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方言“先”的语音变异浅析

2013-08-29 09:43邹雨橙
文山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文山读音普通话

邹雨橙,戴 艳

(⒈中央民族大学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北京 100102;2.文山学院 美术系,云南 文山 663000)

一、研究背景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拥有汉、壮、苗、彝、瑶、回、傣、布依、蒙古、白、仡佬等11个民族,1958年建立,是云南省的东南门户。其东邻广西百色地区,西连红河州,北接曲靖市罗平县、师宗县,南部的麻栗坡、马关、富宁3 县与越南河江省接壤。2009年末,总人口为348 万人。

官话方言通称北方方言,官话方言内部按其语言特点一般可以分为 4个支系,即4个方言片(或称4个次方言):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云南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话,它和汉语普通话同源异流。文山方言有两个涵义,广义上是指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一市七县(文山市,砚山县,丘北县,富宁县,广南县,麻栗坡县,西畴县,马关县)共八种方言的总称;狭义上则指文山市的汉语方言。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文山市的方言。

多语(双语)共存是中国社会的普遍现象。由于汉语普通话的推广,全国各地既通行普通话又通行方言,既通行汉语普通话又通行各民族语言的情形几乎遍及所有城乡和区域。社会生活的种种因素促使不同地区的人们相互交往,由此产生语言的接触。语言接触使不同方言相互影响,引起方言中包括语音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变化。方言的语音变化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原发性的音变,音变来自内部,一种是语言接触引发的音变。前一种音变是纵向的,即音类早期形式向近期形式的演变,后一种的音变是横向的,即这一方言的语音形式向另一种语音形式的转变。普通话与方言的接触所造成的语音上的借用一直受到普遍关注。

二、研究的问题

随着普通话的推广与发展,普通话词汇与方言词汇相比就显得强势得多,部分方言词汇的变化是由于间接语言接触造成的,即非移民的社会文化原因。方言的借用主要是由口头接触造成的,其最值得注意的是文白异读现象。文白异读是汉语方言的特点,白读音大致是本地音,文读音则是从外地借入的,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是异质有序的。“异质有序”是指一种语言或方言的系统在内部是不一致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会因人群、场合而有差异,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标准,内部是有差异的,但其结构和演变仍然是有规律的。

在文山方言中,“先”的发音有两种情况,即“先”字的文白异读,一是白读[tɕhiɛn24],是文山方言的固有发音;另外一种是文读[ɕiɛn24],借入了汉语普通话的“先”字的发音。[tɕh]是舌面前清送气塞擦音,[ɕ]是舌面前清擦音。据杨时逢《云南方言调查报告》(中央史语所,1969)中显示,在文山方言中,表示时间或次序在前的“先”[ʨʰiɛn24/ɕiɛn24]字文白两读的现象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存在。传统音韵学只研究字的“读书音”,不注重口语里的“说话音”。汉字又是以表意为主的,既可以构成书面语,读“文读音”,也可以构成口头语,读“白读音”。方言里的文读音往往是共同语语音的整合,白读音则是方言口语词的固有的方音。在普通话里有时也有方言语音的影响,即某些白读音。汉语的历史上,还有“四声别义”、“音随义转”等现象,这是近音派生近义词,音义相生的造词方法,因而字音就不但有“文白异读”,而且有“别义异读”。语言的演变是纵向变异和横向渗透交互作用所推动的,方言的文白异读、别义异读是这两种作用的结果。多文多白则是方言里的不同历史层次的语音成分叠置的结果,汉语方言学对于字音的各种异读的分析是十分精采的,既切合汉字超语音的表意特点,也符合现代语言学注重实际口语、以词语为语言的基本单位的观念[1]。

在云南,汉语和少数民族语之间、少数民族语和少数民族语之间,语言间的相互影响在词汇层面除了借代和底层化之外,还有一种方式,即在词汇的较深层面上趋同而在语音层面仍用本民族固有的成分。发生这种影响时,语言间地域上的相同或邻接似乎是一个重要条件,语言影响的方向也并不限于强势语言对弱势语言,有时源流关系颇难辨认。“先”字的两读现象 [ʨʰiɛn24]“前”,[ɕiɛn24]“先”,可能与当地少数民族语音对方言造成的影响有关。

云南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官话),从语音形式上看,[ɕiɛn24]这个发音与汉语普通话的“先[ɕiɛn55]”相似度更高,只是声调不同。例如,文山方言“月亮[i42liaŋ31]”一词中的“月”字,很多人讲 [iɛ42liaŋ31],而接受过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基本上能把“月亮”读作[yɛ42liaŋ31],可以看出“月”的韵母变化,其发音越来越接近汉语普通话。社会不断发展,一个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也随之不断进步,受教育程度、心理上的偏爱、性别差异、年龄大小等因素,都是造成使用态度不一样的原因。在某种程度上,语言观念也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正是由于这种不断地变化,语言本身才能够保持自己的活力,从而帮助人们顺利地完成交际的任务。

而语源类的深入分析并非此次研究的重点,云南方言的语音情况在此不多涉及。本文拟就文山方言中“先”的不同发音,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试探社会因素与“先”字在口语中的两种不同读音的关系,浅析这些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以及使用者的态度。

鉴于以上情况,笔者提出这样三个问题:

(一)文山方言中的“先”字的[tɕhiɛn24]和 [ɕiɛn24]两种读音,有哪些人使用?

(二)“先”字的两种读音[tɕhiɛn24]和 [ɕiɛn24]的使用状况与发展趋势怎样?

(三)不同的人群对“先”字两种读音的态度如何?

三、研究的方法

笔者主要采用的是“定额抽样”的方法,即确定一个调查对象的样本,并通过问卷法、访谈法来调查人们的态度。笔者确定的调查对象是:在文山市土生土长的,且日常用语为文山方言,年龄分布为13~71 岁之间的人。

笔者把研究对象分成了三个年龄组:第一组为13~25 岁、第二组为26~45 岁、第三组为46~71 岁。其中,第一组全部是学生,由于这是属于拉波夫所说的“语体变化阶段”,所以调查10人,其他两组均调查5人,调查总计20人。其中,女性12人(60%),男性8人(40%)。20 位调查对象包括学生、教师、经理人员、商业个体户等。在征集调查对象时,则是采用了“雪球抽样”的方法,通过熟人之间相互介绍,访问调查对象,再记录他们的发音情况。

笔者让受访者用自己日常使用的方言回答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在设计问题时,笔者预想了调查对象可能回答出“先”字的问题,所问的三个问题均与居民日常生活习俗有关,分别是:

1.从文山客运车站到你家主要经过哪几个建筑物,请说明顺序。

2.如何煮面条,请说明大致顺序。

3.除夕夜,从晚上六点到九点,你一般做些什么事,按照时间顺序简单讲一下。

四、研究的过程

听话者对说话者说话中出现的种种偏差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特别是那些熟悉的经常出现的偏差,听话者往往很宽容地接受它们。事实上,任何一种语言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同质的系统,它的内部充满杂质。可以说有多少人使用一种语言,那么这种语言就有多少种差异和变体,即是同一个人说同一个词,由于具体场合不同,发音也会出现许多差异。由于语言符号本身具有极大的羡余量,而说话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这就有利于听话者对话语的理解。说话者有差异,听话者容许差异的出现,这就蕴含着语言演变的可能性。双语的存在,就必然存在着两种语言的相互影响,这就导致了语言的演变具有某种可以预测的方向性[2]。

(一)相关社会因素

1.年龄与“先”字不同读音的关系

从调查数据发现,年龄因素与“先”字读[tɕhiɛn24]还是[ɕiɛn24]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所分的年龄组中,第一组(13~25 岁)把“先”字读成[tɕhiɛn24]的人的比例为20%,第二组(26~45 岁)为60%,第三组(46~71 岁)为40%。通过归纳,可以得知,年龄对“先”字的两种读音的影响是:年纪越小的人,把“先”字读成[tɕhiɛn24]比例越低,中年人和老年人使用比例较高。

2.性别与“先”字不同读音的关系

调查发现,性别因素与“先”字发音的不同也存在相关性。在20 名调查对象中,有12 名女性,8名男性。

女性中,把“先”字读[tɕhiɛn24]的女性占总人数的42%,读[ɕiɛn24]的占33%,两种发音都用的占25%;男性中,把“先”字读[tɕhiɛn24]的占男性总人数的25%,读[ɕiɛn24]的占75%,两种发音都用的为0。

3.受教育程度与“先”字不同读音的关系

调查同时发现,在同等教育程度下女性把“先”字读成[tɕhiɛn24]的比例高于男性。在所调查的20人中,教育程度为小学毕业、初中毕业、高中毕业、大学本科,把“先”字读成[tɕhiɛn24]的人在其所属学历层次被调查者中分别占100%、100%、33%、30%。受教育程度越高,把“先”字读成[tɕhiɛn24]的比例就越低,读成[ɕiɛn24]的比例就越高。反之,受教育程度越低,把“先”字读成[tɕhiɛn24]的比例就越高,读成[ɕiɛn24]的比例就越低。

4.“先”字不同读音与不同语境的关系

在不同的语用环境下,“先”字两种读音也会有变异。语用环境的种类很多,在对文山市方言“先”字的两种不同读音情况调查中,笔者发现几种情况:

(1)当被调查者在进行家常谈话,讲话的节奏会变快,“先”字更容易发成[tɕhiɛn24];

(2)当被调查者在进行讲解时,例如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叙述事件,他们需要思考的时间长,讲话的语速会明显减缓,“先”字更容易发成[ɕiɛn24]

(3)文山方言中说“你先走”、“先吃”、“先放”等词句时,“先”字往往与汉语普通话中的“前”字有意义上的联系,而这个时候调查对象更容易把“先”字发成[tɕhiɛn24]。

(二)对“先”字发音不同的态度调查

对“先”字的一个读音[tɕhiɛn24]的态度见表1,对“先”字的两个读音[tɕhiɛn24]和[ɕiɛn24]的态度见表2。数据显示,对“先”字读[tɕhiɛn24]持“无所谓,看喜好”态度的占25%,持“觉得刺耳,勉强接受”态度的占10%,持“标准的文山方言,就该这么讲”态度的占30%,持“不标准的汉语,尽量少用”态度的占35%。

表1 对“先”字的固有读音[tɕhiɛn24]的态度

表2 对“先”字的两个读音[tɕhiɛn24]和[ɕiɛn24]的态度

为了进一步弄清人们对“先”字的两个读音[tɕhiɛn24]和[ɕiɛn24]的态度,笔者又采访了另外10 名调查对象进行了补充调查,主要通过网络采访和电话采访的形式对其进行调查。以“你先克吃早点”(均用文山方言读出)、“你千克吃早点”这样两个句子来测试被调查者:“平常讲文山话的时候,遇到这种说法,你们认为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

结果显示,有4个人(40%)认为把“先”字读成[tɕhiɛn24]字是对的,他们的理由是“这样读才是文山本地的读法”,“从小到大都是这样读”,“在口语中这样读是对的”等。有6个人(60%)认为读[tɕhiɛn24]是错的,读[ɕiɛn24]是对的,他们的理由是“普通话就是读[ɕiɛn24],所以这样读”,“方言的读法是不标准的”,“虽然在讲话时都能理解,但读[ɕiɛn24]才是正确的读法”等。

五、结论

在文山方言中,对于表示时间和次序靠前的“先”字来说,[ɕiɛn24]和[tɕhiɛn24]中的声母[ɕ]和[tɕh]是一对音位自由变体,不存在意义上的区别。此外,在文山方言与汉语普通话的接触过程中,“先”字的声调和韵母均为发生变化,声调依然为24 调,韵母是[-iɛn]。

对于使用文山方言的群体来说,从13 岁到71岁,均存在把“先”读成[ɕiɛn24]或者读成[tɕhiɛn24]的现象。通过调查对比男女读音的情况看对象对两个读音的偏爱喜好(习惯读法),可以看出男性发“先”字的音为[ɕiɛn24]的比例要高于女性;老年人把“先”字的音发为[tɕhiɛn24]的比例要高于中年人和青少年,中年人发[ɕiɛn24]的比例要高于青少年。从年龄分布上看,[ʨʰiɛn24应该是年龄越大的读得越多,但第二组(26~45 岁)读[ʨʰiɛn24]的却占60%,远远多于第三组。进一步分析调查对象的受教育情况,在第三组调查对象中,受教育程度为高中以上的为80%,第二组中受教育程度为高中以上的只有60%,可以看出,在受教育程度和年龄这两个因素中,前者的影响程度相对于后者来说更大。

在文山方言中,受汉语普通话影响较大的语音形式与汉语更接近的词汇相比起当地固有的词汇,发展较为强势。语言间相互的影响与双语制有关,民族的接触必然带来语言的接触,语言接触最直接的结果是词汇的借用,这些情况在云南各地广泛出现,至于影响的源流却颇难辨认。不同的语言在社会的接触过程中彼此吸收一些成分,是语言相互影响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语言间的影响是双向的,并不限于强势语言对弱势语言,但在日常交际对话中使用汉语词汇已经成为文山方言的主流。可以推论,将来文山方言的发展趋势是:普通话借词将越来越流通,其势力越来越强,成为大语言社团的流通话;文山当地的方言词汇将越来越萎缩,势力越来越弱,成为小语言社团的流通话。

[1]李兆同.云南方言的形成[J].思想战线,1999(1):51-55.

[2]薛才德.从云南汉语方言阳声韵的演变看少数民族语言对汉语的影响[J].思想战线,1992(4):64-70.

猜你喜欢
文山读音普通话
“那”与“哪”的读音
Modulational instability of the coupled waves between fast magnetosonic wave and slow Alfvén wave in the laser-plasma interaction
字词篇
文山肉丁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文天祥与文山肉丁
山歌唱文山
我是小字典
17
“箪食”之“食”读音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