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专业老年类体育课程设置研究

2013-08-15 00:54梁汉平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老龄老年人体育

梁汉平

(贺州学院,广西 贺州 542800)

一、引言

中国自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开始,成为了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1]。在这个过程中,与老年化相配套的老龄工作却没有紧紧跟上,比如老年休闲、保健、养生的服务市场、消费市场供给不足,各地方在城市规划、发展计划中没有充分考虑老人公益性服务设施,政府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方面做得不够,这些都是老年化过程中矛盾的主要表现。同时,在快速发展的老龄化进程中,老年人各种各样的身体和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我们必须树立老龄意识,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老龄社会挑战的紧迫性和自觉性,作为培养社会体育人才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更应担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对于改善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提高生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大多数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仍然沿袭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运动人体科学课程设置,在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应规划并设置老年类体育课程。

二、老年类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础

(一)中国已进入老年时代

“十二五”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随着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的到来进一步加快。以平均每年增加860万老年人的速度,在2011年至2015年期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老年人口比重将,平均每年递增0.54个百分点。老龄化进程还会表现出与以往明显不同的特征,很多家庭的子女不在身边,使得家庭更加小型化,甚至是空巢化。现在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老龄化进程中的许多矛盾会交织其中,尤其是老年化与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需求的矛盾。按照前面提到的老年人口增加的速度计算,到2030年全国老年人口规模将会翻一番,我国未来20年将是一个中度老年化的国家。因此,国家、社会要未雨绸缪,充分意识到老龄事业发展任重道远,要有超前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打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基础要从物质、精神、服务、政策、制度和体制机制等方面做起。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处于发展的绝佳时期,各方面都在平稳较快地发展,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着力解决老龄化过程中出现的突出矛盾,这既是现实的任务又是历史的责任[2]。

(二)社会需求

与先期进入人口老年型的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巨大、发展速度快、城乡倒置显著、地区发展不平衡、超前于现代化、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等特征。因此,老年人口需要社会扶养,他们的生活需要照料,健康需要医疗保障,精神需要更加丰富,这些需要必将给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带来史无前例的挑战。面对挑战,党中央高度重视老龄事业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现象,解决老年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出台了指导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的 “十二五”规划,制定了各级政府的老龄工作目标——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首先要发展老年保健事业,这项任务完成不好必定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其次,为减少社会和家庭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必须广泛开展老年健康教育,普及保健知识,增强老年人运动健身和心理健康意识,使老年人科学地健身、安全地健身;第三,妥当安排老年体育健身活动场所。老人有大量健身的时间,但要有健身的场所才能实现,因此在城乡和社区建设、旧城改造的同时必须予以充分的考虑。目前多数老人健身都是自发、自愿地进行,要想组织老年人参加全民健身活动,前提条件是加强老年体育组织建设,这样才能保证经常参加体育健身的老年人达到50%以上。此外,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家庭成员忙于工作,疏于对老年人的关怀,老人需要更多的精神关怀和心理慰藉,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培养社会体育复合型应用性人才,他们可以在社区、街道、健康会馆等一方面向老人提供身体健康指导,比如疾病预防、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另一方面提供心理健康指导,像高龄、空巢、患病一类的老年人更需要心理安慰和心灵慰藉。此外建立立体的服务网络,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除亲自为老年人提供身体和心理健康指导外,还应充分发挥家庭成员的精神关爱和心理支持,为老年人家庭成员提供专项培训和支持。有研究证明,若社会与家庭协同工作,那么老年性痴呆、抑郁等精神疾病的早期识别率达到40%。

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和职业学校,可以设置老年学专业,加快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根据国家职业标准,组织开展养老护理人员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工作,按照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和重点发展领域,教育部门统筹部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从分调研和论证开设相关课程的条件和作用,如老年生理学、老年护理学、老年心理学、老年经济学、老龄工作管理、家庭老年学等课程,切实做好人力资源支撑,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为老年服务的复合型技能应用人才,特别是培养养老护理员、老龄产业管理人员以服务老龄事业发展。与此同时,大力发展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和社会工作者队伍以满足老龄化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

综上所述,老龄事业的发展加快了对社会体育的需求,极大推动了社会体育专业老年类体育课程的设置,同时在制度上有了有力保障[3]。

三、中国老年体育的发展

1983年国务院(国发[1983]47号)决定在全国分级成立老年人体育协会,帮助、指导老年人开展体育活动。1983年4月,在北京正式成立了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现在,除西藏自治区正在筹建老年人体协外,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等5个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铁路、林业、电子、石油等行业都建立了老年人体育协会。各协会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深受老年人的欢迎。据2007年底的不完全统计,全国的市、县(区)已普遍建立了老年人体育协会,近70%的城市社区、半数农村乡镇也有了老年人体育协会组织。一些地方的老年人体育协会组织还发展到城市社区、居委会和农村的行政村,初步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老年人体育组织网络[4]。2001年全国亿万老年人健身活动启动仪式在天津举行,吸引更多老年人参加到体育健身行列中来,丰富老年人闲暇生活。2009年8月28日至9月1日,第一届全国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健身气功交流活动在河北省秦皇岛市隆重举行,这次大会成为我国老年体育事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和新的起点,将进一步推动老年体育健身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目前,全国参加经常性体育健身活动的老年人达5800多万人[5]。

目前的形势是,老年人体育健身发展快速,但未富先老,疾病缠身,国家养老方面准备仍不充足。总体而言,老年人还是一个弱势群体。对比最有效的方法是把老年人请到户外来,进行了体育活动,这个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解决中国老龄化问题办法和途径。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对体育健身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公园、广场,房前空地等随处可见老年健身的身影。这说明体育健身已经成为老年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成为全民健身运动不可忽视的力量,老年体育已然成为群众体育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开展老年人体育健身运动,能展现当代老年人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促进代际和顺、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是实现“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战略、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意义。

四、中国老年体育学术发展

国内学者围绕老年体育的社会意义和价值,老年体育功能、内容,老年体育消费、身体锻炼、健康促进,健身防病等领域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一)理论研究

老年体育的社会意义研究:健身体育作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活动,对老人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而且具有强身健体、调节心理等多种作用,其他社会生活活动不能与之比拟,也无法予以代替。健身体育运动具有健身功能——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提高生命质量;减压功能——扩大社会交往、促进社会和家庭和谐、延缓衰老。

老年体育功能的研究:1.经济功能:降低医疗费用,减轻家庭负担;促进体育消费水平,促进体育产业发展。体育锻炼能强身健体,降低疾病发生率,既能节省医疗费用、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又能减轻家庭成员的精神负担,这两种负担一旦减轻,他们就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为社会做贡献。老年人群体是体育消费中的一股潜在力量,老年体育的发展对运动服装和运动器材等产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老年体育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创造公众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和由其所带来的社会矛盾[6]。2.社会功能:体育是一种文化,作为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独立性。同时,体育又像我们人类一样,是社会结构的一个组成要件,因而在人类社会这个庞大的结构体系中,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平台,他们在这个平台下建立新的社会关系。老年体育活动形式越是多样,越能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也就越能调节老人的精神状态,由此也改变了老年人传统的生活观念和习惯。老年体育文化已成为我国城乡最为活跃的文化形式,对改善我国的城乡社会风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7]。

老年体育内容的研究:老年人各器官随年龄的增长而出现一些老年退行性变化,生理功能有所下降,体力不如年轻时充沛,因此老年人锻炼内容的选择应该讲究科学。具体应选择各关节、各肌肉都能活动的全身项目,动作要有节奏而缓慢,不宜做强度过大、速度过快的剧烈运动。散步、慢跑、太极拳、跳舞、气功和球类运动等可根据年龄、性别、体质状况、锻炼基础、兴趣爱好及周围环境条件等因素进行适宜选择[8]。

(二)应用研究

老年体育现状调查研究: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地城乡之间、社区之间老年体育开展状况各有不同。

老年体育消费市场与体育产业研究:尽管中国已步入老龄社会,但老年体育消费市场却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金再活通过对我国老年人体育消费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老年体育消费呈多样化形式/观赏型体育消费、实物型体育消费及信息接受型体育消费,但经济收入、健身场地设施、消费观念等因素决定了老年体育消费主要以实物型体育消费为主[9]。汪文琦分析了制约老年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发展我国老年体育产业的对策[10]

体育保健与康复研究:马为等通过研究发现通过体育锻炼,老年人心血管功能均有显著性增加,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下降,表明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可进行较小强度的体育活动。Flipse等进一步对19名64~76岁的老人进行了研究,表明运动可改善老年人的肌肉功能[11]。徐莉研究报道多年体育运动对老年男性骨代谢产生良好的影响。吴桐观察到坚持慢跑锻炼可以预防脑血栓的形成,此后的学者们对门球、健身跑、健美操、太极拳、游泳、网球、爬山等不同锻炼方式引起血脂成分的良性改变进行观察,发现有氧运动可以改变长期健身老人的血脂及血浆脂蛋白的某种成分。还有研究表明,健身运动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老年人抗氧化系统的功能状况,从而延缓老年人衰老,达到机体消除自由基的目的。毛志雄等人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以延缓中老年人简单反应时、复杂反应时及数字广度等信息加工能力的衰退。已有研究将跑(走)、太极拳(剑)、体育舞蹈、徒手操(健美操)、体育旅游、门(网)球、游泳、自行车运动等项目作为老年人运动处方中的锻炼项目来缓解老人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12]。

五、老年类体育类课程体系的设计

(一)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反映了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与规格,是提高人才培养素质的有效载体。中国体育的发展,从建国初期至20世纪的中后期,在“举国体制”的保障下,竞技体育成为体育的先行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正是由于长期的重竞技、轻群体,造成中国体育发展的失衡,社会体育明显落后于竞技体育。很多高校无形中把社会体育专业办成了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要立足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专业实际,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根据社会对老年服务人才的需要,可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各级企事业单位、老年社会团体和机构、街道和社区等,毕业后能够从事老年健康指导、老年体育组织与管理、老年体育产业经营等工作,人才类型应是指导和管理型的复合应用人才。课程设置要突出对老年身体机能和心理特点及健身养生知识理论的了解和掌握,强调老年健身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和指导能力的培训,重视专项技能训练,掌握一、二项超过常人的高超技能,并要熟练掌握培练技术。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使学生掌握老年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老年体育养生与保健的实践中,从而使老年体育运动参与者达到预防疾病、更有效地增强体质和缓解心理压力的目的。社会体育专业开设老年类体育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该类课程的教学与学习,掌握基本体格检查、医务监督、老年生理、老年心理、膳食与营养、体质测量与评价、老年体育运动项目、老年体育消费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中向学生传递知识的同时,强调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集体与环境、教学训练与疾病防治的对立统一关系,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风气,培养学生全心全意为老人服务的思想。

(三)课程体系规划

在课程设置中,以老年健身养生为主线进行规划。本类课程分老年体育基础理论课和老年体育实践课程模块,课程体系的架构分如下学群:

老年体育管理课程学群∶老年学概论、老年护理学、管理学概论、运动设施规划与设计、运动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老年活动危机处理、人力资源管理、体育产业导论、体育市场营销。

老年健康与医疗课程学群∶老年营养学、老年心理学、老年生理学、实用中医学基础、养生文化、实用运动生理学、运动保健学、体质测量与评价、运动伤害防治与急救、运动处方、运动与健康促进、健康评价、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控体重科学原理及方法、温泉与休闲养疗、运动按摩。

老年休闲运动课程学群:运动技能(篮球、乒乓球、羽毛球、门球)、老年健身操、健美操、游泳、桌球、棋牌知识、太极拳、体育舞蹈、民族传统体育。

基础理论课程涵盖老年人衰老的生物和心理特征、老年人需求差异与人生价值取向、个体群体社会老龄化发展规律、科学养老、科学养生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老年体育类实践课旨在掌握各种服务技能与方法以及提高组织与开展各种服务活动的能力,课程要淡化竞技,浓化健身,强调参与,因为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与其他群体的动机相比既简单又纯朴,即追求康乐、和谐,也就是在快乐和谐的气氛中通过体育锻炼,达到这一单纯的目的——延年益寿[13]。

[1]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EB/OL].http://www.china.com.cn/chinese/news/1134589.html.

[2]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http://www.cncaprc.gov.cn/zhengce/index.jhtml.

[3]刘明辉,黄力生.创建中国特色的老年体育学及其学科体系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9,(4):77-78.

[4]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简介[EB/OL].http://chinalntx.sport.org.cn/lxdht/gyxh/2010-06-23/309935.html.

[5]邬沧萍,姜向群.老年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4-27.

[6]眭小琴.发展我国老年体育的意义与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1):1476-77.

[7]严珺.老年体育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92-93.

[8]卢元镇.中国的老年健康与老年体育[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9,(1):6-8.

[9]金再活.21世纪中国老年人体育消费的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2):1639-1640.

[10]汪文琦.21世纪我国发展老年体育产业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6):39-40.

[11]田野.第四十届美国运动医学年会学术论文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4,17,(4):19—28.

[12]唐宏贵,王广兰.中老年人运动处方设计方略[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7,17,(1):1-6.

[13]桑全喜.高校体育院系设置老年体育类课程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4):79-81.

猜你喜欢
老龄老年人体育
《老龄科学研究》(月刊)欢迎订阅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老龄苹果园“三改三减”技术措施推广
莱阳茌梨老龄园整形修剪存在问题及树形改造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