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的实践教学方法在高校思政课中运用

2013-08-15 00:46喻文德
怀化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理论课教学法教学方法

喻文德

(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解决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而且要解决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与“行”,实现“知”、“信”、“行” 三者的统一。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品格培养的倾向依然存在,这种“灌输式”教学法导致教学实效性不尽如人意。加强实践教学,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已经刻不容缓。2012年1月,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思政 [2012]1号文件)。该文件指出,实践教学方法创新是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各高校要把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本文将重点探讨基于问题的实践教学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

一、基于问题的实践教学方法的内涵

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而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大学生深化认识、培养能力和历练品质的重要途径。基于问题的实践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问题教学法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所谓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按照教学内容的要求,将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或者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行提出问题,使学生在思考、探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这种教学方法是采用老师问学生答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随着教育理念的创新,问题教学法成为一种双向互动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与课堂教学相比,实践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法内容更加广泛,形式更加灵活,活动范围更加宽广。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教学内容基本上局限于教材本身,交流的对象局限于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活动范围局限于课堂本身。在实践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教学内容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广泛地延伸和拓展,交流的对象涉及到社会上不同角色的人群,活动范围可以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因此,与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法相比,实践教学中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还是有其自身的一些特殊性。基于问题的实践教学方法是通过教师设置问题,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调查、分析、探讨、实验等以解决问题的参与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江泽民指出:“确立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科学方法论。”[1](P339)以实际问题为中心不仅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也是传授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首先,这种实践教学方法充分尊重了人类的认识发展规律。人类的认识发展规律是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一般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在这个过程中,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学习的开端,问题成为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问题意识激发探究热情,在对问题的反复思考和实践中,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渐达到“入耳、入脑、入心”。其次,这种实践教学方法充分尊重了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规律。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磨砺和反省的过程。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光靠课堂灌输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各种实践途径,使大学生经过实际的体验与思考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化为自己的政治信仰和道德品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中,大学生通过对自己思想品德问题的体悟与反思,会逐渐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二、基于问题的实践教学方法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优劣,不仅直接关系到他们自身能否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而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理论教授,而且需要大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去触发与感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在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大大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因此,基于问题的实践教学方法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中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教学实效性相当突出。

首先,基于问题的实践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在中学阶段,灌输式教学和机械性记忆使不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早已心生厌倦;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含量大、理论性强,使那些政治理论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望而生畏;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使部分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心存拒斥;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老套也使一些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上述种种原因严重削弱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萌发强烈求知欲;这种求知欲使学生从产生一种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自觉探索,向着认知的目标前进。没有专心致志的心态,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所设计的“问题”都是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社会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大学生本身对这些问题就比较感兴趣。与此同时,大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会极大地调动起来。他们通过对问题的主动思考、探究,自己从中找到某些答案,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

其次,基于问题的实践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论创新的能力。进入本世纪以来,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还有差距。我国现阶段的大学课堂,一个共同的特征是教师讲授的活动几乎占据了整个教学过程,而大学生的学习活动仅是在教师精心设计下被步步牵引前进。大学生作为主体,回答问题畏畏缩缩,提问者更是寥寥无几。久而久之,大学生养成了一种唯书是从的心态,不敢质疑书本,不敢挑战权威。“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的这一世纪之问揭露了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的弊端。长期以来我们所实行“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使得大学生独立思考和实际动手能力无法得到应有的挖掘与培养。据调查,我国大学毕业生一般需要一到两年的适应周期,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仅为两到三个月。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问题意识的培养,没有问题意识,一切创新性活动将无从谈起。古人云,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意思是说学业由勤奋而专精,由玩乐而荒废;修养由独立思考而养成,由人云亦云而失败。大学生头脑中只有存在问题,才会去思考,才会有求知的愿望。基于问题的实践教学方法为大学生提供了深度思考的问题以及探究、调查问题的平台。大学生在探究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会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而且能够锻炼其理论创新的能力。

再次,基于问题的实践教学方法有利于历练大学生品格,实现知行统一。“知”是认识,“行”是实践,“知”是“行” 的先导,“行” 是“知” 的目的。“知行统一” 思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就是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对大学生而言,就是要求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在当今大学校园里,“长明灯”、“长流水”、随意丢垃圾等不良行为与现象屡见不鲜。这些不良行为和现象与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行为能力并不相称——知而不行、能而不为,是典型的知行分裂的表现。人们普遍认为,道德制度保障的缺失、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以及大学生个体道德素质的差异等等是造成大学生知行分裂的重要原因。然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重知轻行的倾向往往被人忽视了。重知轻行的做法使大学生思想政治要求的落实成为一个薄弱环节。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面临严峻的挑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都是在理论与现实的不断碰撞中、在对社会重大问题的不断思索中逐渐培养起来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通过深入社会生活,可以接受正确的、先进的思想熏陶,自觉摒弃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相悖的思想观念。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第十九》)。意思是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定自己的志向,切切实实地提问并多思考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那么就具备了仁爱的品德了。由此可知,探究与思考问题也是历练品质的一种重要途径。大学生在对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的思考与探究中,逐渐增强对社会的认同,不断地将社会思想政治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和政治信仰,并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知行统一。

三、基于问题的实践教学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施

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制度、经费、实践基地等多方面的保障。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实践教学需要学校相关部门的合作与协调。但是,就具体操作程序而言,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设计问题、调查分析和归纳总结三个步骤。

首先,精心设计问题,是实施基于问题的实践教学方法的首要环节。科学设计问题是问题教学法的基础。基于问题的实践教学方法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仅要认真钻研教材,而且要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设计问题,使设计的问题符合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心理。因此,实践教学中的“问题”是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联系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精心构建问题;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而且,以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开展实践教学意义更加重大。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2](P66)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探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

其次,通过多种途径有效组织学生探讨、调查、分析问题,是实施基于问题的实践教学方法的关键步骤。问题提出以后,不仅仅是为了得到正确答案,更多的是为了让大学生围绕问题进行阅读、调查、探究、体验和感悟。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去解决问题。既可以把大学生带出去,到企业、城市社区、农村、博物馆、革命纪念馆、伟人故居等实践基地参观、考察,也可以把相关专家请进来,就相关问题做专题报告;既可以组织大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专题讨论或辩论,也可以由大学生自己查阅资料,独立完成;既可以大让学生就某一问题开展社会调查,也可以就某一问题组织大学生进行征文或演讲比赛,等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弘扬大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所谓主体性即人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充分弘扬大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大学生才能在实践教学中深入地思考与探讨问题,使自己的身心接受实践的洗礼,各方面都取得长足的进步。为此,胡锦涛曾指出:“一切有志的青年,都要自觉地深入人民群众之中,与工农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人民群众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伟大实践,是青年成长的丰厚沃土和宽广课堂。”[3]

再次,归纳总结,解决问题是实施基于问题的实践教学方法的必要阶段。在大学生探讨、调查、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在实践教学中,大学生对于问题的解决,或者表现为深化认识、加深理解、解决学习中存在的困惑与疑难;或者表现为就相关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或者表现为对问题作出更深层次的解读,等等。因此,大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灵活多样的——既可以写调查报告、心得体会或小论文;也可以与老师、与同学进行探讨交流或开展辩论,等等。对于大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教师要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只有这样,大学生才会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见解;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对于切实可行的方案要予以肯定与鼓励,而对于思想政治观点错误的方案要予以批判与引导。教师要建立规范、合理、客观、公正的实践教学考评办法,明确实践教学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每一门课程考核中所占的比例,并让实践教学的考核成绩与大学生评定奖学金、评优评先、推荐就业等挂钩。这种考评办法将极大地调动大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基于问题的实践教学方法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学习方法。探究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当大学生不需要老师指导就能自觉探究问题,反思自己的思想行为的时候,那么,基于问题的实践教学方法就取得了授人以渔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一定程度上也就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 (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爱因斯坦,英费尔德.物理学的进化 [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62.

[3]胡锦涛.发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奋斗 [N].中国青年报,1999-05-05.

猜你喜欢
理论课教学法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