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网络的城市绿道网规划选线研究

2013-08-20 12:34
山西建筑 2013年22期
关键词:选线绿道廊道

魏 伟

(深圳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广东深圳 518000)

近几年,绿道在中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广东,不到三年建成2000多千米的珠三角区域绿道,广受民众欢迎。绿道良好的效应给政府带来了口碑,规划师的理想得以实现,工程建设者收获了经济效益,自行车产业链、旅游休闲产业链均得到了益处,市民则有了可以游玩的广阔的绿色空间。多方面的社会团体都从中受益,这种多方支持极大的推动了绿道后续的发展。从广东区域绿地的实践来看,纯粹的生态保护即使有法律的保障,实施难度也很大。绿道这种引入人类的活动和利益,让人类自己对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相互监督,制约平衡的方式,反而更有助于实现生态保护的目标。

1 绿道的概念、意义和分类

1)绿道的概念。绿道,沿用Charles Little在其经典著作《美国的绿道》中所下的定义:绿道就是沿着诸如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它是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从地方层次上讲,就是指某些被认为是公园路(parkway)或绿带(greenbelt)的条状或线型的公园。2)绿道的功能与意义。生态和游憩是绿道的两大核心功能,在此基础上还包括社会、经济、交通等功能。绿道串联起城乡破碎的生态斑块,连接了物种迁移的通道,可以保护物种多样性,优化城乡生态安全格局,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绿道经过了主要的自然和人文景点,连接居住区和山水环境、公园绿地,提供了休闲和运动空间,有利于增进民众身体健康。绿道对于市民转变生活方式,提供交往空间,追求幸福生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绿道同时促进了自行车产业、沿线旅游和休闲产业的发展、提高了沿线乡村农民的收入。3)绿道的分类。绿道的分类有多种方法,以层级分、以经过的区域特征分、以景观特征分等。按级别分,考虑到中国行政管理的层级,结合操作的简便性,将城市绿道分为省级、市(县)级、区(乡镇)级、社区四级。如果按照经过的区域特征分,可以分为自然型、游憩型、风景型、郊野型、遗产型、都市型、综合型等。从景观特征上则可以分为滨水型、山林型、田园型、公园型、道路型等等。

2 城市绿道网规划选线要点

2.1 绿道三多,功能复合

绿道获得如此好的效应,与其多目标、多功能、多样性密切相关。绿道应尽量选取功能复合的线路,越是多功能越容易获取民众支持,更易获取资金,并推动后续发展。绿道的使用人群有很多,有休闲、运动、健身等不同的需要,还会有专业的爱好者和驴友,在选线规划和设计中应有意加强这种多样化。例如在山林段有意设置高难度的自行车道,来满足自行车发烧友的需求,包括设置一些极限运动场地等等。乡村段可以结合农家乐、农业采摘等打造一片田园风光。多样化会给绿道带来更为旺盛的生命力。

2.2 有绿有道,生态优先

绿道由绿廊和人工系统组成,没有绿廊就不是绿道,绿廊是绿道的核心。绿廊的重点是斑块和廊道。从保护生物学的研究看,生境的破碎和消失是物种减少的最主要原因,加强生境的保护和连接,对于物种生存至关重要。斑块越大,种群可能越多。边缘复杂度越高,边缘种群就可能越丰富。圆形斑块比扁长形更有利于物种生存。斑块的连接度越高,物种的生存和在其他生境繁殖的可能性越高。绿道应尽可能将廊道与大型生态斑块串联。慢行道的引入,是通过引入人类活动来达到保护生态的目的。生态绿廊是本,慢行休闲为次。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人工系统对生态斑块有较大的干扰,其影响了斑块边缘种群和中心种群的生存。绿道中慢行道的选线应尽可能的避免从斑块和廊道的中心穿越,避开高生态敏感度的地区。

2.3 选线三不,连网沿边

绿道在珠三角、深圳的建设中,为了保护生态、节约投资,采取了三不的指导原则,即不开山、不征地、不拆迁。实践中拆迁征地基本没有,青苗补偿却是难免。选线尽量借用原有的山路、机耕道、小路等,减少新开线路。绿道在选线规划中,连接是非常重要的,绿道一边连接自然风景一边连接居住社区,以方便民众可以从家门骑行到自然地。一边串联绿地公园、公共空间、人文旅游景点等,形成整体的网络效应。

2.4 规划衔接,注重实施

绿道网的规划,要注意和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等相关规划衔接。可以和新区的开发、旧城改造、河道修复、公园绿地等相互结合。绿道沿途经过的土地类型复杂,权属各自不同。绿道选线在落实上会遇到一些困难。规划时要仔细研究相关的地籍资料、地形图资料,如果涉及到一些强力部门如军事、边防、海关,就需要大量的协调工作。涉及到农村集体土地,也要慎重选线,避免纠纷,平衡好各方利益。规划选线绝不仅仅是技术工作,这里面尚有大量的社会关系和利益需要解决与协调,在图纸之外,还需耐心细致的落实工作。

2.5 出行适宜,配套完善

从实践上看,最受民众欢迎的多是景观优美、有鲜明的特色、出行比较方便的绿道。除了风景因素之外,慢行径本身的分级、密度、网络间距要规划合理,其次驿站、服务点、服务半径、植物、标识、公共自行车系统等配套要跟上。政策和管理配套非常重要,日常维护费用谁来出,谁来管理,都需要在制度上予以明确,甚至直接影响到绿道的成败。

3 生态网络构建与规划选线

3.1 单因子评价

通过分析城市生态敏感度现状,包括对生境类型、植被、河湖水系、滨海岸线、地形地貌、建设用地等因子,分别进行评价。如以植被覆盖为例,通常森林的生态价值要大于林地,林地大于灌木,灌木大于草地,草地大于耕地。以土地类型为例,生态价值从高到低依次为海湾、湿地、河流水系、热带森林、温带森林、草地、农田等。要通过单因子分析,找出生态服务较高、较重要的土地,或者是其空间位置在生态系统中地位较高的土地。

3.2 多因子评价

根据单因子分析结果,设置相应权重,海岸、水系、生境等因子较高,地形、高程、坡度、建设用地等因子可以低一些,综合进行叠加分析,得出区域生态环境敏感度分析图。高敏感区是区域生态价值最高的土地,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区、河流水系、森林公园等,是生态网络中的核心,其他依次降低,低敏感区基本上以耕地、草地、附属绿地为主,城市建设区是不敏感用地。对于生态脆弱、受损严重的土地也要加以关注。

3.3 生态网络构建

在多因子评价的基础上,再结合对斑块以及廊道的综合评价、景观格局的评价,找到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用地,首先将生态核心和重要廊道纳入网络体系,进一步连通城市现有的绿色斑块与水系,力求保留珍贵的生物资源,为未来城市发展搭建起生态骨架,构建一个合理的生态网络格局。需要注意的是生态网络的构建不是要将所有的绿地都纳入网络,而是仅考虑重要的生态斑块和廊道,对城市生态系统和关键生态过程有重要影响的部分。

以保证力量聚焦,资金用在刀刃上。其中现状的大型斑块应当采取保护战略,建成区可以借未来城市更新或者旧城改造的契机修复生态。对断裂的生态廊道可以提出修复建议。部分规划的生态廊道,与现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有冲突的,建议在下一步总规和片区控规中予以适当调整。

3.4 规划选线布局

绿道规划,在生态网络构建的同时,需要通过分析使用者对于绿道的功能需求,包括休闲游憩、社会交流、文化体验、科普教育等方面,以及对于绿道的使用需求,包括出行的便捷性和安全性、交通的接驳、环境的吸引力、游人的参与性和娱乐性等,提出适合人类活动需求的绿道选线(见图1)。

基于人文要素的绿道选线和生态网络两者进行叠加。生态网络为绿地,人文要素为线路,线路和绿地可分可合。没有绿地,就不能说生态保护,景观效果也不佳。而没有人文要素的聚集,则难以吸引民众使用和关注,不管是对于后续吸引资金还是绿道的持续推动,效果都不佳。根据选线布局划定绿道控制区和绿道管理范围。管理范围小,两侧一定尺度,是运营维护、绿地养护的范围。而控制区大,涵盖经过的公园、河道等生态斑块和廊道。主要控制城市建设活动对绿廊的侵蚀。

4 结语

绿道这几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依然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如绿道尚不属于法定规划,实施上有难度。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有重慢行轻自然、重路径轻网络、重通行轻配套、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有待解决。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尤其是动物的保护,尚缺乏连续的动物种群的监控数据。人工慢行道的引入,对于生态斑块的边缘种群、中心种群到底影响如何,其对生态保护利弊如何,均还需要深入研究,绿道的规划与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

[1]李团胜.绿道及其生态意义[J].生态学杂志,2001,20(6):59-60.

[2]富 伟.景观生态学中生态连接度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9(11):27-28.

[3]马向明.绿道在广东的兴起与创新[J].风景园林,2012(3):41-42.

[4]仇保兴.绿道为生态文明领航[J].风景园林,2012(3):88-89.

[5]蔡 瀛,何 昉.融入城乡的绿道网选线思路与规划方法[J].规划师,2011(9):35-37.

猜你喜欢
选线绿道廊道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环湖绿道游憩机会谱构建及应用——以南京市玄武湖为例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基于压缩感知的电力系统故障选线研究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
小波变换在电力线路故障选线中的应用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
基于强跟踪滤波器的小电流接地系统故障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