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必须把握好的三种关系

2013-08-15 00:48李君玲
河南科技 2013年7期
关键词:县域城镇城镇化

李君玲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经济贸易系,河南 郑州 450044)

县是我国最基本的行政单元,具有悠久的历史。“郡县治,天下安”,治理县政历来就是定国安邦的根本之策。我国有两千多个县(市),除一小部分人口居住在大中城市外,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县域内。“县域经济”一词,源于党的十六大。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了要“壮大县域经济”,夯实经济基础。国家的第一产业——农业的发展依赖县域经济,工业经济中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功不可没,另一方面,我国的贫困人口、环境污染、低教育水平等突出社会现象和问题也都集中在县域区域。因此,可以说,县域经济发展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举足轻重,它关乎民生,关乎稳定,可以较好地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乡村经济向现代化转型,对于提升我国的现代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由之路。

当前,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正处于历史上增长速度最快、发展时机最好的时期,且已成为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大亮点。据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报告称,随着省委、省政府2005年以后“简政放权,多予少取,促强扶弱”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调动了各地发展县域经济的生机活力,各地突出自身发展优势,走不同发展道路,凸现出了不同的发展模式。但随着国际竞争激烈,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吃紧、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的突出,特别是区域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增长与转型矛盾的不断加大,县域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经济平稳增长的难度增加,实现跨越式发展任务艰巨。在此情况下,必须对目前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梳理,找出隐含嵌入在其中的关键要素,并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必须把握好三种关系。

一 县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县域经济发展实情之间的关系

县域经济发展目前主要有三种理论,即区域比较优势理论、区域结构优化理论和区域市场运作理论。这三种理论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县域经济发展理论框架,该框架可以简要地概括为:区域比较优势理论属于县域经济的定位理论,它回答县域在周边地区乃至全球生存发展的依据问题;区域结构优化理论属于县域经济的定向理论,它回答县域经济应当朝什么方向努力的问题;区域市场运作理论则是县域经济的实施理论,它回答县域经济如何通过特定的市场运作方式实现县域经济的定位与定向发展问题。当前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对于县域经济发展同样非常重要,它们回答了县域经济如何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问题。国内很多经济学家在这个问题上的出发点是理论联系实际,但多是停留在一些理论上的研究,却较少适用于具体县域的实情实况,没有把大量的或典型的县域经济发展案例作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而县域经济有其特定的地域特色,这就决定了县域经济发展必须立足本地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并且县域经济和城市经济或单纯的现代经济不一样,相比之下它更具综合化和民营化的特点,不能只拘泥于理论,而应该抓出县域实情和市场主体这条主线,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丰富和创新理论,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把县域经济发展好。

二 县域经济发展特色与县域经济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

从我国百强县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可以看出,从县域实情出发,发挥比较优势,走特色经济之路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不错选择。因为我国大部分县域都有着自己特色的资源禀赋,这正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优势所在。如或以一种或几种农产品生产加工为基础,或以一种或几种工业制成品生产为龙头,或以文化旅游为支撑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集中优势力量做大做强。这样既有了精品,又有了规模优势。县域经济的发展一定要以自己的资源禀赋作为后盾,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这样才不至于出现各地经济发展结构趋同,形成毫无特色的经济模式。如河南传统的工业强县大力发展产业集聚区,巩义市、偃师市、新郑市、长葛市、许昌县等,坚持“突出特色、强化优势、膨胀总量、集中布局、产业升级”的发展思路,继续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领跑。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一个新思维。特色的东西固然很好,但若固步自封,或者“特”的时间长了,不求新思变,就会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面打转转。因为虽然各县的发展都有自己的特点,所谓一片土地、一方百姓,差异性可以说是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但我们应该看到,同是县域,体制环境、组织结构都有很大的相似性,即使不同县域之间,它们在产业组织、经济管理包括各自的发展规划战略方面也都有互相可以吸取学习的地方。理论的指导固不可少,理论的创新也非常重要。除了理论创新,还需要体制创新、观念创新、组织创新等。当然,这里面的创新,有的属于县域经济本身应有的主观层面,有的属于政府主导所形成的外部环境客观层面。当前,县域经济正处在体制转轨、发展加速的时期,形势变化很快,一些现行政策往往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而自上而下的政策调整又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这就需要创造一个鼓励大胆创新、用活政策的宽松环境。省市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和吃透中央的政策,真正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出发,增强政策落实中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在大的政策没有改变前,要允许基层大胆尝试。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进行总结推广;行不通的,及时纠正。河南省政府近期在组织县域经济调研时就明确指出,河南省2012年已将603项经济管理权直接下放到县,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各地要实事求是,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促进县域经济上台阶。例如,长垣县就善于在大的政策环境下锐意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零资源”上无中生有,从“点状经济”到“块状经济”,形成了防腐、起重机械、医用卫材等为主的“小资本、大聚集”的产业集群。可以说,“特色”和“创新”是目前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两大主题,二者相互补充又相得益彰,共同构筑起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和提升平台。

三 城镇化发展和县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县域经济是一种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城镇化是城市化模式的初级阶段,基本上是属于县域经济的一个概念。当下我国经济社会进入快速转型阶段,分析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推动二者发展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城镇化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紧密关联

首先,县域经济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城镇化可以起到助推作用。因为现代农业的一大特点是要发展农业规模经济。而从一些东部发达地区的农业发展来看,主要是通过大力发展城镇化,使散落在一村一户土地上的农民逐步离开土地,去转向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服务。这样,可以使农民分流,只需要部分农民集中耕种土地即可,从而大大提高土地的集约化程度,实行规模经营,这样一方面降低了农业的生产成本,也提高了其产出效率。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人口会不断增多,城镇居民的生活品质也会相应提高,这就会刺激更多种类的农产品如牛奶、肉类、有机水果蔬菜等的迅速增长,现代农业生产的需求会逐步提升,形成良性循环,又会加速农业的资金积累。其次,县域工业化的发展表现在空间形式上就是城镇化。而工业化是现代化社会发展必经的一个阶段,也是我国当前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需要下大力气去运作和攻克的难题。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人才、资金、科技、社会服务向城镇聚集,各种创新力量的发展,工业企业的的产业集聚度就会不断提高,同时,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不断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带动工业化水平的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会不断增强。再者,城镇化可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转变方式。城镇化带动消费持续增长,假如有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新增加的城镇居民将使县域整体消费总需求相应增加。城镇化需要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为城镇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这样也可以改善经济发展的硬环境。城镇建设的投资从根本上说是促进经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使第一产业逐步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体系更加完善。城镇化也是促进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许多学者一致提出:只有使农民逐渐摆脱其身份以及由此给其带来的制约其发展进步的局限,才能使农民逐渐致富。而要使当地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不出现大的流失,实现离土不离乡,就必须为他们提供可能的就业机会,为其生产生活创造优越的环境。而这一机会的提供和环境的营造,只有通过加强城镇建设来实现。城镇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辐射和带动功能不断增强,推动工业化,服务业乘势跟进,不仅为农民走进城镇生活提供了优良的人居环境,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劳动服务平台,承载和容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到城镇就业。县域经济发展了,城镇化水平也提高了。

(二)依托城镇化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首先是要科学规划,提升城镇化的承载能力。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遵循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发展重点城镇,增强城镇的聚集吸引效应和辐射带动效应,促进农村人口和各种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在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区域城乡规划、特别是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前提下,各地要根据自身的自然资源、产业基础、经济结构、交通条件、文化传承和城镇布局,大胆设计,规划出可以发挥县域地方优势和城镇特色的发展体系。

其次是要统筹兼顾,对产业与城市在空间、用地和功能上的布局进行恰当安排,形成互动共生的发展局面。当前,我国一些内陆城市以产业发展为驱动的城市建设热潮如火如荼。县城和小城镇作为城镇化引领集聚的重要区域,更要迎头而上,果敢出击,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良性循环,把城镇提升为“产业发展服务区”。并且区域之间要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形成产城一体化格局,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

再者是要重点培育和提升城镇的特色支柱产业。县域要因地制宜,统筹区域内特色产业培植、自然禀赋、历史底蕴和文化要素,通过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力争把县城或城镇建设成“工业城”、“商贸物流城”或“文化旅游城”等,实现特色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的有机协调。同时注重引进龙头企业,通过推动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增强城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带动作用。

最后是要强化制度创新,彰显改革开放对城镇化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的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不到百分之二十提高到2011年的百分之五十以上。足见改革开放对城镇化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今后各地要继续在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的基础上加大力度,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发挥金融支撑作用,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积极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加快构建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融资机制;大力发展民营企业,鼓励扶持小微企业发展,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稳定推进和完善提升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土地管理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适时适度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高出口产品的标准档次,向国际市场挖潜着力。

[1]闫恩虎:《县域经济论纲》,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王占国,柴艳宏:《新农村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版。

[3]贾学锋:《对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猜你喜欢
县域城镇城镇化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家乡的城镇化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2014年度陕西县域十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