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哥岭经验播洒四方

2013-08-21 09:40单憬岗,杜颖,苏文学
今日海南 2013年7期
关键词:公益林护林员自然保护区

海南日报海口6月11日讯(记者单憬岗 杜颖 通讯员苏文学 王世辉)“鹦哥岭在社区与保护区协调发展方面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今天上午,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兰雪莲在电话里告诉记者,重庆市近期举办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与生态环境教育发展国际研讨会,专门邀请了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社区宣教科科长王云鹏,向国内外专家介绍经验并参与制定缙云山的《自然教育项目计划书》,“鹦哥岭是这次国内唯一受邀的省级自然保护区。”

负责主管全省林业保护区工作的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局局长方林介绍说,随着鹦哥岭青年团队的名气越来越大,除了邀请他们去做事迹报告的单位越来越多,各地林业系统邀请他们去做工作经验推广的也越来越多。鹦哥岭在护林社区建设、护林员管理、保护区科研考察等方面的良好经验,正在全省各保护区、林场和市县林业系统逐步得到推广,甚至有些省外保护区也开始学习借鉴鹦哥岭的好做法。

“我们就是借鉴鹦哥岭的做法,推出了我们自己的统一职业服装。”五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韩志勇说,2009年在看到鹦哥岭推出了带有自己LOGO的统一制服后,他们也参照鹦哥岭服装的款式、颜色和LOGO,设计了自己的统一服装,“有了统一服装,护林员上山巡护时的精神面貌也好了很多。”

方林说,过去我省林业系统各单位都没有自己的统一服装,发给护林员巡山护林的服装都是买来的迷彩服。由于购买的服装时间不同、来自不同的厂家,大家身上穿的服装都不相同,有时几个人一起上山巡护,每个人穿的衣服都不一样,“像万国旗”。

“我们那时候都叫自己是‘杂牌军’,因为穿的衣服和上山盗猎的人一模一样,分不出来。”鹦哥岭保护区万冲片区友谊第一组的护林员赵泳军笑着说。

2008年,鹦哥岭保护区首次推出了自己的统一服装,并设计了特有的“三重山”LOGO,成为海南保护区发展史上的一大创新,引来了其他保护区的高度关注。

“这其实是我们自己摸索出来的TMC模式的一部分。”鹦哥岭保护区管理站站长李之龙说,生态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他们根据保护区的实际情况,总结提炼出了“团队+机制+社区”为核心的资源管理模式,简称“TMC”模式,主要是指年轻有活力的团队和专业的工作人员,通过不断完善的管理模式来进行人员管理,在维护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为周边社区改善了生活条件、增加了经济收入。

经过几年摸索,TMC模式在鹦哥岭的实践效果越来越好,得到了省林业厅

管理模式全省推广

的高度认可。2011年8月,省林业厅专门在鹦哥岭召开全省林业自然保护区工作现场会,向全省林业系统推广普及这种先进模式。

完善省级公益林考核办法

“我们刚来时,护林员管护公益林的年终考核都是按省里的老办法来进行的,但经过第一次考核后,我们发现很多东西与实际对不上。”鹦哥岭保护区管理站副站长刘磊说,原有的绩效考核是考察护林员管护的林区一年里发生的森林案件、林地受损、森林火灾等情况,“基本都是比较死板地按照客观业绩来考核的,没考虑不同林区的复杂性和个人的主观性。”

他举例说,保护区核心区常常比较偏远,觊觎林区丰富资源的人要去“犯事”比较费力,因此管护核心区的护林员即使几个月不去都不会有什么事情;而靠近村边的林子却会因为“近水楼台”而常遭到破坏,即使天天去巡护也可能发生林业案件。“有些守护村边林的护林员虽然工作态度很积极,但却难逃被处罚的厄运。老办法对他们很不公平。”

针对这种情况,鹦哥岭引入了“主观分”,就是不仅要考虑客观业绩,还要综合考核护林员的工作态度、不同片区的工作条件等。主观分占的分值为40%,由直接上司、小组长、其他护林员以及社区百姓共同来打分。“这样比起原有的考核办法来,更人性化、更科学。”刘磊说。

“我们的公益林考核标准是参照全国的标准来制定的,但鹦哥岭结合自己的实际,在此基础上摸索、完善出了一种更适合海南实际情况的考核办法。”省林业厅原生态办负责人曾少山至今记得,2009年的全省公益林绩效考核工作会议上,专门请时任鹦哥岭保护区管理站站长周亚东介绍了自己的做法。他们的做法被生态办向全省各个公益林管护单位进行了大力推广。

禁渔区向鹦哥岭周边辐射

“鱼不仅变大了,数量增加了,而且种类也更多了。”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洪小江的声音里,充满了兴奋。去年7月,他们效仿鹦哥岭,也选择霸王岭山脚下的一段河流,搞起了禁渔区,效果很好。

自去年3月由香港嘉道理和鹦哥岭保护区联办的海南鹦哥岭禁渔区推广研讨会结束后,多个保护区都像霸王岭一样,开始尝试在自己的保护区周边建禁渔区。香港嘉道理中国保育项目负责人陈辈乐博士介绍说,鹦哥岭的第一个禁渔区是在2008年初建起来的,当时在鹦哥岭保护区工作人员的长期引导下,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乡道银村村民自发设立了第一个禁渔区,数年后获得成功。借鉴道银禁渔区的经验,如今在鹦哥岭周边4个市县已自发建立10多个禁渔区。

2012年4月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选择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的长篇报道后,鹦哥岭青年团队声名鹊起,他们创新推出的一项项保护区管理、社区发展、科研考察等方面的良好做法,也更加受到重视。

如今,鹦哥岭走向全省的经验做法还有很多,例如在全省率先推行的护林员小组系统化巡护制度、护林员分级管理制度、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方法、界桩埋设方法、谱写保护区区歌等,以及在其他地方先推行但是在鹦哥岭得到完善的社区共管模式、工作人员培训制度、与NGO合作方法等,如今都不同程度地逐步在全省林业系统得到学习借鉴。

更令人欣喜的是,鹦哥岭的先进经验已经开始得到全国乃至国际上的关注,除了他们的长期合作伙伴香港嘉道理曾经多次召开鹦哥岭禁渔区、红外相机监测法等研讨会推广其经验外,其他地方和机构也开始关注鹦哥岭。今年5月23日,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中国项目在霸王岭召开“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与保护研讨会”时,专门请鹦哥岭的代表作了周边社区开展可持续替代生计的经验交流。

2012年10月,国家林业局发出通知,要求全国林业系统学习鹦哥岭青年团队,强化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研究,通过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来提升保护区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处理好保护区发展与社区共建的关系,依靠当地政府完善社区共建共管机制,缓解保护与利用的矛盾,不断拓宽保护区生存发展空间;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教活动,提高社会各界对自然保护事业的认同度。

猜你喜欢
公益林护林员自然保护区
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
江西继续为2.3万余名生态护林员购买意外保险
护林员巡山路上“偶遇”猕猴
浅析生态护林员政策在助推扶贫攻坚的作用
光影视界
生态公益林管理问题及对策
龙泉七成公益林实现信息化管理
国家级重点公益林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让公益林保护利用有法可依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