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紫砂“绣球花壶”的设计创作

2013-08-29 09:51范建荣
江苏陶瓷 2013年3期
关键词:圆珠绣球花小蜜蜂

范建荣

(宜兴 214221)

宜兴紫砂壶的造型与装饰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它的制作过程采用的是全手工泥条拍打成型法(圆器)和泥片镶接成型法(方器),这种手工成型的方式给了紫砂艺人以广阔的创作自由,通过艺人灵巧的双手,心手相应,把多姿多彩的自然物象融入造型设计与制作之中,并体现了一种赏心悦目、适宜把玩的和谐之美。

宜兴紫砂壶的塑饰应用得好就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也可以表达作者的设计理念。如时大彬的“印包方壶”、“龙凤印包壶”,把方器的刚正和印包的柔和融为一体,产生了刚柔相济的特殊美感。而陈鸣远是一位“塑镂兼长、技艺精湛”的大家,他设计制作的“梅桩壶”,作为壶体的梅桩化腐朽为神奇,枝干遭虫蚀及风霜雨雪的侵袭成为了“朽木”,但朽木不朽,旁出新枝,仍有娇艳的梅花迎风怒放。在这种“老朽”与“新花”的对比中产生了艺术上的和谐,使人感到自然界旺盛的生命无处不在,因之而受到感染和感动。紫砂壶上应用花卉装饰的还多见于康熙年间的珐琅彩,装饰的花卉有牡丹、菊花、锦葵、萱花等。康熙皇帝是位博学多纳的帝王,对国外先进的工艺有独到的见解,他把国外铜胎器物上的珐琅彩移植于瓷器、宜兴紫砂。因珐琅彩装饰破坏了紫砂壶的透气性,为后人所不取。但浅浮雕的花卉装饰技法却给后人以启迪,从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图1 绣球花壶

“绣球花壶”的造型是借鉴明、清壶式,加上自己的创意而设计制作的(见图1)。其造型从明代邵亨裕的“圆珠壶”稍加变化而来。邵亨裕又名文银,是时大彬的弟子。《阳羡砂壶图考》称其“圆珠壶”:“制作文巧,饶有时门风格。”整体造型达到了“圆、稳、匀、正”的境地,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锈球花壶”保持了“圆珠壶”“圆、稳、匀、正”的特点,变圆形为椭圆形,变压盖为嵌盖,变直嘴为一弯嘴,以求整体上的和谐。通体光润,只是在壶的嘴、把、钮及壶体局部作塑饰。“绣球花壶”借鉴了前人的经验,把花卉作为壶的塑饰。采用了古人塑饰所没有的新的花卉品种“绣球花”。绣球花,又名“粉团”、“八仙花”,虎耳草科,落叶灌木,叶对生,倒卵形至宽卵形,有三角状粗锯齿。夏季开花,成球形伞房花序,萼片初为淡红色,后变兰色,呈花瓣状,每朵花都为一小球形,团在一起后组成一大球。在人工栽培的过程中,经花农的精心改良培育出的优良品种变为白色大型的无性花,整个花序呈大球状,极美观,被称为“琼花”。清代著名画家石涛有《墨笔绣球花图》,上有题诗:“谁将冰雪折成球,此辈应知非浊流,记得琼花尤出色,高高飞上白云楼。”

紫砂壶造型和塑饰的和谐能产生诗情画意,“绣球花壶”以一朵球形的绣球花塑作壶钮,并对其花形作了“以简概繁”的艺术处理,既体现花形的特征,又简化了它的层次,以少胜多,花瓣排列在无序中见有机的组合,显得楚楚动人,比真的绣球花更具神韵。在壶面上,采用了民间工艺窗花的造型手法,把绣球花按平面设计的状态塑在靠壶嘴的一角,两瓣花叶一横一竖,有风吹动而卷曲的姿态,静中见动。花的上方塑了两只小蜜蜂,展开双翅,飞向花间,画面的精心组合使人似乎闻到了花香。壶的嘴、把以绣球花的枝干形态为塑饰。秋冬之交,花谢叶落,留在寒风中的枝干却依然挺立,岁月的消逝在它上面留下痕迹,在断枝处生出疤节,在光润中见凹凸变化,这种艺术的写照起到了平中见奇的效果。

“绣球花壶”主要用的是原矿紫泥,为了取得比较好的装饰效果,在塑饰中适当地选用墨绿泥、金黄段泥及乌泥加以点缀。墨绿泥塑成一小圆点,点在花的中间部位成为花蕊,金黄段泥塑成小蜜蜂的双翅,乌泥塑作小蜜蜂的头部、眼、腿及背部的黑色条状斑纹。彩泥的量用得很少,可谓是惜泥如金,但因其点缀得恰如其分而显得分外醒目,为画面增色。

“绣球花壶”的创作,是因欣赏到绣球花的丰姿,在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产生了要表现它的创作冲动。由此可见,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传统是创作不可缺少的基石,有志于紫砂艺术的同行们要在生活中不断发现新的创作题材,在传承中创新,使宜兴紫砂这朵艺术之花越开越鲜艳。

猜你喜欢
圆珠绣球花小蜜蜂
平衡时刻
绣球花变魔术
小蜜蜂嗡嗡嗡
我的绣球花
我是勤劳的小蜜蜂
论紫砂“圆珠壶”的圆润之美和文化特征
皱纹纸艺之绣球花
风雨中的绣球花
小蜜蜂,对不起
让笔尖上的“圆珠”不再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