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经济发展要求下的流通业升级对策研究

2013-08-15 00:46唐文娟
怀化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流通业流通发展

唐文娟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中部地区地处中国内陆腹地,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6月13号的划分办法,将我国的经济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从地理位置出发,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提高中国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东西融合、南北对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1]

流通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服务业中最大的产业部门,在引导消费、促进生产、引导投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良性循环,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和效益等方面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家对中部地区确立了 “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定位: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这使中部地区的方位感进一步增强。中部地区的流通业对我国流通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长期以来受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且至今尚未完全转变,阻碍了流通业在结构调整中应有的导向作用。在中部崛起的大形势下,没有中部流通资源的有效整合,就没有中部大流通、大市场、大贸易格局的形成。[2]

基于此,本论文从中部地区流通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入手,就其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如更新流通观念、调整流通布局、优化流通发展环境、整合中部流通资源等。

一、中部地区流通业发展现状

在中国经济发展格局中,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接南北,为中国的铁路、公路、航空、通信枢纽,全国的商品生产及货物集散地。中部地区的流通业的发展将直接影响着全国流通业的发展水平。近年来,中部地区的流通规模持续扩大,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多元化的流通格局基本形成。[3](P203-205)

2010年,我国中部六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到30 660.5亿元,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9.8%,接近1 5。2010年,中部六省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业零售额为9 498.7亿元,占全国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业零售总额的16.4%。由此可见,中部地区流通业在我国流通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

(一)流通业规模不断扩大,吸纳就业能力进一步增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发展型、享受型和休闲型过渡,以住房、旅游、汽车、通讯等为代表的新型现代化消费热点不断涌现,使商贸流通业规模不断扩大,居民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经营主体呈多元化格局,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崛起

90年代初开始以来,在以“开放、搞活”为主线的流通体制改革中,整个地区流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得到了调整和优化,多元化的流通组织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形成了国有、集体、个体、私营等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市场格局。部分流通主体及流通企业正在向市场化、大型化、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竞争实力逐年提高。中部地区已经形成了一批规模较大、辐射功能与带动作用较强的重点骨干市场。[2]

(三)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业态快速发展,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和超市、大卖场、便利店、专卖店、购物中心等新型业态的发展,流通领域各项改革逐步深化,部分流通企业走向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道路。流通业由也由单一的百货店发展成为以百货店为主,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超市、购物中心、仓储店、折扣店等多种业态相继崛起的流通格局。[2]

二、中部地区流通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中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中部各省以转型跨越发展为目标,推进各类载体建设。中部地区在全国区域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中部地区的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等六省以全国10.7%的土地承载了全国28.1%人口,其经济增速已连续4年超过东部。尽管如此,制约中部地区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中部地区主要经济指标人均水平较低、“三农” 问题突出、经济结构不合理等矛盾依然存在。但从中部地区发展的主要指标来看,与东部、南部等相对发达地区比较,存在一定差距,崛起尚需动力与催化剂。

从经济规模看,六省生产总值仅相当于江苏、广东的总量,占全国比重比相应人口占比低4个多百分点;财力悬殊。

从人均水平看,中部人均GDP为29 171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纯收入均低于全国,且绝对差距呈扩大之势。

从经济结构看,2011年,中部GDP中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3个百分点,服务业比重低9.6个百分点。农业现代化程度低,工业发展方式粗放,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城镇化率为45%,低于全国6.3个百分点。经济外向度为10.1%,低于全国39.8个百分点。

(二)流通业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及中部地区流通业现存问题

1.现代流通业的重要性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现代流通是提高国民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因素。

当前,中部六省均进入了加快发展新阶段,但从我国整体情况来看,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看。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第三产业的加速发展成为产业结构发展演变的必然趋势,商品流通业是第三产业的主体和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流通产业的率先发展能带动第三产业。因此,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凭借流通创新,全面提升国民经济运行速度、质量、效率和综合竞争力的新阶段。

但流通业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思想观念落后,发展速度缓慢,产业结构钝化,流通次序破坏等。只有解决好上述问题,才能保证现代流通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才能促进国民经济和现代化事业向前推进。

2.中部地区流通业现存问题

具体到中部地区,中部六省流通企业“散、小、弱”的问题仍然突出,流通产业总体竞争力还不强,商品流通产业化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1)市场培育和发展相对滞后

缺乏流通业发展的科学规划。由于流通业放开较早,较长时间以来,其发展受市场牵引倚重而受政府规划指导倚轻,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存在着布局定位趋同、业态趋同、结构趋同的现象,高投资进入,低价位竞争,超低水平回报。

2)流通业结构合理化程度不高

从地区结构来看,河南、湖北、湖南流通产品较为发达,安徽次之,江西流通业较为落后。从行业结构看,商业、旅游、餐饮等行业发展迅速,金融、信息、物流、会展、实物租赁、典当、拍卖、再生物资回收等行业由于技术的制约发展滞后。[5]

3)物流技术、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较低

中部地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总体规模较小,设施结构、运输设施布局都不合理,而且交通运输网络化程度都不高,路网布局不完善,导致东西向交通流向不畅。铁路和高速公路尚未沟通和形成能力,缺少干线间联络线,各种运输方式的市场范围交叉严重,干线、干支线间存在脱节现象。主要通道运输能力严重不足,交通运输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5]

同时中部地区的现代化物流集散和储运不足,技术装备水平较低,以及不同运输方式的装备和物流器具之间的标准不一致,严重影响各种物流之间的功能和要素之间的有效衔接与协调发展、物流效率的提高以及中部地区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于发展。

4)流通业现代化程度偏低

经营理念落后,管理水平较低。商业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差距较大,管理创新明显不够,单凭简单复制店铺布局,只能以豪华的装修及低水平服务来面对顾客。企业在购销运存甚至日常的行政管理中大多采用人工方式。特许经营、多式联运、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和服务方式还未得到充分发展,缺乏系统的科学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操作规程。[4]

三、发展中部地区流通业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对中部地区流通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研究,本论文尝试提出几点促进流通业自身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更改流通观念,为流通产业整体发展提供保证,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支持

首先应转变观念,加强理论研究,实现理论上的突破及对流通业认识上的统一。我们学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说只强调了制造环节创造价值,流通环节只是在加工当中有一些些小的附加值,而现在美国80%左右是服务业创造的增加值,其他发达国家有也差不多。因此在劳动价值理论方面应更新观念,不仅是在制造环节,而且在流通环节,在服务领域也产生了大量的国内生产总值,实际上是劳动创造价值,体力劳动也创造,脑力劳动也创造,各种生产要素也起着极大的作用,包括资本的投入。通过对产业地位与作用认识上的统一,为全面推动流通业的整体发展提供保证。

事实证明,对中部地区而言,流通业已经由原来的“后台”“辅助”,成为 “前台”“先导”,是中部地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扩大社会就业,实现收入水平的稳步提升、消费结构的良性变迁等发展目标的重要力量,成为中部不可忽视的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因此应积极调整流通整体布局,积极推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培育大型流通企业集团。积极培育一批有知名度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流通企业,在不同业态中分别培植1-2个龙头企业,同时高度重视和引入知名流通业企业,学习和借鉴其管理方式、营销理念,促进中部地区流通资源整合,实现规模扩张,支持做强做大,进而提升地区的综合经济竞争力。

在现代产业经济发展要求的指引下,中部各省只有首先做大市场,做大贸易,做大流通,才能成为工业大省、农业大省、经济大省。在此基础之上应突出增长方式的转变,坚持扩大开放和改革创新,坚持结构优化。其中某些领域,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建设,旅游业发展建设,粮食及鲜活农副产品市场建设,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交易市场建设等,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相结合,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实现满足区域经济增长要求的目的。

(二)突出特色,强化城市群带动,展开、推进流通业发展的区域布局

1.在流通业发展的区域布局上,应从地理环境特点、产业发展状况、区域内省区间经济联系等多方面特征入手,着力于合理分布流通主体功能区,即依据地理交通优势,产业特征,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合理确定中部区域大中城市的市场功能定位。形成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结构协调的整体区域布局。以湖南为例,应以“农业立省、工业强省”为本,充分利用本省的资源优势,如旅游、矿产等,在城市群、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形成本省的产业发展特色。

2.中部各省都把建设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强的城市群、经济圈或产业带,作为加速崛起的突破口,如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皖江城市带、太原城市群,目前这些城市群已具有较为明显的资源和产业优势,其隆起带动效应正在凸显,2011年,中部六大城市群生产总值超过5.8万亿元,占中部地区的55%以上。其中,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皖江城市带均过万亿元,长株潭也在8 500亿元以上。

经济集聚经常被划分为产业、地理和时间三个维度,因此在突出特色发展的同时,可充分利用地理因素下的城市群之集聚、辐射区域的便利,发展区域内及区域间的组织化、网络化、集约化、信息化的现代化流通业,以此带动整个中部地区流通产业的升级发展。

3.省际之间应相互开放,扩大临江,临线,临边开放,构建网络开放格局。同时,省际间、区域间要加强合作,建立合作共赢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大力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为地区流通产业整体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是加快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运用现代流通技术和管理方式改造传统商业,推动商贸流通、宾馆餐饮、文化娱乐、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上水平、上档次。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要以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和连锁经营为重点,大力推进流通方式的创新,逐步发展信息、科技、金融、会展等现代服务业,细化专业分工,发展服务贸易,开拓国际市场营销渠道。三是吸纳外资,引进新的理念,流通业管理方式、经营方式、商品布局以至商业模式,积极探索符合中部地区集合发展要求的新的思路、方式四是发展电子商务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加快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流通领域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为流通企业服务。鼓励有条件的流通企业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经营管理,探索有形市场和电子商务的结合模式。方式五是继续推进连锁经营向多业种、多业态的领域快速发展,鼓励发展物流配送中心。

(四)优化流通发展环境,为流通业加快发展提供健康平台及指引

改善中部地区的流通环境,一方面要积极推进流通网店布局和建设,使其适应现代流通发展需要,体现地域特色。另一方面是营造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建立可靠地监管、监督、诚信、自律支撑体系,建设市场经济新次序。[6]

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工作机构,加强队伍建设,明确工作职责,强化工作手段,落实专项经费,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规范市场主体经营行为,净化市场环境。

应加强流通领域诚信建设,重视和加强对知名流通企业品牌、商标的认定和保护工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各种侵权行为同时应强化重点行业管理。加强行业监管,强化行业自律,进一步规范企业经营行为。

(五)整合中部流通资源,加强中部地区合作交流,实现产业发展的凝聚及规模化发展

整合流通资源,从政府层面来说,主要从改变工作职能入手,建立共同协商,互通有无,互利互惠,长期合作的施政机制,加强政府间的协调,推动各行政部门对流通业的支持,充分发挥流通主管部门的积极作用。

从企业层面上说,应鼓励和支持企业依靠自身实力,在市场、信息、设施共享的基础上,结合代理制、配送制、连锁经营方式,开展多边、双边合作,实行跨省的商务活动和资本运作,联合开展国际国内贸易,重点发展社会化的、跨地区经营的大型流通组织。

积极开展中部六省的商业合作和交流。在中部六省政府间、行业间、协会间、企业间建立定期的协调与交流机制。如,可联手举办跨省商务交流活动,共同商榷局域商业发展的重要议题。

(六)建立流通发展促进机制,加大对流通业的投入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在加速中部地区流通业发展中,政府应从政策和资金两个方面给予投入,真正发挥政府对现代流通发展的培育、引导和带动作用。对于一般商品的销售和服务贸易等充分竞争性领域,政府主要是制定竞争规则,创造公平环境;对于涉及经济安全、社会安全、资源环境等的特殊流通行业,政府应在市场准入、规划、监管方面负起责任,依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条例、办法制定相应的措施;对于重要商品储备、大型流通市场、社会性物流中心、市场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等流通基础设施,政府应通过公共投入方式加强建设;对于农村市场网络和社区商业设施的建设,政府应运用财政贴息、税收调节等措施,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向,支持具有社会公益特征的流通领域建设。因此,建议中部各省政府设立、或联合设立促进流通发展专项基金,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流通业的改造和发展。

(七)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为巩固中部地区产业经济发展优势提供保证

中部六省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应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中部六省应结合产业特点及在区域经济中的定位,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努力培育一批中高级批发市场,建成高效合理、跨区域的农村产品流通网络体系,与此同时,应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建立促进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政策法律,建立稳固发展农村流通市场的长效机制。

[1]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G].国发 〔2012〕 43号.

[2]洪 涛.中部地区流通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J].中国流通经济,2012,(1):20-21.

[3]陈栋生.中国区域经济新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4]程 艳.发展浙江流通业的思考 [J].浙江统计,2000,(10):20-21.

[5]佚名.中部地区发展现代物流业要立足基础建设[EB OL].http: www.hb.xinhuanet.com newscenter 2008-04 29 content-13125328-1.htm.2008-04-29.

[6]芩丽阳.中国流通业竞争力的创新思考和对策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6-7.

猜你喜欢
流通业流通发展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互联网+”背景下肇庆市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路径
现代流通业水平的评价维度及三大经济区发展比较
我国流通业增长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物流技术革新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