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报》与农事新闻传播

2013-08-15 00:47刘小燕
商洛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农学农事兴农

刘小燕

(商洛学院 中文系,陕西商洛 726000)

晚近时代的中国处于国脊民贫的衰退局势中,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有志之士掀起爱国救亡运动的浪潮。从洋务运动时期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器物层面到维新运动思想改良的制度层面,在救国模式的探索进程中,报刊始终如一地作为传播先进科学技术以及改良思想的利器。从历史演变轨迹来看,中国近代报刊的萌生与晚清社会的转型发展有着特定的渊源关系。近代报刊既是西学东渐的产物,亦和其时救亡图存的舆论压力,利用报刊这一媒介进行社会动员是密不可分的。这一时期学会、学堂、报刊“三位一体”的格局成为晚清社会独有的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路径。《农学报》正是顺应了这一潮流,以传播先进农业技术为己任,实现其“开风气、益民智”的启蒙引导作用。《农学报》的栏目设置、编排形式基本上是延承这一时期的报刊风格,以论说为主,大量篇幅用作介绍翻译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农学知识和农业技术。除此之外,农事新闻报道亦为《农学报》的一个特色栏目,将各省农务动态或欧美农产品贸易状况以简洁的消息进行报道,以传播最新的农事情形,将关于农业、农学、农会的旨令及时传达于阅报之人。由此可以看出,农事新闻栏目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上情下达”的桥梁纽带作用。对于《农学报》,朱先立[1],宇文高峰[2],魏露苓[3],刘小燕[4]等从不同角度对其传播策略、传播内容进行研究,本文从新闻学角度切入,对《农学报》中农事新闻传播策略作以探讨,旨在分析该刊农事新闻传播策略对现代新闻传播的启示和影响。

1 农事新闻栏目概况

对于报纸与期刊的区别,戈公振先生在《中国报学史》中已有涉及,从外观设计角度鉴别,报纸为折叠状,期刊则多为装订版。期刊刊行数量(一定时间内编辑发行之总次数)较报纸为少。然而,二者最显著的区分,则必须从内容及原质方面入手,报纸以报告新闻为主,而期刊以揭载评论为主,且材料之选择,报纸是比较一般的,而杂志是比较特殊的[5]。中国近代报刊虽然是在外国传教士办报的轨迹上延续发展的,但鉴于当时社会背景,近代报刊在报道形式、文体等方面仍然是由传统的记叙文、论说文等演变而来[6]。当时的新闻报道模式处于探索阶段,一定程度上受文学体裁的束缚,并随着社会局势的转变而变化,为社会服务,反映现实动态,时代烙印较为鲜明。期刊的选题范围由最初的包罗万象逐渐发展至专业期刊的出现,为适应救国使命的需要,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科技期刊相继诞生,梁启超亦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指出:“有一学即有一报。其某学得一新义,即某报多一新闻”。光绪二十三年(1897)《农学报》的创刊首次实现了“一学即一报”之宏愿,作为中国第一份专业期刊,为之后诸如此类的期刊提供了先例。

农事新闻栏目的设置是《农学报》所采用的一种特殊的传播策略,《农学报》作为一份农业专业科技期刊,以介绍西方先进农学知识与农业科技为主体,学术论著占较大比例。在报刊尚未完全分离的晚清社会,《农学报》以期刊定性的同时,又不失兼顾报纸的新闻特性,设“奏折录要”“各省农事”“本会办事情形”栏目,传达农事政策及新闻动态,报道各省农政公函、农产信息、贸

易情形、西方农业机械及农事方法使用情况、农务学堂教育活动、谕旨章程、垦政兴农、调查报告等各方面内容。其中,奏折章程共121篇,农事、农会动态共243篇,在农事新闻中,有关农产消息、垦政兴农以及贸易情形方面的消息所占比重较大。“农产信息”类62篇,如《莲实歉收》《土烟精制》《野鼠伤稼》《奉省储豆》《山西产米》等;“垦政兴农”类54篇,如《蒙古招垦》《折民垦荒》《劝兴蚕政》《地利日兴》《实力兴农》等;“贸易情形”类45篇,如《牛皮涨价》《土蚕收税》《印茶来华》《采购桑秧》等;“农会动态”28篇;“农学教育”类18篇,如《蚕师应聘》《讲求蚕学》《农学开办》等,对谕旨章程、农产用途、调查报告等诸多内容也有涉猎。农事新闻所触及的农事范围较广,贴近民生,从而实现“下情上闻,上传下达”之意旨。在前93册中,只有51、58、88册中未提及农事新闻。在办刊过程中,栏目名称不断更改,由繁转简,第 24 册起,“各省农事”改为“各省事状”,“本会办事情形”简化为“本会事状”。59册,“各省事状”替换为“农事”,之后亦称“事状”。60 册,“本会事状”改为“会事”。论说栏目由最初的“西报选译”“东报选译”简化为“西报”“东报”。直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第94册起,最终设置为“文篇”“译篇”两个栏目,“文篇”多为一两篇章程奏折组成,亦陆续发表了罗振玉的三十余篇农业论著,农事新闻的痕迹却已不再留存,“译篇”多摘录日本的农学书籍。如此明显的变化与罗振玉自身履历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正值此年,罗振玉受湖广总督张之洞之邀,赴鄂任湖北农务学堂总督,而《农学报》依然驻地于上海出版,精力有限,无暇兼及,故将《农学报》栏目省略至此。可见,期刊跌宕起伏的发展进程是与其变化的社会情境相契合的,其发展态势始终受社会框架的束缚和制约。

2 农事新闻传播策略

2.1 把握标题的整齐划一性

在农事新闻栏目中,除奏折章程、农会动态之外,农事栏目的名称以及文章标题多为四字式标题,如“茶务汇录”“提油新法”“学堂创议”“颁发农书”“考求土产”等,编辑通过从文章到栏目的把关,从内到外力求一致,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达成和谐的统一性,给受众一种美的视觉感受。此种言简意赅的标题方式,与中国古代文体讲究对仗统一的韵律之美有着渊源关系,延承这种模式亦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足以表明编辑之于读者的服务意识,从而扩大其目标受众。编者所拟标题,并非随心所欲,用四字句传达文章所要表述的内容,是对文章精炼的概括。读者可从标题中简要了解新闻的信息,此时标题即起到提示的作用。《农学报》在农事新闻报道方面,所作的标题恰好起到揭示和强调信息的作用,读者可以一目了然。如“淫雨伤苗”“茶务汇谈”“麻产述略”“油价日增”等,从这些标题中,基本可以获知新闻所要传递的信息。“淫雨伤苗”一文,主要是报道各地雨水泛滥对秧苗造成的危害,首先介绍了湖南地区的灾害状况,“湘中春夏苦雨,长沙常德等府属,秧苗大半浸坏,且秧上皆生毛虫,种类不一,茎叶多为啮损”[7]。江西同受淫雨侵袭,“九江亦以阴雨连绵,山蛟陡发,上游之兴国州阳辛上下一带,多患沉沦,禾苗尽被冲损”。安徽与上述状况类似,“芜湖滨河之田,亦以雨水过多,河流盛涨,淹没秧苗不少”[7]。可见,新闻标题概括得较为精确,从标题中就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文章。

农事新闻报道中,标题各具特色,基本分为五种:以农作物作标题,如“二麦情形”“麻产述略”“拉美野生”“蚕麦成迹”“油桐收效”等;以农事地点作标题,如“浙粤蚕桑”“奉省储豆”“扬州植桑”“晋省鸦片”“山西产米”等;以贸易情形作标题目,如“牛皮价涨”“鄂茶亏本”“公司得利”“绿茶畅销”“浙棉利厚”等;以兴农教育作标题,如“蚕师应聘”“农学兴筑”“兴农有兆”“南昌兴农”“学堂创议”等,这些均源于《农学报》的办刊宗旨,将学堂教育传播农学知识作为其传播内容之一,以实现“开风气”之目的;以概括内容作标题,如“野鼠伤稼”“创法获奖”“劝种茶桐”“蔗皮造纸”“种葵用广”等。

上述新闻标题简明直观,明确传达了基本信息,有助于引导读者阅读,客观描述中不乏编者评论性色彩。内容与形式实现完美的融合,编辑的良苦用心不言而喻,奇思妙想精心勾勒农事新闻标题的整齐划一性。

2.2 强调报道范围的区域性

据笔者统计,《农学报》在报道农事新闻中,区域性的选择十分明显,南方地区作为重点报道范围,上海、江西、江苏、浙江、广东、湖北、广西、湖南、福建、安徽、四川等地均有详细的农事信息。北方地区仅限于蒙古、直隶、山东、东北、山西、河南、陕甘地区,且农事消息数量极为有限。对山西、直隶地区农业状况的报道相对较多,如“山西产米”“晋省鸦片”“委查屯田”“畿辅兴农”等篇目。直隶地区属于统治中心,该地区的农事消息多为奏折章程一类,传达农业政策旨令。在“畿辅兴农”一文中,直隶总督荣中堂,“奉设立农工商局之旨,现与裕方伯并饬会同津道任观察,关道李观察,商议先立局于天津朝鲜公馆,于七月开办云”[8]。而对其他地区的报道多属农业信息,如“晋省鸦片”一文中,作如下报道:“山西罂粟之产,以太原、榆次、交城、文水、代州、归化等处为最盛。岁征土药地亩税银十万九千四百余两,坐贾厘金九万六千余两,行商药料税银五万七千七百余两,计通省全年所入,银二十六万三千一百余两。太原一百七十六村,共种土药四千五百三十五亩七分。榆次一百五十村,共种土药三千零十三亩三分,……归化一百六十一村,共种土药四千八百八十五亩一分”[9]。这篇报道用具体数字客观描述晋省鸦片的产地、产量以及收入,完全以事实说话,未加任何政治性评论,符合新闻报道的要求,用真实可信的数字传达晋省鸦片的产量收入极为可观,这种报道方式更具有说服力。《农学报》体现出较强的区域性,一定程度上是受当时社会环境制约的。《农学报》创刊于上海,当时上海已经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东南沿海以及长江沿线城市也已开放为通商口岸,接受新事物的速度比较快,信息交流渠道也较为便利。而北京处于清政府政治统治中心,周边北方地区学术氛围不够活跃,思想较为闭塞,接受新事物的条件尚且薄弱,南北相距甚远,不易于交流,信息传递不够通达。因此,收集调查农事信息范围多在南方地区,省时省力,避免时空距离过长所引起的信息失真,时效性、准确性相对较高。

2.3 追求选材的丰富完整性

在农事新闻报道中,选材范围较为广泛,囊括各个层面,有各省的农产信息、兴农举措、贸易情形、农学教育、农会动态、学术交流、西法中用以及少量的调查报告。通过多方面的报道让读者了解农业信息的全貌,及时提供农事贸易信息,为农者农耕活动提供一种正确的导向,使其合理种植。

农产信息方面,多以介绍各省农业动态,农作物收成状况,或改造农业之举措为主,《桑园推广》一文中如是报道松江地区桑树种植情况,“松江绅士王君、引才等,于去年邀集同志,禀明陈太守,创务本会醵金,于郡城外购地八亩,种桑千六百株,皆已成活。今年拟逐渐推广,再购地二十余亩,招集股份,以便增植云”[10]。告知人们此地宜于植桑,推广桑园亦能带来丰厚的利益。在改良农业方面,鄂省潜心考究土产,鉴于“鄂省滨近江汉,物产夙饶,而民间制造不精,未能远售”,张孝帅札饬江汉关道瞿赓甫观察,创商务局,“将各州土产,逐渐蒐致,以便考求制造,以广利源”[11]。可见,政府在民间农事耕作中发挥其风向标作用,科学合理地给予指导,以广利源。

农产贸易方面,汇集各省物产贸易情形,价格税收、营利亏损、进出口状况均有涉及,《鄂茶亏本》一文描述湖北茶业亏损情况,“去年湖北茶商亏本甚巨,今年四月初八日开盘以后,各路之茶齐集。华商急于求售,西商故迟滞以难之,虽华商之送样者,西商皆留阅,然皆不出善价,故今年商人亏本,不下去年”[12]。两年之间茶业销售降幅明显,“去年,如甯州茶实本六十两,今只售三十四五两;华阳茶实本三十二两,今只售十三四两;安化茶实本六十余两,今只售五十二三两。如此亏折,将来不知伊于胡底也”。这些数据的变化足以显示鄂茶陷于亏损失利之处境,原因有二:一为“华商资本薄弱,不能持久待价”,一为“中法焙制不合西人口味”[12]。欲挽救此积弊,必须从上述两方面改善,一要厚其资本,另一方面则须购置制茶机器,试用机器焙制良茶。再则,江西翁小山方伯,广兴蚕桑,各处闻风兴起,“自去岁至今岁,赴浙购采者,踵相接,湖桑为之价涨”[13]。而闻粤东桑价甚廉,派人探访,“考粤东之桑,顺德最多,价值奇廉,桑秧万株,不过值钱五六千,赣州曾经试种,滋长甚速,惟不如湖桑之叶厚多液耳,倘能广种,利必厚也”[13]。湖桑价涨反映出农产品交易中的供求关系。及时地了解掌握各地市场价格,为农事购种、出售提供了一个价格标尺,依据农市变动权衡农产品的价格杠杆。

兴农举措方面,各省大力垦荒种植,颁布各种兴农措施,江西贵溪县鹰潭司程君烺,“因民生日绌,亟思为民兴利,与本地绅民设立一农学会,现拟购买外国农具,以便试用”[14]。程君虽处下位,却“以泽民为己任”,精神令人钦佩。令“彼擁高位而漠视苍生者”惭愧不已。沔阳州堤圩,为数邑保障,“年久失修,深虞漫溢”,张制军发考委“大令修办,以兴水利而灌民田”[15]。

农学教育方面,各省开始意识到农业教育的重要性,纷纷创办农业学堂,聘农师讲学,开农学之风气。芜湖蚕桑局,“刊刻《齐民要术》《蚕桑辑要》及《种树书》《广蚕桑说辑》《补蚕桑说》等书,经道宁札发各县,每县二十部,令分给绅董农耆,请求考验云”[16]。此举力图从古农书中发掘养蚕植桑之良策,用其指导推广蚕桑事宜。南昌县孟子卿明府,“拟拨官地一区,劝集公款,创设农务学堂,仿照西法购置一切农书、农器,讲习栽种、畜牧各法,以开利源”[17]。农业教育方面,南昌区别于芜湖,主张效法西国农业教育模式,采用西法兴农,以开风气,广利源。

农会动态方面,各督府饬令所属地区购阅《农学报》,考求农事,兴农强国。《假田播殖》一文强调学以致用,“农学必须目验,非仅读书所能了然。故欧美各国农学学堂左右,必有植物院,以资学习”[18]。农学会拟在沪上购地试种农书中言及的各国植物,尚未购得,姑且从上海南乡日晖港借地二百余亩,开垦试办。鉴于其地原种芦苇,且滨临黄浦江,螃蜞极多,故“第一年必中法垦熟,然后再用西法试办,以资阅历”[18]。自古以来,“王政以重农为本,民生以力穑为先”,晚清中国农业呈日渐衰微之势,归结于树艺畜牧,未竭其格致之术。《农学报》系统全面地引进西方农学,为传统农业注入了新的元素。其创刊以来,备受政府重视,两江总督刘坤一给予较高的评价,“近来上海创设农学会,出售《农学报》。凡中外之有关农事者,兼收博采,择精语详,堪以拓故见而启新知,阜民财而益国计”[19]。皖省物产不丰,亟宜勤修农业,“此项农学报册,胪列种植之方,应用之具,尤于民事切近,裨益良多,照时务报办法,按月一同购取,分颁大州县各四分小州县各二分”[19]。各省督府纷纷效仿,购阅《农学报》,以兹考究农学,改良农业。

西法中用方面,多引进西方农业机械及先进农业方法,尝试用西法代替传统的耕种法,以提高其农产效率。由于“东洋轧棉花机器,颇利民用”,沪上制造此器者日渐增多,上海许君锦春,“悟得新法制一机器,每日出花之数,较日本轧花器,可多十之二三”[20]。之后又制造多种器具,以利民用。除此,也为裁缝师出新意,“制衣机器数事,极为灵巧”[20]。新机器的使用,使人们从中获取便利。日本铁棒打井法,盛行于北海道,大益于农田。而“甘肃以地土深厚,水利颇少,拟聘请日本工师,前往相度”[21]。欲将此法引入,灌溉农田。相继,湖北、安徽等地均拟创用此法,并向东洋聘请工师,以开通风气。

2.4 权衡报道形式的多元性

《农学报》在刊登农事新闻的过程中,除了单纯地传播国内各省农事信息之外,已开始注重新闻传播的方式,编者在报道形式上的探索有其独创性,初步显露现代报刊的雏形。系列报道、连续性报道、预测性报道、新闻述评等形式在农事新闻栏目中已有明确显现(农事新闻报道方式已另作专门论述,在此不再赘述)。如,“各省农事”栏目中,分别将有关茶叶贸易、推广蚕桑的消息组合在一起,从不同角度作全方位、多层次报道,并能够形成一个共同的主题,较之单篇报道更能形成一个集中整体的优势。对杭州蚕务学堂建筑一事进行了连续性报道,从提出筹建规划到颁布章程,从聘用蚕师到蚕馆开学这一动态的过程进行行进式的报道,这一报道方式具有鲜明的动态感和新奇感,时刻把握事件发展的最新动态,这种编排意识已萌生了现代的新闻理念。《农学报》的办刊实践为其后乃至现代报刊的编辑策略提供了一种范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 农事新闻传播意义

《农学报》在刊载学术性论文的同时,不乏对各省农业动态消息的报道,长篇论著与短小新闻相结合,使《农学报》呈现出一种稳重而又颇具活力的期刊特色。作为专业性农业学术期刊,大量地翻译引进西方学术论著为其主要宗旨,而考虑到这些多取自西方农书,地域上以西方及日本居多,且书籍周期比较长,内容时效性较弱。编辑设置各省农事新闻栏目,一方面对国内各省的农事新闻加以报道,给读者传达各省引进并试用西法的效果,确保中西区域报道的平衡性。一方面及时把握各省农事动态、市场需求状况,时效性相对较强,报道范围涉及各个方面,从农产信息到农会动态,从贸易情形到农学教育,从谕旨章程到兴农措施,并运用多种报道方式呈现给读者,给人们农事活动以科学合理地指导。可见,编辑在选题、栏目、标题、内容设置方面,精益求精,通过层层把关,筛选实用信息,让农民了解农业动态,适时调整农事活动,以兴农利,广开利源。纵观其栏目标题设置,采用四字式,标题整齐划一,尚未完全脱离古典文体及前期期刊模式的影响,但其在新闻报道方面积极创新,采用更为灵活多元的报道方式,如专题性报道、连续性报道、预测性报道等多种方式,虽时效性、完整性不及现在意义上的新闻报道方式成熟,但也具有了基本的雏形。运用多种方式报道的农事短小新闻,给严肃的学术期刊增添了不少活力,使期刊更具可读性和趣味性。

[1]朱先立.我国第一种专业性科技期刊——《农学报》[J].中国科技史料,1986(2):20-27.

[2]宇文高峰,姚 远,郭开选.我国最早的农学期刊《农学报》的办刊特色[J].编辑学报,2003(1):16-17.

[3]魏露苓.晚清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传播与推广(1844—1911)[D].暨南大学,2006.

[4]刘小燕.《农学报》与农学传播研究[D].西北大学,2011.

[5]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5-6.

[6]李良荣.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M].厦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1.

[7]编 者.淫雨伤苗[J].农学报,1897(5):2.

[8]编 者.畿辅兴农[J].农学报,1898(47):3.

[9]编 者.晋省鸦片[J].农学报,1898(48):3.

[10]编 者.桑园推广[J].农学报,1898(24):2.

[11]编 者.考求土产[J].农学报,1898(32):2.

[12]编 者.鄂茶亏本[J].农学报,1897(4):3.

[13]编 者.探访桑价[J].农学报,1897(10):4.

[14]编 者.贵溪兴农[J].农学报,1898(24):2.

[15]编 者.鄂兴水利[J].农学报,1899(67):2.

[16]编 者.颁发农书[J].农学报,1898(44):2.

[17]编 者.南昌兴农[J].农学报,1898(52):4.

[18]编 者.假田播殖[J].农学报,1897(3):6-7.

[19]刘坤一.两江督部刘札饬江苏安西各属购阅农学报时务报公牍[J].农学报,1897(13):2-3.

[20]编 者.轧棉新器[J].农学报,1897(17):4.

[21]编 者.试验打井[J].农学报,1899(56):2.

猜你喜欢
农学农事兴农
中国古代农学风土论的形成、演变与价值
农事 处暑
农事 大寒
农事 惊蛰
蒲松龄《农桑经》的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年度十佳虾苗出炉!恭喜海兴农、海茂、正大、源正龙、粤海、恒兴、新荣腾、搏翱等苗企上榜
安徽界首:“兴农沙龙”开到了田间地头
《广西农学报》投稿指南
质量兴农战略背景下农业协会重要性研究
广西农业工作暨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工作会议在南宁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