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巴嘉绒藏族情歌概述

2013-08-15 00:54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嘉绒丹巴情歌

江 影

(四川民族学院 音乐舞蹈系,四川 康定 626001)

几乎所有到过丹巴的人都是冲着“美人谷”的称谓。丹巴美人谷,一是风景美,有“中国最美丽的乡村”的美誉;二是女人美,也是丹巴最令人向往的原因。丹巴的美女引起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连锁反应,情歌在这一地区盛行,是数量最多、传唱频率最高、最具特色的歌种。它是嘉绒藏族人民千百年来找寻真爱、追求爱情的主要方式之一,反应了嘉绒青年男女大胆追求、乐观向上、真挚淳朴的爱情观。

一、丹巴嘉绒藏族情歌概况

被誉为“美人谷”的丹巴县,世世代代传承着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本能。在这片歌舞的海洋里,歌唱早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人们利用歌声来交流感情、传播文化、驱赶疲劳、自娱自乐,它是嘉绒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粮食。而情歌,则是嘉绒青年男女之间情感抒发和交流的纽带,一段段令人心醉的爱情故事通常是由情歌开始的。

(一)嘉绒藏族情歌的含义

丹巴嘉绒藏族情歌属于藏族民歌中的风俗歌,主要展现了该民族青年男女恋爱的方方面面以及当地的婚嫁风俗,有着相当的艺术和民俗研究价值。

(二)嘉绒藏族情歌的产生

在丹巴,男女青年有恋爱的自由,小伙子们通过“抢帕子”、“顶毪衫”、“爬墙子”等方式向姑娘传达自己的爱慕之情。他们主要通过节日、耍坝子、庙会、跳锅庄、对歌等形式来结交异性。于是,情歌这种艺术体裁就产生了。

(三)嘉绒藏族情歌的歌唱习俗

丹巴嘉绒藏族情歌因其情感真挚、曲调优美,表现力强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丹巴独特的婚恋习俗让丹巴嘉绒情歌充满了神秘色彩,它构筑起青年男女之间爱情的桥梁,他们通过情歌来传情达意,相互了解,增进感情,从而进入婚姻的殿堂。丹巴下辖多个乡镇,各个乡镇有不同的择偶习俗,比如:革什扎河流域一带流行“抢帕子”、以中路为代表二十四村盛行“顶毪衫”、而巴底乡则青睐“爬墙子”。这三种择偶方式主要在于动作,歌唱的部分很少,主要是晚上在姑娘的碉楼下唱情歌或以吹口哨、学鸟叫等方式向楼上的姑娘传递信息。而小金沟流域的岳扎、半扇门、太平桥等地方,情歌则是青年男女们爱情故事的开场曲。青年男女们通常在各种聚会上认识,当小伙子相中某位姑娘后,则会主动向姑娘以歌传情、表达爱慕之意。初次见面的传情一般较为委婉,情歌内容多以赞美姑娘的美貌开头,也有直接向女方了解情况的,比如:是否出嫁、家住什么地方。这时,听到情歌的姑娘无论接受与否,都会根据小伙子歌中的问题也用歌声回答。[1]124-131

二、丹巴嘉绒藏族情歌的分类

情歌是嘉绒藏族人民对真挚爱情追求的方式之一,传达着男女之间最美好的心声。对于这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来说,爱情的表达除了通过大家耳熟能详的几种丹巴独特习俗外,还通过他们内涵丰富、种类繁多、情真意切、曲调优美的情歌艺术来传达。

丹巴嘉绒藏族情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内容以表达对恋人赞美、思念、叙述恋爱过程等为多见。笔者在此将其按歌词内容大致划分为以下几类:

(一)逗趣情歌

此类情歌通常在男女青年初次相见时所唱,是一方(通常是男方)对另一方一见钟情,试探性地向姑娘求爱时唱的情歌。逗趣情歌时常以歌传情,你唱我回地对歌。这种逗趣情歌通常出现在集体场合,小伙子初见姑娘,一见钟情,往往不敢直截了当地求爱,而是先唱歌逗弄。逗趣情歌语调幽默诙谐,语言无忌,如若遇到姑娘无意,甚至会遭遇讥讽。青年男女的爱情正是在这种相互逗趣的情歌中滋生,继而步步深入,情愫渐生的。以下列举一段:

男:“小哥今天踩花间,想方设法把妹探。

初次相逢先开言,不知情妹住哪山?”

女:“妹住东面贝母山,山高坡陡路又弯。

石板修墙草盖顶,小小茅屋多寒酸。”

如果逗趣得到了姑娘的正面回应,两人则会越逗越来劲,待到时机成熟时,两人便会悄悄地退出密集的人群,寻找幽静的场所进行更深入的感情交流。如果姑娘对小伙子没感觉,姑娘会用歌声果断地回绝小伙子,一些小伙子会就此打住,一些小伙子则会继续争取。这时,腼腆的姑娘可能会避而不答,如果碰巧两个都是不甘示弱的人,有时就会演变成针锋相对的对歌大战,两人一唱一答,互不相让,当气氛升华至高潮时甚至会使双方的伙伴也参与进来,出现一群小伙子和一群姑娘对唱的壮观场面,热闹的聚会瞬间变成了歌声的海洋,大家在歌声中交流了,相互了解,寻找乐趣。[1]132

(二)调情情歌

当青年男女有了一定感情基础后,所唱的情歌被称为调情情歌,内容多为撒娇、玩笑,往往由男子开头,如:

男:藤缠树来树缠藤,钥匙缠锁锁缠门。

蝴蝶双双缠花香,情歌腰缠心上人

女:秋季到来花满沟,摘颗樱桃往口丢。

酸溜溜来甜溜溜,只准缠妹不准丢。

这种调情情歌能起到增进男女感情的作用,这样经过无数次的对歌后,两人的感情达到一定升华后,如若得到了父母的许可,则托媒人(一般是男方家的舅舅)上门提亲,继而结成幸福夫妻。

(三)赞美情歌

顾名思义,此类情歌主要表达对心上人的赞美之情。内容以赞美其外貌、品行、才智、习性等方面的居多。下面这首赞美情歌就是男子在赞颂姑娘美貌时所唱:

葱白衫子米汤浆,四只角儿包麝香。

贤妹站在风头上,人又美来麝又香。

赞美情歌有在青年男女恋爱过程中唱,也有在一见钟情时(通常为男方),用赞美的方式向对方展开爱情攻势。

(四)誓言情歌

这类歌曲是指青年男女的爱情发展到相当程度的阶段时,用歌声对两人的爱情做出承诺的歌曲。语言通俗易懂,情真意切,沁人心扉。如:相爱一生

今天再次相亲,前世修来的缘分,你我相许终身,相亲相爱一生。

跨上如意宝马,穿上华丽衣褂,带上金环银叉,你我相守白发。

小小金鹿乖又精,赛过天空的五彩云,色彩多丽又温顺,不求同生求同心。

这首歌谣形象地描绘出嘉绒藏族男女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就像热恋中的汉族男女经常说到的“不求同生求同死”这种海誓山盟一样,嘉绒青年男女用他们的方式向对方表达出“不求同生求同心”的誓言。

(五)思念情歌

此类歌曲是指青年男女因对自己心上人的思念而演唱的情歌。《月亮阿哥》

月亮和那年一样,阿哥哟不知你在什么地方。

梦里听见你吹银笛声,醒来时你不在我身旁。

我在高碉下栽松柏,你在藏房里把我张望,

我上碉楼摘云朵,你的倩影在水中飘荡。

还是几年前的模样,回首忍不住两眼泪汪汪,

月亮和从前一样,阿哥哟不知你在什么地方。

这首歌谣,旋律优美、情真意切,表达了姑娘对身在异地他乡的情郎阿哥的无限思念。

(六)叙事情歌

此类情歌为说唱型情歌,主要目的为讲述一个爱情故事,音乐简单而歌词丰富,通常有数段,比如:《十二杯子酒》

一杯子酒与啊哟郎斟哎,姐问情郎嘛几哟时生,

生郎的生在元哟宵会哎哟,姐在元宵闹哟花灯哎。

二杯子酒望啊哟乡台哎,望乡台上抹哟桌凳,

抹张的桌子摆哟把椅哎哟,二人的坐下饮哟两杯哎。

……

十二杯子酒送啊哟郎走哎,送郎送到嘛桥哟当头,

手撑的栏杆眼哟泪流哎哟,水流的东海不哟回头哎。

该首歌曲中,姑娘将自己同郎相识、相知、相恋到最后与郎分别时的恋恋不舍用十二杯子酒深情地一一诉说,表现了姑娘对情郎的痴痴深情。

(七)自娱情歌

这类情歌通常在闲暇时唱诵,有自娱自乐的感觉。其目的性不强,较为生活化,内容主要为赞颂爱情或表达对爱情的渴望或者其它与爱情有关的方面,通常以锅庄形式出现。如:甲梦色如

织毛衫的牵杆有十八只,牵线时要用双线织成;

美丽的珊瑚树有十八棵,让他成双不孤单。

这首情歌就以锅庄形式出现,表达了青年男女们渴望爱情,希望与恋人成双成对的思想感情。

三、丹巴嘉绒藏族情歌的音乐形态特征

(一)旋律形态

嘉绒藏族情歌在旋律形态上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一是旋律进行普遍比较平稳,最为常见的是级进上下行,三度、四度小跳较为少见,四度以上的大跳难得一见。二是嘉绒藏族情歌有着多样的旋律线条,有曲折如波浪型的、有抛物线型的、还有波浪型和抛物线型相结合的,另外还有多见于叙事型情歌的较平直型的旋律线。

(二)曲式结构

丹巴嘉绒藏族情歌曲式结构大多篇幅短小、结构简单,主要有二句体、三句体、单句体三种段落结构。其中,最为常见的段落结构为二句体。主要为对比式结构,即:ab。这种结构体上下呼应,一问一答,一起一落,简单短小,直截了当,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嘉绒儿女的直爽胆大。上句多用调式属音作为半终止,下句则结束于主音上。三句体结构的乐段也较常见,且旋律发展比对称布局的二句体更具有新意。另外,单句体结构的乐段也有,但数量极少。除此之外,偶见两段体结构的情歌。

(三)节奏节拍

嘉绒藏族男女青年们时常利用田野劳动或劳动小憩时,通过对歌谈情说爱,因而节奏节拍时而自由舒展,有时又伴随着劳动节奏整齐划一,因而,嘉绒藏族情歌在节奏上以自由灵活多见,节拍也较多样,常见的有:2/4、3/4、4/4等。另外,从基本节奏形态来看,嘉绒藏族情歌主要以四分音符和均分的八分音符节奏为主,辅以前十六、后十六和附点音符,也就是说,乐曲的节奏型是比较简单、比较稀疏的,而大片十六分音符出现的情歌在嘉绒藏族音乐中相当少见。

(四)调式特征

在笔者收集的嘉绒藏族情歌中,以五声调式最为常见,七声调式极其少见,未见六声调式。调式中最常见的是徵调式,其次是羽、宫调式,商调式极少使用,未见角调式。

(五)演唱方法

由于丹巴民歌平稳流畅、音域不宽,即使有高音,数量也不多,时值也不长,通常一碰即下。因此,嘉绒藏族人民在演唱情歌时,无论男女声,均以高位置的真声为主,假声仅用于为数不多的几个高音,使声音更集中,音质虽薄却结实明亮。在演唱中时而可听到“缜固”、“改变母音”等藏族歌曲演唱技巧。

(六)演唱形式

嘉绒情歌在演唱形式上,以独唱和男女对唱最为多见,但在逗趣情歌中,当一对一的对唱到达高潮则会出现两队人马的对唱或一领众合的演唱形式。

四、嘉绒藏族情歌产生、发展、延续的几点因素

音乐的产生必定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人文背景密切相关。因此,要对一种音乐形态进行比较全面的研究,就得对产生和延续的地理位置、生存环境、民族历史、民风民俗、文化背景等进行逐一考察。笔者通过几次深入甘孜州丹巴县嘉绒藏族人民生活,并对其情歌作了各方面细致的考察和研究,发现其产生、发展和延续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地理环境因素

丹巴的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它地处横断山系的崇山峻岭之中,属青藏高原向成都平原的过渡地段。受大金川、革什扎河、东谷河、小金河、大渡河五河的冲刷,丹巴县被深切为五个高山峡谷区。[1]8内容丰富、形态各异、本土气息浓郁的嘉绒藏族情歌就在这山高林密,水急滩险的“山岩之城”逐渐滋生并日益繁荣。在音乐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地势险要、交通不便的地理位置恰恰为当地的原生态民俗文化提供了保护,使其较少受到其它民族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为保存嘉绒藏族民间音乐的原滋原味提供了天然屏障。

(二)民族语言因素

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与音乐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丹巴嘉绒藏族有自己特有的语言,且种类繁多,是当地嘉绒人民智慧的结晶和思想文化的体现。其语言系属在国内语言学界至今还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是藏缅语族中一种独立的语言;有人又认为是羌语支的;还有人认为是藏语分支的。[2]而当语言与音乐相结合时,语言中的语调、归韵、发音位置等规则便会对音乐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得音乐朝着符合发音规则的方向发展,此规则对嘉绒藏族情歌的产生、发展乃至风格特征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嘉绒语为“嘉绒情歌”的旋法特征、发音规律等方面的形成和发展沉淀了坚实的基础。

(三)民俗文化因素

众所周知,丹巴为东女国故都,东女国文化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以女性为中心和女性崇拜的社会制度。丹巴的情歌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形态各异,这与“美人谷”的女儿“美”关系密不可分,其旋律婉转动听、线条平稳流畅、节奏稀疏统一,与女性的婉约多情、温文尔雅、婀娜多姿、风情万种也不无关系。

(四)能歌善舞的文化传统因素

被誉为“美人谷”的丹巴县,世世代代传承者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与生俱来的本能,自然造就了一个充满快乐的歌舞之乡。这些艺术的使者“以歌代言”、“以舞代劳”,用歌声缅怀历史、传播文化、表达感情、赞诵民族精神;用舞蹈传承耕种技巧、替代日常劳作,传播民族艺术。他们用歌声唱响生活,用舞蹈诠译生命。一走进丹巴“美人谷”,就能感受到无处不歌,处处皆舞的欢腾景象。这些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一代一代在嘉绒人民千百年来的歌唱习俗中完整地传承了下来。

结语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述方式,对于嘉绒藏族的青年男女们来说,不论是“抢帕子”、“顶毪衫”还是“爬墙子”,演唱情歌都是传递爱情必不可少的手段。顶着毪衫的小伙子们在月色撩人的夜晚,变换着嗓音把一支支情歌唱给心爱的姑娘听;被抢走头帕的姑娘夜晚约上几位女伴,羞答答地到寨子外用情歌试探小伙子;爬墙子的小伙子躲在黑漆漆的角落里,用歌声向心爱的姑娘传递信息……他们在歌声中大胆表达自己的爱意,用歌声热烈追求自己的爱情,可以说,每一首情歌都是嘉绒藏族人民纯朴爱情的表达,每一首情歌都是嘉绒藏族人民真挚情感的宣泄。这些情歌不仅是丹巴嘉绒藏族人民独特的婚恋习俗的真实折射,也推动着嘉绒藏族民间音乐的不断发展。

注释:

①该文章内引用的歌词均选自林俊华等编著的《丹巴美女》及中共丹巴县委宣传部,丹巴县文化旅游局编著的《丹巴嘉绒之韵》

[1] 林俊华等.丹巴美女(第一版)[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天地出版社,2006,(9).

[2] 杨嘉铭.千碉之国——丹巴(第一版)[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4,(8).60.

猜你喜欢
嘉绒丹巴情歌
论藏族嘉绒锅庄“达尔嘎”的传播历史——以四土地区为例
丹巴甲居藏寨建筑马克笔表现技法研究
彝寨情歌
七夕情歌
嘉绒藏戏传承发展刍议
绵绵情歌
嘉绒藏族地区的旧方志编纂
月下情歌
中国四川丹巴嘉绒风情节
毗卢遮那大师流放嘉绒之原因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