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2013-08-15 00:54李运昌黄东民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京津冀创新能力区域

李运昌,黄东民

(1.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社科部,河北 承德 067000 2.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3000)

自2006年始,“京津冀经济圈”、“京津冀都市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议题得到了管理层和学界的热议,在讨论的过程中,有的学者提出了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核心是“创新、整合与和谐”;有的学者进一步把这一历史使命概括为三层含义:第一层是发展本区域经济;第二层是“接南促北”、“带动中西”,引领带动全国;第三层是探索区域发展新模式,推进一体化发展。[1]京津冀三地要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及时转轨创新,以达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标。大学生作为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人才后备力量,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新形势下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京津冀区域与其它区域相比有诸多个性,首先京津冀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成为我国首屈一指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且已经形成快捷方便的陆、海、空交通运输网络。其次京津冀产业存在明显的梯度性和互补性,两个地区产业之间的相似系数比较小,更便于开展区域内的人力、生产等要素的互补性流动;再次矿产资源方面,本区域资源丰富,可以为区域合作提供充裕的物力、财力基础。要想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必须依靠区域之间的科技合作。区域之间的科技合作就其本质而言是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之间的合作,而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绝大部分来源于区域内的大学生。因此培养区域内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区域内各大学不可或缺的功能和职责。

(二)有利于提高区域人才的整体素质

社会学的理论告诉我们,社会的发展是否可持续,社会状态是否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区域内人才的整体素质。人才的整体素质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宽泛,其中涵盖了精神心理、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思维交往、智能创新等多个方面,不可否认的是在人才的整体素质的构成中,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智能创新素质,已经成为其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创新本身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新要求人们不断学习新知识,要在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继承人类精神文明基础之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新领域和发明开创新世界。这说明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其他素质的支撑和滋养,而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无形中促进了其他素质的发展,提高了人才的整体素质。

(三)有利于区域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是一种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关系。如果某一区域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而在此区域的高等教育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发展,那么该区域的高等教育就会成为经济发展的短板,无法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源和足够的智力支持。同样,如果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不足以支撑区域内高校的发展,不仅会使其区域内高校的发展受到限制,同时也会使该区域的经济发展背上沉重的包袱。因此各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应该根据本区域内经济社会、科技文化、行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明确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区域经济针对性,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区域内高校自身的发展,从而提高区域内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

二、京津冀区域内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能力培养水平区域内发展不平衡

京津冀区域内高校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北京、天津高等教育呈现出发达的状态,而河北省的高等教育虽然发展较快,但是与北京、天津的高校相比还较落后。北京拥有全国55%的高等教育和科研资源,其定位引领全国,面向世界,河北省相对京津除了专科院校相对占优势以外,其他方面均处于劣势[2],加上师资、资金、环境等各种不利因素,导致在创新能力培养水平上河北省的高校和京津的高校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即使在河北省高校内部,也因为经济、地域等方面原因导致创新能力培养水平发展不平衡。

(二)大学生惰性知识多、创新元素太少

同长江以南的区域性协作体相比,京津冀区域内大多数高校在教学上“两为主”现象非常突出,即教学内容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这种教学导致了学生学习被动、知识吸收僵化,学生所学的知识很少或不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由此,学生在智力发展上越来越缓慢,容易出现学非所求、学非所用、学用脱离的倾向,导致知识惰性化的后果,这种后果对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很大的副作用、它一方面伤害了大学生对各种知识的综合想象力,使得学生在各种知识的相互联系,融会贯通方面存在思想障碍。另一方面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无法学以致用。虽然表面上看来大学生并不缺乏知识储备,但实际上大量惰性化知识的存在不仅没有强化大学生的记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反而增加了他们思维的惰性。[3]

(三)大学生思维方式固定,创新力较差

应试教育的副作用之一就是导致了学生思维的固定化,容易按部就班、中规中矩,对中国的学生而言,从小学到大学,平均要参加上千次的标准化考试。这种考试经历会大大消解学生自身所具备的灵感和悟性,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对标准答案的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方式就越来越单一,视角也越来越狭窄,独立思考的能力越来越弱化。在学习生活中往往以固定化的思维方式来看待一切,绝对相信所学知识,不愿意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学习的功利化心理日趋明显,往往以考试内容决定的自己的学习内容,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对教学的创新而言也是一种严重的阻滞。[3]

三、培养京津冀区域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建议

(一)加强区域校际交流合作,提高教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京津冀区域内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也为加强区域校级交流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加上区域内距离较短交通方便,这都为不发达地区相对落后高校学习发达地区先进高校的创新能力培养经验提供了很好的契机。而不发达地区相对落后高校也应该加强培养创新型教师,只有具备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我们一方面可以通过交流的方式让发达地区先进高校为我们培训、培养师资,也可以通过挖掘本校老师自身潜能的方式,让老师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使教师在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知识结构教学艺术方面适应区域内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新要求。[4]

(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

区域内高校必须加强实践环节,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才能从封闭的课堂环境走出来,提高对社会现实认识的深度、广度。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其潜能,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组织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使其创新能力得以体现。同时在培养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应该着力培养与创新有关的个性特征(观察力、意志力、乐观精神、责任感等),有人把这些个性特征称为创新人格,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智力因素相近的情况下,人格因素可能成为创造力的关键因素。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和激发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必须突破传统教学中“两为主”的局面,现状已经表明单一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当下的教学需要,只有运用多种多样的、灵活的、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在创新课堂中达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意识的目的。与传统的课堂不同,在创新课堂中教师将变成推动学生独立思考的助手,他们的任务是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运用创造性思维来吸收已有文化成果,探索某些未知问题;学生将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惰性知识灌注的机器;教材将变成激发学生兴趣的工具,而不是束缚学生思维的枷锁;课堂将变成学生开发自我创新潜能的天地,是促进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理论阵地。教师在创新性课堂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加强和学生的交流,鼓励学生的批判精神,锻炼其创新思维培养其自主创新意识。[5]

(四)构建科学合理评价机制,创造良好创新环境

传统评价机制是以考试分数作为考评核心,其重要弊端就是重结果轻过程,所以不能客观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和日常表现,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客观的评价,因为创新因素往往是在求证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因此我们应该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在评价机制中适当加大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力度。对学业成绩要综合考评,除了考试成绩以外,我们还要综合考虑学生知识以外的因素,比如说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身心健康水平、文化技能特长、组织活动表现、科技创新能力等,适当增加创新因素在评价机制中的比重,以促进知识、技能、素质协调发展,为提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良好的制度条件。另一方面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创新教育氛围的营造。我们还可以从校园文化方面不断努力,为大学生的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

[1]张贵,康凯.京津冀崛起与区域经济发展之路探索[J].渤海经济瞭望,2007,(2):8—10.

[2]庄士英,周俊琴,崔艳明.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现状分析[J].教育研究,2009,(11):32—33.

[3]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1):84—91.

[4]康贝贝,张艳,石宏.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客观因素及对策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4,(11):20—21.

[5]向学杰.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铜仁学院学报,2009,(4):125.

猜你喜欢
京津冀创新能力区域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分区域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