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与高职英语教学

2013-08-15 00:52顾冠男
关键词:第二语言语调母语

顾冠男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第二语言的习得作为母语基础之上的目标语言的学习,必然是学习者有动机的、分阶段的、有目的性的语言掌握过程。区别于母语习得中无意识的语言输入与输出,第二语言的习得受各类因素的制约,而母语的制约是各类因素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所有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触:学生不管是在口语交流中还是在书面语表达中习惯性地沿用汉语思维模式进行语言组织。这一母语思维影响的过程可以认为是新的语言习得过程中不可避免、难以逾越的阶段,即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现象,这种迁移现象表现在语言学习的方方面面,诸如语音、语调、语义、语法等,以及建立在上述几方面基础之上的跨语言的交际。[1]既然母语迁移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有着如此重要的影响,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多加重视,积极消除母语迁移所带来的负面的影响(负迁移),充分利用积极因素(正迁移),增加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一、表层迁移

这一层次的迁移仅仅表现在语言本身,是语言习得过程中基础层面的体现母语的干扰的方面,具体作用于语音、语调、语义及语法等。

(一)语音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不同的语系必然带来了中英文语音间的巨大的差距。汉语没有英语中那样发杂的辅音群,辅音以清辅音为主,浊辅音只有 m、l、r,没有复辅音,此外声母中存在着韵母,这些差异不可避免的导致了部分学生发音过程中的困难,同时中国民族众多,各地方言千差万别,不同地区的学习者在英语习得中发音也各有特点,总体说来,主要存在发音过程中拖音、吞音、双元音发音不完全及不完全爆破音发音不到位等现象。

(二)语调

汉语表述较为平缓,通常语调不能过多地反映说话者的情绪,而英语的表达则相对而言较为丰富,语调升降转折变化大。因而,如何处理好语音语调也是目前英语学习中困扰很多学习者的一个突出问题。对于英语学习处于初期阶段的学生,更多的是受汉语表达习惯的影响,单词分不清音节,单句分不清重读和弱读部分,段落分不出重点与非重点,通常都是一降到底,非常平淡,体现不出语言升降起伏的韵律和抑扬顿挫的美感。

(三)语义

语义的差异在英语习得过程中典型地表现在词汇的运用中。中英文大量的词汇内涵和外延并非完全等同,在运用过程中需要摆脱母语词汇的干扰,正确使用。如“receipt”和 “invoice”,中文分别对应“收据”和“发票”,但实际上这两个词汇在英语中的理解并不与中文相同,“receipt”指正式的发票。这类词汇学生在学习掌握过程中就不仅仅是掌握单词的拼写和含义这么简单了,需要适当的比较加以区别。而目前阶段我们的学生记忆单词还只是停留于关注读音、拼写、含义的初级阶段,大多数学生并不能在语用中记忆单词。

(四)语法

语法的差异是在表层迁移过程中表现最为突出的。由于中英文不同语言体系的原因,有些英语中的语法现象学习者不太容易理解,运用中自然存在困难。如 “过去完成时”这一时态仅仅被简单描述为“过去的过去”,就很难被学习者接受。另一突出的表现就是中文中存在大量的无主句,而英语中除了祈使句这一特殊的默认主语为第二人称“you”的句型外,无主句现象比较少。这一语言习惯上的差别就造成了很多学习者在翻译或是语言表达过程中面对此类句型不知所措,无法表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碰到学生这样表达过“Classroom has several students.”,尽管这样的表达我们都明白说话者所要传达的信息是“教室里有几个学生”,尽管这种表达方式也达到了交流基本的目的——交流双方相互理解语意,但是听来非常别扭,不符合英语的惯用法。当然,这样中国式的表达方式英语学习过程中很多人都碰到过,举不胜举。

其实,上述提到的关于表层迁移的方方面面归根结底都是受汉语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是深层迁移的具体表现。

二、深层迁移

深层迁移主要涉及的是人们长期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习惯及由此带来的有关人们观念和思想上的巨大差异,这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克服的,也是在跨文化的交际中最难以把握的。以中英文间的称谓为例,在中国为了表达对老师的尊敬,不会有学生对老师当面直呼其名,通常采用“王老师”或是“王教授”这样的称呼,体现的是一种上下级的关系。而在英语文化里,对于老师为了体现师生间的亲切的关系更多的是直呼其名,表达一种平等的观念。这就是两种文化中不同“阶级”观念的具体反映。

深层迁移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文化观念的迁移,它渗透到经过人的主观意志改造的包括社会各项制度、人际关系、习惯行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及宗教观念等各方面。

三、母语迁移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母语迁移客观存在,如何有效利用这一现象的积极影响克服不利因素,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根据不同层次学生间的差异性不断实践和探索 。

(一)提高语言输入的数量与质量

Krashen在其输入理论(即i+1理论)中提出学习者是通过对语言输入的理解而逐步习得第二语言的,其必备的条件是“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输入是可以理解的,才能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积极作用。按照这一理论假设,学习者在运用新习得的语言时,需置身于可理解语言信息输入和反馈的学习环境之中。[2]因而在英语教学中,能否做到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是关键,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侧重的不是又传授给学生多少词汇、多少语言,而是让学生尽量置身于听说读的英语语言表达环境中,增加他们语言的输入量,当然仅有这样的输入量而不能保证输入效率又是不妥当的,语言的输入必须是可理解的,[3]应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英语语言水平,选择恰当的听、说、读、写的材料,采用恰当的输入方法,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教授,应该是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具有反馈效果的输入,才能达到相对满意的语言习得效果。

(二)丰富课堂,加深文化理解

高职英语教育的对象是具备良好的母语基础和一定英语表达基础的成年人,因此对于他们第二语言习得的授课方式显然需要与儿童阶段区别开。这一过程的教学对于语音、语调、语义和语法所要进行的工作是纠正他们原有英语表达基础中的不恰当的部分,完善他们英语的知识结构。就这一角度而言,大学英语教学难于初级阶段的英语教学。一方面,学生的母语根深蒂固,消除其母语的负迁移比较困难。另一方面,英语习得初期的一些不良习惯或是固有模式也会阻碍该阶段学习者的英语语言知识结构体系的深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一定要结合其原有的英语学习基础耐心的因材施教。

由于高职阶段英语学习的动机并不太尽如人意,多数学生都是为了应付考试或是获取等级证书,学生语言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很多时候不能完全配合教师做好语言习得的相关工作。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充分各种途径,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注重实训环节,引入电影教学、辩论比赛、小品表演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表达,参与教学,融入课堂,达到语言的有效输入。与此同时,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能够让学生更加关注语言习得中文化的差异,进而关注到文化差异在语言交流中的具体影响。

四、结语

母语迁移及第二语言习得都是较为复杂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影响第二语言习得诸多因素,充分利用好积极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此基础上,才能达到语言习得的目的,语言学习的效果才比较突出。

(注:本文系泰州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科研项目《泰州地区方言对英语学习的迁移作用探析》,项目编号:TZY11-2)

[1]唐承贤.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研究述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9):37-41.

[2] 喻兰,黄景.二语习得与研究[J].考试周刊,2009,(17):127-128.

[3]曹桂花.第二语言习得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6):121-122.

[4]丁言仁.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外语学习[M].上海外语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第二语言语调母语
母语
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误读
谈谈诗歌的语调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需求研究述评
谈歌词语调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母语
多种现代技术支持的第二语言学习
《第二语言句子加工》述评
英语的韵律研究和语调标注问题探讨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