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大学生具有智慧的德性理论素养的维度

2013-08-15 00:46李宇轩张卫国
怀化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思政理论素养

李宇轩, 张卫国

(1.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桂林541004; 2.湖南女子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高校思想政治课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质,这已经形成了普遍的共识,然而在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政治素质培养却被狭义化,其表现为,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一味强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格的培养,这只是一种就内容而进行的单一化和片面化教育追求,却忽视了与之关系紧密的理论素养基础的系统教育。所谓智慧的德性理论素养,就是一种会正确思考,会正确做事,做正确事、做有道德的人的素养。这样的素养教育讲究以思成智、以智创德,重视智慧正能量对道德品质能动性的塑造,突出具有能动性的智慧之德的培育。实质上就是一种“入世” 和“经世” 相融合的方法论和价值论的素养。对青年学生的德性理论素养教育维度,主要包括问题素养、逻辑素养、方法素养和反思素养四个基本方面。

一、形成学生勇于发现的问题素养,使他们成为事业的开拓者

高校思政课应该给予学生一种战胜和超越自我的主体力量,但缺少问题素养教育的教学是难以做到的。问题素养是人类开发智慧和德性的起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人类就是在解决矛盾中不断前进的。矛盾又被俗称为问题,问题素养就是人类个体或群体发现和解决矛盾的理念、方法和能力的修养程度和实践水平。人生始终伴随问题,充满矛盾,被问题困扰,为解决矛盾而忧愁,这就是人生一个个连绵不断的结点。对待问题或矛盾的态度不同,人生的轨迹和结果大不一样,抱怨和逃避只会导致碌碌无为,平庸一生。抱怨、逃避、贪图享乐却是人性的一种消极本能。常言道,人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就是因为人性消极本能的诸种弱点在不断地消解人的意志和理性,让人迷失了其存在意义。西方现代化痛心疾首的“人性堕落”就给予了当今世界一个“人是怎么毁灭自己”的醒目警示。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对学生“价值共识”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其核心理念是服从,它坚守着“趋同”教育,漠视了学生的主体存在,淡漠了思维对主体个性创造。“始于学,终于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沦落为“考试游戏”,令施教者迷离,带来了众多的困惑。在怎样解除困惑的探索中,我们会看到,思政课的宏观话题缺少与学生微观实践的密切沟通和交流,缺少对学生遭遇的问题解读解答的关注,缺乏问题素养教育的鲜明意识和系统方法,从而逐渐衰减着该系列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在缺少学生兴趣支撑的教学环境中,组织教学的难度被逐渐扩大。思想政治理论中的许多好的理念和积极理性,并没有通过采取“知其所以然”的有效思维教育去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当然是不可能转化学生们的主体智慧和德性的,从而也就失去教育的良性循环。在这样的状态下,高校思政课课堂变为说教“教义”的教堂,这也就不足为怪了。

从思维特征上来讲,问题素养是“寻根性”思维,它是防止思维僵化的有效方法,从而避免因思想僵化所带来思维惯性的破坏。问题素养就是在不断追寻矛盾的本质过程中,逐渐把学生主体的思维自我生长能力培育出来了。人类就是在不断追问中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并找到导致不足的症结,进行有针对性的弥补和克服,才会得以不断的进步。思维是人类脱离动物界的起点,也是人类发展的推动力和加速器。如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开发学生的智慧,这是教育的真正本质。发展受教育的思维和智慧是教育的第一要务。也许有人会认为突出思维教育,就是突出智育,会导致降低德育的地位,会淡化和甚至会放弃政治。其实不然,思维教育当然包含了智育,但并不等于智育,它绝不是与德育和政治教育相对立的,而是包含了它们。没有思维也就没有智慧,人类也不可能有道德思想和政治思想。正是因为人们有了思维和智慧,才能发现价值社会交往过程的道德需求,才会形成道德思想、道德法则,才会有道德管理。政治诞生的过程同样也不会出乎此外。在高校教育理念中分割德育与智慧共生关系,显然与误读“以德为先”教育方针有关,把“为先”误解为“第一”,按照常人做事的一般线性原则和方法,第一件事必须先做,才能开始第二件事。这种“本能”的潜意识不符合人的健康成长需要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教育规律,因此当高校思政课在专心专意做“教育的第一件事”的同时,也就把自己变成了教育的“孤行者”。教育既需要道德来育“良智”,也需要智慧来育“智德”,人的主体就是在发现、思维、思考和思想中不断进步起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们对待交往实践的积极取向,它是思维的起点,也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智慧基础。之所以这样说,正是问题素养教育具备发现和思考的重要功能,它以“三大精神”对待和处理问题,即发现问题的怀疑精神,分析问题的批判精神,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求实精神,以这些精神的追求不断推进思维发展。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自然无进。问题素养教育讲究发现问题的巧问,问在疑难处,问在矛盾处,问在模糊处,问在方法处。风靡当今世界成功学书籍《秘密》揭露了一个宇宙间的秘密即“吸引力法则”,而“让吸引力法则起作用的就是你——借由你的思想”[1](P15)。问题素养教育促使学生通过不断地发现、释疑、求证和解决的过程中,开启思维、开发智慧、印证价值,弘扬道德,从而在学生心田里播种“良智”和“智德”。

二、增强学生善于分析的逻辑素养,使他们成为事业的设计者

高校思政课应该不断地引导学生提高思维质量,使他们懂得如何选择和规划自己的人生。思维的质量是决定做事成败的必要前提。往大处说,思维质量水平决定了事业发展方向和实现程度。何谓事业?按易经的说法,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从现代生活角度来定义的话,事业就是一个团体连接地、系统地、不断壮大地做一个具有远大目标的事情。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每个人,每一团体的思维质量就会体现出这个社会群体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即思维力。在竞争的社会,让人体会最深的就是思路决定出路,想法决定活法。思维力的大小也就决定了竞争力的大小。这就会令人不禁要问,什么决定了思维质量呢?它的答案就是,思维质量是由逻辑思维素养所决定的。无论是我们的感官所感知的东西,还是我们主观的价值愿望,都不能直接用来作为成事的依据,感官感知的东西没有经过分析、综合、论证和演绎等逻辑思维的方法进行处理的话,是无法把握到本质的。没有把握本质的认识缺少正效应,是有害的。如果非要一味地让感官畅游的话,只会让自己流连和丢失在色彩缤纷的感官迷宫中而不能自拔。同样的道理,如果只是主观的价值愿望,没有经过思维与客观事实比照研究和逻辑论证的话,是无法找到与他人、群体和社会共处主体间性关系的“契合”,如果让主观价值变为主观欲望,一味放纵自己,顾及自己的本能就会导演出极端的自私,从而失去天时地利人和。缺少逻辑思维和逻辑方法,就不得到正确的认识,也难以正确地行事。高校思政课应该充分认清这一点,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素养。

逻辑素养是“寻理性”思维,这种思维追求“理” 的明辨,在思理、说理过程中讲究依据的可靠和清晰,在实践“理”过程中遵循真理与价值的融合。逻辑素养教育是关于寻理、思理、讲理和践理的学问。这种关于理的教育并没有独立于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教育之外,却恰恰就包含在其中,而且是这门系列课程的一个重要特色。但是,长期以来这个特色并没有得到彰显,而却在灌输教育的遮挡下逐渐失去了它的光泽,而消退在幕后。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许多思政课教师讲授理论的时候,只注重给予学生理论的结论,而不大在乎对理论的“所以然”着重启发,即使通过讲过程想揭示“所以然”,也只是蜻蜓点水,匆忙交代一些年月日的枯燥数字,或点几篇出了某一观点的文章篇目,仅给学生留下一个某某的概念。可想而知,作为主导者的教师自身缺乏讲“理”教学意识,又何以帮助学生生成和强化讲“理”意识?这样的课堂自然是枯燥淡味的。还有一些教师为了避免枯燥,吸引学生的兴趣,却走向另外的极端,把思政课课堂变成了故事会,表面上看这样的教师很受欢迎,课堂也很火热。虽然有可取之处,但在主流方面却丢失政治课是用来丰富思维力的课程特色,他以形象思维取乐了学生的童心兴趣,却移走学生通向成熟的逻辑思维的阶梯,而缺少抽象思维能力是难以登上思维的圣殿的。政治思维的理性并不是像众多人理解的那样,它只是一种宏观叙事的方法和符号,而且还是人们日常社会生活方式必要构成,凡是略为正式一些社会交往都要运用政治思维、政治智慧所阐发的交往理性和语言。人要走向事业的成功,必须要有清醒的理性,但是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却常常受人性中非理性的弱点支配,容易把对事业设计变成一种幻想。人性不仅有许多优点,而且还有许多弱点。世界著名的成功学理论家卡耐基就此问题写过许多专门的著作。人性优点是社会主体所具有的潜在财富,不必担心它的增加。但是人性弱点却是极具破坏性的潜在威胁,诸如,因不讲依据而轻信,因从众而盲从,因兽性而强暴,因利己而自私,因欲望而把行善变成交换,如此等等。我们会发现人性这些弱点都是因非理性所致。克服人性弱点是战胜的自己的关键,是实现对自己超越的前提。非理性是人性的致命之处,逻辑素养具有发现理性和发展理性的功能,它理当成为诊断和克服人性弱点的首选。高校思政课教师旗帜鲜明地强化学生逻辑素养教育就成了义不容辞的职责。

三、培养学生做事成事的方法素养,使他们成为事业的能干者

高校思政课应该加强对学生正确做人,正确行事的方法素养教育,增强他们有道德地实现自己理想的能力和效果提升。做事、成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它是否成功关键取决于方法。做任何一件事,需要有好的想法,形成好的目标。如果要按比例来衡量的话,它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但是这并不代表此事就做成功了,好想法固然重要,但毕竟只能归为是好的开端,而好结果则是由做事的方法所决定的。耳熟能详的“细节决定成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如何开展方法素养教育的意识其实是很淡薄的,这是因为这门课教学论过于强调它的政治立场属性,以至于教师在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授课方案时,教师头脑首先跳出的是如何突出政治性与道德性,并支配自己在教学设计上侧重于诠释,却极少关注方法教育。这样的理论课教学就只会把辩证唯物论的认识重要原则,即“理论联系实际”变成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仅只是说说而已。邓小平在20年前所讲“学理论要精,要管用”[2](P282)的至理名言,突出了理论学习要着重于运用的核心问题。党的历史上那些犯“左倾”和“右倾”错误的所谓理论的“伟人”,就是在革命实践“方法论”上失足的,成了行为的“小人”,而导致他们成了葬送革命成果的罪人。“理论联系实际”的命题是针对处理学习理论与实际运用理论的关系而言的,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学习理论要带有工作中的困惑或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从学习中受到启发,这是学习方法论;二是贵在运用,既要把理论精华、更要把受到启发的创新,变成自己卓有成效的实践方法。这是运用方法论。思政课是立场教育,也是方法教育。这一观点在高校思政系列课程中的“哲学”课程内容里表述得很清楚: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不仅仅只有哲学才具有方法论的特色,高校其他政治理论课也同样具有方法论的特色,只是侧重的意识形态的类别不同而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是方法改造和创新的过程。它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提供了最光辉的典范。在高校思政课中要强化方法素养教育,方法论既是思政课程科学体系的不可缺少的内在要素,也是把学生从学校里学习者转变为具有能力的社会实践者的十分重要的问题。

方法素养是“成事性”思维,任何再好不过的理论,如果不能变成方法,不能找到一种与实践有效结合的形式,则都不能成为现实的东西,仅仅只是一种装腔作势的摆设。学者楚渔在《中国人的思维批判》一书中认为,导致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的思维模式的落后[3](P16),他是在对现有中国落后“三种主流归因”的分析批判之后得出的这个结论的。社会主流意识对落后的“三种归因”指的是漫长的封建统治、儒家思想的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体制问题。传统思维落后表现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薄弱”[3](P18)和“思维方式混乱而僵化”[3](P27)。思维方法的不好就会导致抓不住事物的本质,而成为思想的盲人。对于没有方法论的人来说,再伟大的理论也会一无所用。方法论是发现思维的发明,是把思想延伸到人的生活方式的法宝。现代的生活越来越复杂,之所以复杂是因为现代生活交往的不断开放,人们所遇到的问题不再是通常单纯的“是”与“非”的明辨问题,与此同时还存在的一个就“应该”与“不应该”进行价值选择的问题。如果能找到两者的交点,并且具有动态的持续,这是一种价值思维的智慧,也是价值实践方法论的创造能力。德国在上个世纪,尽管遭受了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害人祸己的严重影响,但仍然创造了快速经济发展的世界奇迹;并且他们与日本人不同,德国人知道为战争的罪过向世界人民赔罪。如果考察德国的发展动力和坦诚负罪的勇气的话,我们发现在19世纪前后德国出了许多大思想家,因此曾被世界誉为爱思维的民族,不能不说它能创造发展奇迹是一种来自爱思维的伟大力量。社会主义中国现在倡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目的就是要建设一个爱思维而有凝聚力中华民族。其本意并不是要把所有的国民都造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这种普及运动就是要造就国民个体具备德性的思维智慧和价值实践的方法,即德性方法素养。简言之,它不是给“鱼”教育,而是授“渔”教育。这正是高校思政课方法素养教育所追求的真谛所在。

四、塑造学生健康成长的反思素养,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思想者

高校思政课基本任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思维不断成熟。心理健康和思维成熟是个体主体性的内在要素。通常所说的主体特征,包括自觉性、主动性、能动性等等都是这种内在本质的表现,所谓内心的强大指的就是这些内在要素的品质。只有内心的强大,才会有行动的正确与伟大。如何建立建构学生这种内心的强大呢?这是我们每一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思政课教师是教学活动中主导者,如果自己在这个问题的思维不清,就极有可能把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变为低效,甚至是无效。培养学生内心的强大需要进行反思素养教育,从而逐渐建立建构学生既有智性品质,又有德性品质的反思能力。思维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产品是智慧、方法与思想。这三种思维的产品,是对自己、他人、群体,乃至社会整体的过去了的实践进行反思后才能够产生出来的。正是因为了这种反思性思维,人们才能使任何实践结果有了延伸的意义,则不论它是失败的,还是成功的,经过反思后都可以赋予新的意义。失败的教训可以让我们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指导我们另辟蹊径;成功的经验能在我们做同一类事情的时候,可以确保我们的成功。在此基础上的反思,可以把经验提炼提升为理论。把“点对点”的经验个别适应性转化为“点对面” 的理论普遍适应性。反思素养是一种创新思维,是思想的创造力。而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中,反思素养教育的意识并不明显,教学过程中关注更多的是对理论体系和理论基本观点的讲授。这种学究气氛很浓的教学模式仿佛是要把高校思政课教学变成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学堂。从根本说,高校思政课教学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活动,应侧重于理论运用和思维开发,把主体开发,包括思维、思想、智性和德性等等开发放在教育第一位。而不是过度关注理论体系的形式和理论的结论的理解和诠释,过少关注理论发展的“为什么会这样”和“怎么看、怎么想、应该怎么做”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是有缺陷,从实质看,它缺乏的正是反思素养教育,以至导致教学过程中缺少对思辨性的挑战,丧失了对学生的吸引力,最终落得要靠“考试棒”支撑教学持续的尴尬局面。这种要依赖考试手段来维护的教学,必然会误导学生对这门系列课程性质的理解,把应考变成了理论学习的目的,培养“考试忙人”就成了常态。没有反思,也就没有思维开拓、没有思想创新,顶多只能培养出只具有模仿能力的工具性人才。也就是这样,高校思政课逐渐丧失了能够开拓学生思维创造力的教育本色。开创思维,从而增强学生的主体能力。这恰恰是高校思政课区别其他课程的一个最明显的特色和该类课程存在意义所追求的人文旨趣。

反思素养是“开拓性”思维,它是以发掘、发现、提炼、提升的途径,而实现思维、智慧、思想、方法和德性的全面拓展。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4](P467)。从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都必须要具备一面能够号召和凝聚众多民众的伟大理论旗帜的,民族和国家的崛起是需要伟大的思想家的。在今日这样多元化特征的创新时代,国家繁荣昌盛,不仅需要伟大的思想家,还需要具有理论素养的广大国民。但是没有反思思维,也就没有感性经验,也不可能诞生理论,反思思维是思想和理论的“助产师”。正是因为反思思维具有思想的创造力,所以它是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不可缺少的社会基因。对实践的反思之后才会有经验,在对经验反思之后才会有理论。中国古代正是因为缺少这种通过反思思维和逻辑思维建构理论的能力,导致中国只有经验思维,而极缺少理论思维,从而丧失了多次发展的“先机”。当中国人长期躺在“四大发明”上面沾沾自喜的时候,西方人却把指南针变成了开通世界市场的航海技术,火药变成征服的武器,印刷术变成了推行自己文化价值理念的工具,从而加速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马克思深刻地总结了这些变化:“总的来说(它们)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了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5](P421)。在中国古代社会,除“四大发明”之外,中华民族还在不同领域创造了领先世界的100多项发明和发现,却没有加以系统化运用和发展,最后落得把发展的“先机”还是输给了他国。这些输掉“先机”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有“术”无“学”,没有对已经获得的经验进行理论提升。经验型的“术”仍然停留在感性思维阶段,它与理性思维的系统性、逻辑性、严谨性相比,表现得肤浅、模糊、破碎。因此难以保持思维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在下面的例证就可以让人看到失去“先机”的原因所在,例如中国古代,有星相观测却无天文学,有炼丹术却无化学,有哲理却无哲学,有名家却无逻辑学,有术无学如此之多则不胜枚举。没有反思性思维所造成的历史教训实在是太沉痛了!在现代社会,我们也不能满足于有了经验向理论提升就行了,还必须充分准备面临和承担理论发展和创新这样更为艰巨的任务。理论的价值贵在发现和运用,理论的生命力根源于它与时俱进的内在品质和表现,任何一种理论丧失了发现和进步时,就意味它被历史宣告终结的时候到了;如果一种理论不为大众所接受和掌握,转化为国民素质,这样的理论就会变成“虚无”的东西,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同样会走进死胡同。反思是思想创新、理论创新的前期准备和生产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推陈出新的创新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进行反思素养教育,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转化为学生个体品质和素养的过程,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正是该课程进行马克思大众化普及教育的可贵指归。

总而言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教育不仅是理论的“输血”教育,更应该是思维和思想的“造血” 教育。“授人以思想,不如授人以思法”,反映了现代社会对思维能动性的更高要求,因此更应当充分重视理论的“造血”教育。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的科学化与价值化紧密相连,应对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的多元价值生活,更需要社会个体的思维和思想的辨别力和创造力,从而突显了社会对“智”的要求的新高度,既需要实现科学化的智慧,即智识,也需要实现价值化的智慧,即智德,这样才能提升学生们创造生活水平和自己生活品质的履行能力。理论学习要讲究理论联系实践,其主要表现有二:一是运用,二是创新。这样才会保持理论的持续生命力。理论素养教育就是一种具有“造血”功能的“思法”教育,有了它的实施才能够大大地提升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内化能力和外展效果。理论素养教育的推进能更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把知性、智性、思性等等教育与德性教育有机统一起来。思维、思想的“造血”教育应该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

[1][澳]朗达·拜恩.谢明宪译.秘密 [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2.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楚渔.中国人的思维批判——导致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的思维模式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猜你喜欢
思政理论素养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