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任外长扫描

2013-08-21 10:12方乐迪
读天下 2013年6期
关键词:乔冠华国务委员陈毅

方乐迪

入列党和国家领导人几成常态

另一方面,从几任外交部长的外交履历中亦可看出,外长人选也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中国对外政策的考量。

在两会换届中,外交部长是一个比较受关注的岗位。经梳理发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已有多位外长晋升副国级领导人。中国外长的确有个好前途。另一方面,从几任外长的外交履历中亦可看出,外长人选也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当时中国外交政策的整体考量。

外长晋升副国级几成常态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两任外长均由党内高级官员兼任。第一任外长是由周恩来总理兼任,陈毅则以副总理身份兼任了第二任外长。而此后多任外长则多晋升为副总理或国务委员,入列党和国家领导人行列几成常态。

自陈毅以后共有4名外长晋升为副总理,负责中国的外交事务。他们分别是陈毅的继任者姬鹏飞、黄华、吴学谦和钱其琛。上述4人中,也有人以副总理身份兼任外长。其中,吴学谦和钱其琛还成为中央政治局委员。而唯一的例外是乔冠华。

乔冠华是一位资深的外交家,曾出任外交部部长(1974—1976)。但乔冠华因“四人帮”的牵连而长期受审查,政治仕途没有更进一步。事情源自逮捕“四人帮”时,从王洪文家中抄出了一份组阁名单,乔冠华的名字位列其中。这一名单是江青、张春桥、姚文元拟定的,上面有王洪文批改的笔迹。1982年时,乔冠华获平反,继续为中国外交事业服务。乔冠华被安排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担任顾问,其妻章含之任对外友协常务理事。

1982年,国务院进行改组,增设了国务委员一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的规定,国务委员协助国务院总理工作,受总理或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委托,负责某些方面的工作或重大的专项任务。

2003年换届时,中国的外交管理体系进行了调整。在国务院系统,将由一名资深外交官担任国务委员负责外交事务。唐家璇成为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国务委员,领导外交工作。

2007年换届时,由于李肇星已过任职年龄界限没有晋升国务委员,由具有中联部和外交部任职经历的戴秉国兼任。

外长人选体现国家外交战略

新中国的外交从无到有,而外交人员亦经历了一个从革命家到职业外交家的更替过程。新中国的前两位外长都是革命家出身。周恩来和陈毅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就已身居要职。

姬鹏飞也曾参与长征,他也是第一位有驻外经验的外长,是中国驻东德的首任大使。姬在外交系统的时间较长,自上个世纪50年代就开始就在外交系统工作。而此后的几任外长均是经历过外交历练的资深外交家,多数外长均有驻外的履历。

某种意义上,中国外长的人选上代表着国家的外交政策整体考量。

仔细分析,乔冠华、黄华两位外长均有涉美的相关外交经验。而他们担任外长时间亦恰恰赶上了中国外交调整期(1974—1982)。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已日趋紧张,这使得中共不得不考虑自己在外交策略上的转向。与美国改善关系,借以谋求某种在外交上的均势和平衡。

在整个七八十年代,中美关系逐步恢复,由恢复大使级会谈、尼克松访华再到1979年的正式建交。乔冠华、黄华这两位具有涉美外交经验的外长即是曾经具体执行者,也是后来的策略制定参与者。他们贯彻高层的外交思维,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最近两届外长也与美国有渊源,均是驻美大使出身。他们在与美国交往上具有丰富的外交关系,此外还与美国上层人士具有非常好的私人关系。在胡锦涛担任国家主席的10年,两任外长具有驻美经历,这与中央层面在这一时期的外交思路也是有关系的。处理好中美关系,对于中国的和平发展大有裨益。

曾经具有驻苏经历的钱其琛在1988年中苏关系正常化之时出任外长,并且做了10年的外长(1988—1998),其继任者则是熟稔亚洲事务的唐家璇。在江泽民时期,两任偏向欧亚方向的外交家相继担任外长,亦是对当时国家外交思路的体现。

猜你喜欢
乔冠华国务委员陈毅
State Councilor and Foreign Minister Wang Yi and Myanmar’s Foreign Minister U Wunna Maung Lwin Inaugurating the Consulate-General of Myanmar in Chongqing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与缅甸外长温纳貌伦共同为缅甸驻重庆总领事馆揭牌
陈毅颂
陈毅的讲话稿没有字
小小冠华,抱负不凡
Promoting Chinese Young Learners’ Early Literacy Development in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十五的月亮十六不圆
十五的月亮十六不圆——乔冠华最后的日子
乔冠华,令人倾倒的外交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