“根亲文化”的强势品牌,围绕姓氏文化、汉字文化弘扬华夏文明特色,推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独特的禅宗文化、道家文化、武术文化以及华夏文化旅游产品;其次,依托河南省区域特有的文化产业,延展产业链,大力拓宽文化产业开发的广度和深度,重点建设一批产业示范基地和文化产业园区,使之成为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和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第三,充分挖掘河南省现有民间文化资源,提升品位,重点打造一批经典文本、文物古迹宣传册、传统节庆和民俗制品的制作和营销基地;第四,适应新的文化发展趋势,努力打造体现新时期时代特色的精品佳作,继续做大做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梨园春”等传播中原文化的经典品牌,多侧面展示河南悠久的历史和现代文化,提升中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4】。

(二)文化信息的传达——翻译意境与翻译技巧的把握

译介行为的目的是要完整、真实而准确地向译语读者介绍中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介绍中原大地独特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因此,译介行为发生时应注重灵活采用多种翻译策略,再现中原文化的特质,展示中华民族的特征,拓展目的语读者的视野,进而推动经济文化交流【5】。新形势下,要实现中原文化信息的准确传达这一目的,应当着重做好以下两方面内容的研究:首先,要充分运用异化法、归化法和功能对等等多种翻译技巧,在深刻理解中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做好对中原文化中专有名词的解释与传译,概括性词和缩略语信息的解释与传递,特有文化背景意境的描述与解读,以及典故、流行语和修辞意义的说明与传译;其次,对因文化语境差异、思维习惯差异等因素造成的异质文化误读形成平等交流意义上的互识、互证和互补,推动中原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精华基础上的创新发展和文化身份确立。文化传译是要用另外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能够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因此,对于那些思维方式和文化语境层面的差异,必须用逻辑的办法,借助语言的历史文化积淀和译介主体的生活经验,使目的语的使用者在使用某一特定语汇时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赋予该语言以特定的形象性和生动性,避免误读和误解【6】。

(三)审美译介的实现——意义选择与异质同构的诉求

文化译介的根本目的和评判标准是有效的传播。根据接受美学理论,读者和游客在接受一种文化或文化作品前,都具有“期待视野”,即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作品的潜在审美期待。因此,文化传播的接受一方在接受外来文化时往往以已有的“期待视野”模式对外来文化加以衡量,以与自己的传统习惯相适应、相和谐的方式对其加以消化和吸收。这就决定了异域文化的译介应充分考虑双方文化、语言和审美习惯的差异,加强审美译介的关注度。新形势下,如何借助交流平台拓宽交流渠道,理性、真实地考量各种文化信息,重视译语文化、语义的兴趣诉求,是提高中原文化译介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避免盲目、盲从译介,更不能受“文化虚荣心”和“母语原则”的影响。应选取爱好和平、赞美友谊等各民族共通的意义空间为平台,注重文化主题选择,突出感情特色;其次,要注重内容选择,突出通俗特色,力求使文化译介做到雅俗共赏;第三,要注重方式选择,突出和谐特色,尽量减少异域文化的输入障碍;另外,还要注重载体选择,突出文化译介的便捷特色。

(四)文化影响的扩大——译介平台与译介队伍的打造

对文化的译介是事关国家、地区形象的大事,应当提升到地区发展战略的高度。中原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它的实现需要打造一定的展示窗口、译介平台和一支拥有精兵强将的译介队伍。因此,如何探索多种形式的合作,积极打造翻译人才队伍,构建对外展示窗口,形成中原文化译介的长期战略,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又一重要问题。要加快译介人才的培养步伐,建立一支高素质、稳定的译介队伍,需要依托大学、研究所等一系列的集译介实践与研究于一体的学术研究机构,挖掘其整体优势,对中原文化及其译介传播进行多方位的研究。与此同时,随着中原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和旅游经济的繁荣,翻译服务工作也已逐渐发展成为文化经济中仅次于教育行业的又一新兴产业。因此,在全力打造高品质译介队伍的同时,也应注重培养一批应用型的翻译实践人才,以实现全方位为中原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目标。

四、结语

文化强省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新形势下,如何借助这一战略背景,顺应当前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热潮,利用、开发和译介中原文化丰富的资源,凸显中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只有站在文化强省战略的高度,充分考虑文化的传输和信息交际功能才能高品质地实现中原文化的译介与传播,从而扩大中原地区的软实力,提升国际影响。

[1]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124-145.

[2]高凤江.汉译英中的中华文化失损问题[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6):24.

[3]李娟.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问题研究[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1(3):11.

[4]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组.整合文化资源提升河北软实力[N].光明日报,2009-05-22.

[5]霍跃红.典籍英译:意义、主体和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9).

[6]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31.

猜你喜欢
译介中原语言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沁园春·赞中原
语言是刀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御中原 画饼充饥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