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争议的转基因水稻、玉米近日获得了中国农业部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的安全批准,这项安全证书被形容为“转基因作物上市前最难突破的关口”,意味着我国转基因作物在商业化种植道路上又迈了一大步。
对于从事转基因研究的科学家来说,这是期盼了五年的喜事。
而与“喜事”风格不甚相符的是,相关主管部门低调颁布,甚至看似更希望公众能“忽略”掉这个重大的转折。
一面是以绿色和平组织为代表的反对派见缝插针地寻找公布细节的“破绽”,甚至影响诸多媒体也站在“反对”的阵营;
一面是从事转基因研究的科学家和主管部门痛心疾首,怕因媒体和公众的负面舆论错失掉生物技术战略发展的最好时机。
对于影响公共利益却又深奥难懂的科学决策,老百姓有没有发言权?对于老百姓的饭碗里吃的是不是转基因水稻制成的大米,到底谁说了算?
代表组织:绿色和平
质疑1:如此重要的安全证书为何“偷偷摸摸”颁发?
《中国青年报》这样描述:一家国外通讯社最早发现这个消息时,它被摆放在一家“几乎很少更新”的专业网站上,混杂在“2009 年第二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批准清单”中,连几乎每天都要去看一眼的绿色和平组织工作人员都没发觉。
质疑2:审核部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过于神秘。
作为评审单位,“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这个拥有数十名成员的庞大机构,平常人根本难以触及。尽管许多人努力地寻找它的成员身份,网上也充满各种询问和打探,但都没有结果。连这个机构最早成立的时间,外界都很难查到。[详细]
质疑3:论证的数据和详细步骤骤未公开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由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至今还存在争论,对转基因水稻的审批起码应该透明。”他通过博客和发表文章数次呼吁。不过,他没有收到任何反馈,无论是赞同的还是反对的。
质疑4:生态危机
如果转基因作物的基因通过授粉等途径向四周“漂移”,可能会引发生态危机。
质疑5:管理混乱
在推广转基因棉花时,因为管理混乱,棉花种子来源很杂,许多都没有得到正式的评估和批准,有人甚至说不出自己所种的棉花来源。人们担心,和穿在身上的棉花相比,最终要吃进嘴里的水稻,如果管理不善,可能会引起不可知的危险。
质疑6:安全性
国内外的科学界一直没有定论。“相左”的证据不断出现。
代表组织:转基因安全委员会
回应1:相关信息早已公布,证书颁发的“光明正大”。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黄大昉、杨晓光、彭于发今天做客人民网科技频道时对于媒体提出的“偷偷摸摸”转基因的说法进行澄清。此次获颁安全证书的转基因两品系相关信息早在10 月份就已在农业部专门网站上进行公布,是“光明正大”的。
回应2:安委会委员现身说法,转基因安全管理有四项基本原则。
作为备受外界媒体质疑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的委员,黄大昉、彭于发、杨晓光现身说法,表示我国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是要明确遵循:科学原则、个案原则、熟悉性原则和逐步完善的四项基本原则。
回应3:五个阶段的多年安全评价
因为在国际上存在着一定争议,在本次发放转基因水稻、玉米生产应用安全证书之前,农业部经过了长期的研究认证,“经过严格的实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和申请生产应用安全证书五个阶段的多年安全评价”。证书的限期均为2009 年8 月17 日~2014 年8 月17 日,种植地被分别限定在山东省和湖北省。
回应4:地少人多 转基因是唯一可取技术
我国制定的今后11 年(2009 年到2020 年)的新增粮食一千亿斤的生产能力的规划,并认为目标“非常非常艰巨”。根据规划,2020 年我国的粮食要比现在增产10%,而过去10年中国粮食增产仅为2.5%。常规育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可是单靠常规育种不行。
回应5:
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可以用它做好事,也可以用它做坏事”,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和评价制度可以防止其有意或者无意给人类带来的不良影响。
【名词解释】转基因食品
通过生物技术,科学家可以把某个基因从生物中分离出来,然后植入另一种生物体内。例如,北极鱼体内的某个基因有防冻作用,科学家将它抽出,植入西红柿里,于是就制造出新品种的耐寒西红柿。像这样含有转基因成分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我国转基因食品法规】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估管理办法》,第一次将转基因分级;
《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规定对转基因产品实施标识制度;
《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进出境转基因产品检验检疫管理办法》……
【转基因食品的市场情况】
转基因产品约占美国农业和食品出口的35%,出口价值约为120亿美元;喂养牲畜在内出口价值至少会翻一番。仅去年一年,中国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就超过了1500万吨。对美国的转基因作物生产者来说,他们确实抱住了一只下金蛋的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