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律意识缺乏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013-08-15 00:52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律心理

高 莉

(宿州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一、引言

健全的法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国家,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健全社会主义的法制文明建设,如何进行普法教育,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是关键。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更应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人们对具体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及心理的总称,不仅事关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以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但是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不足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大学生普遍法律意识的淡薄致使经常有大学生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甚至造成社会影响甚大的恶性犯罪行为。本文是以本学院本科生法律意识知识展开问卷调查,掌握其法律意识现状,分析其法律意识获取途径、存在的问题、如何改进及取得的效果予以分析,进而探讨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大学生的法律观念。

二、法律意识现状调查

法律知识水平较低,对法律的认识片面,处于感性认识层次,不能学以致用,缺乏对法律的信仰等等现象在各大高校普遍存在,导致大学生犯罪现象逐年递增,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整体现状令人堪忧,其中盗窃案频发[1]。针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展开问卷调查,以本学院本科生发放问卷,结果显示:90%的同学表示非常关心国家的法律体制建设,但是对我国法律体系很了解的只有不足3%,了解甚少的占60%,不了解、不关心的近25%;特别是和大学生权益息息相关的劳动保障法、就业保护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规范不了解的占到调查人数的30%。[1]另外,近几年的个案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值得高校辅导员、大学生深入思考,比如: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马加爵由一名好学生变成A级通缉犯直至被叛死刑,大学生虐待动物案等等,种种迹象都表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乏在高校频现,所引发的后果令人堪忧。首先,部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薄弱,违法犯罪甚至极端行为时有发生,这要引起社会,特别是高校的广泛关注。其次,大学生权益保护意识缺乏,在自身利益受损时,找不到合理、合法的解决途径,甚至违背法律[2]。最后,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大多停留在表面、感性认识上,法律意识匮乏、单调导致无法满足相关的法律需要,真正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时却无从下手。

三、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分析

首先,高校法律基础教育模式欠缺系统、长远及有效的规划。高校法律基础课程是大学生法律知识获取的主要途径,但是高校法律基础课程的开设欠缺系统、长远及有效的规划,从而达不到开设法律基础课程的真正目的,这是一个很严重而且需要迫切关注的问题。比如,对于非法律专业学生开设的法律相关课程课时较少,老师很难做出详细而深刻的讲解;法律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导致学生上课缺乏积极性,上课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上,缺乏系统的贯穿等等现象,造成学生只是机械地背诵法律条文,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未达到开设法律课程的应有效果。社会不断进步、不断变革,而大学生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宗旨和模式跟不上时代变化,忽视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基于此,高校的法律基础课程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有侧重点的进行法律意识的灌输,注重实际运用法律的培养,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照本宣科。这样不仅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在今后从事本专业工作上遇到纠纷也难以有针对性的运用法律解决。随着近几年高校极端事件的发生,比如清华大学刘海洋泼熊事件和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等事件的发生,暴漏出大学生整体法律意识的薄弱,距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需求差距甚大[3],因此,建立适合于高校学生的法律培养模式就迫在眉睫。

其次,大学生个人对法律条文的理解欠缺系统性。大学生个人因素是导致大学生整体法律意识薄弱的主要缘由。首先,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心理和生理的发育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步形成,如果缺乏有效的引导势必造成心理的扭曲。初入大学,学习环境、方式、交往等都发生很大变化,对社会的认识更加深刻,同时要面对学习和就业压力,造成心理上很大的负担,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对法律和学校规章制度产生抵触,甚至做出违法犯罪行为。另外,针对大学生的恋爱观、道德观,辅导员更要加以重视和引导,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防止心理变异现象的出现而导致严重后果。

再次,大学生本身法律意识的匮乏。大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从而无法对法律和法律现象产生正确的评价,认为法律是对自己行为的一种约束,目的是防止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自己不去触碰法律也就没有必要学习法律,导致在自身真正遇到纠纷需要拿起法律武器进行维权时却无从下手[4]。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化,使当代大学生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但是,不利因素也随之而来,使大学生难以辨识真善美与假丑恶、精华与糟粕,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严重的扭曲,进而影响大学生的法律信仰,产生了对法律的不信任,从而在遇到纠纷时企图规避法律,从而触犯法律,违法犯罪。

最后,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作为小环境对青少年本身产生的影响不可忽略,过分溺爱、袒护儿女已成为当今社会普遍现象,独生子女、官二代尤为突出。导致青少年本身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极差,在家所有的事情都是父母安排好,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导致进入大学适应能力差,甚至生活无法自理,势必影响到大学生心理健康,从而导致在触犯了法律时而浑然不知。另外,社会不良风气的干扰、学校周围环境的恶化、各种非法传销及非法邪教组织的渗入等等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不容忽视[5]。他们对大学生心理、生理上造成严重的损害,使部分大学生盲目效仿、急功近利、沾染不良风气等等,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除了需要建立健全的社会主义的法治体系,严格公正的执法队伍外,还需要大学生自身不断培养正确的法律心理,提高法律道德素质,树立法律至上的法律信仰等。法律意识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寻求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势在必行。

(一)加强法制教育和普法宣传工作

改变传统的法律基础课程的授课方式,如播放法制教育片、“模拟法庭现场”、法律知识竞赛、邀请司法人员结合工作实际及案例介绍做法制教育报告、就业权益保护的报告等等,联系实际,切实关乎学生自身利益,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犯罪动机一方面是自身内在生理和心理需要,另一方面则是来自外来的各种刺激,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意志力、稳定健康的情绪、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等,从而从心理上抵制不良风气,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从源头上遏制犯罪动机。加强普法教育的宣传,使学生自觉抵制不良习俗,提高对法律的认识,增强法制观念[6],使学生对法律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学以致用,特别是就业、劳动法规的教育更是关系学生自身利益,在自身权益受到威胁时能够合理地拿起法律武器进行维权。

(二)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可忽略。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及法律意识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是最好的引导老师,要以身作则,在儿女面前树立良好形象,同时注意和孩子的交流方式,融入到孩子的生活中去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及时引导、及时纠错。家庭教育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父母要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这对子女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影响甚大。要主动关心子女在学校的心理动态、思想、学习和生活,特别是心理动向,要及时的给予科学、正确的引导,培养健康的心理性格,对于出现的情绪异常行为更应加以重视,积极与校方沟通,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遏制违法犯罪思想的根源,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其次,校园环境的影响。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应为学生营造一个有章可循、照章办事的法制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高校应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抓起,健全公寓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对奖惩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完善法律教学模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劳动就业法律法规的讲解和宣传,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增强大学生对法制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法制课程的教学监督,使高校的法律基础课程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并保证教师和学生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教师和学生相互监督,教师日常工作是否符合教学规章制度,学生行为是否符合学校学生管理制度等等,充分发挥学生的监督作用,使学生融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去加深对各项法律法规的理解和认识。

最后,社会环境的影响。复杂的社会环境误导着大学生的判断力,学校需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及时对学生所产生的不良思想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防止外来非法势力对学生的侵入,同时,政府也应该配合学校加强对社会不良思想观念的监督,各个政府部门在履行职责时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充分保障法律的不可侵犯性及权威性,使大学生能够真正建立起对法律的信任,建立必要的法律信仰。同时,高校对于和大学生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就业权益保护方面,应该要求用人单位要依法办事,签署合格的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或者协议,同时也加强对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使劳资纠纷被扼杀在萌芽阶段[7]。

五、结束语

因此,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薄弱和法制社会建设的矛盾日益突出,造成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法律意识的教育和思想道德的培养及政治觉悟的提高密不可分,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学生对法律的信任度,加强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将法律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各种纠纷。高等教育肩负重任,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法律基础知识的教育应该注重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法律观,使大学生对法律条文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字面上,而应该用现代文明的理念去理解法律,真正体会现代法律所体现出的法律价值,使大学生真正从内心中尊重法律,遵守法律,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法必依”,从而从根源上杜绝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同时,做好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也是关乎个人命运、关乎社会命名、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也是为中国的法制社会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本文系宿州学院一般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1yyb16)

[1]卢以品.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调查与分析[J].理论月刊,2003,(7):131.

[2]李琴.依法治国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9):49-52.

[3]仇念海.高校应加强青年学生的法制教育[J].教书育人,2003,(13):13.

[4]赵敏.如何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3,(3):29.

[5]赵丽.高校法律教育的改革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1,69.

[6]张毅.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分析与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0,(2):237-237.

[7]李智.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缺失与构建[J].中国市场,2008,(5):151-152.

猜你喜欢
法律意识法律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心理感受
探讨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意义及途径
提高法律意识的实践与探索
让人死亡的法律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论公民法律意识对纠纷解决策略选择的影响
有关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特点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