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山区河道治理工程设计的体会

2013-09-05 01:04闫永旺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3年1期
关键词:石河山区河道

闫永旺

(北京禹冰水利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北京 100048)

1 引言

北京的山区面积占市域总面积的62%,山区河道多位于房山、门头沟、怀柔、密云、延庆等京郊区县内,其特点是:区域内地形变化较大,地质结构十分复杂,上下游气候存在较大差异;河道纵坡陡,集雨面积小,暴雨相对集中,且强度非常大,汇流时间短,水流速度大,挟沙能力和冲刷能力强,其推移质和悬移质多,对河道冲刷严重,极易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河道两岸分布村庄、农田,工厂、企业等,防洪标准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带动山区旅游产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吸引高端产业落户,山区河道治理的目标由过去单一的提高防洪标准转变为建设“安全行洪的汇水通道,丰富稳定的流域生态,自然和谐的生态景观,特色生态的沟域经济”。

通过对大石河流域绿色水岸建设工程的规划设计,谈几点山区河道治理工程设计的体会,供类似河道设计借鉴、参考。

2 项目基本情况

大石河为北拒马河支流,发源于房山西部山区霞云岭乡堂上村西北,是唯一发源于房山境内的河流,房山旧志称“圣水”。

大石河总流域面积为 1280平方公里,北京市境内为1243.4平方公里,河道全长129公里,北京市境内为121公里,其中辛开口村以上为山区河道长 85公里(平均比降为 6.4‰),自辛开口村至夏村段长15公里(平均比降为3‰),夏村至北京市界长 21公里(平均比降为 0.3‰)。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600mm左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9570万m3,枯水年天然径流量4785万m3。建国后大石河下游发生过多次洪水灾害,1956年洪水流量为1860m3/s,是漫水河水文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

大石河承担着防洪排水、生态旅游、山区经济发展等多种重要功能。但由于矿山的无序开发、铁路及护岸工程的阻隔、河岸沿线煤炭、水泥等工矿企业无序经营等一系列问题,使得河道堆积现象严重,过流断面较小,现况水质恶劣,严重影响着大石河的行洪排水和河道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对北部山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产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威胁,与房山区建设旅游大区和作为首都西南生态屏障的地位极不协调。房山区委、区政府启动大石河流域绿色水岸建设工程,通过综合治理的手段将河道打造成可以带动山区经济转型,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吸引高端产业落户的基础平台。

大石河治理工程内容包括河道疏浚工程、堤防加固工程、调蓄水工程、道路桥梁工程、环境整治工程、景观工程、绿化工程等。

3 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理念

大石河治理工程治理范围为霞云岭乡银水村至城关镇大件路桥,河道全长 52km,按照地理条件不同,河道分为深山区、浅山区和平原区。

深山区为霞云岭乡银水村至佛子庄乡黑龙观景观桥,全长 24.01km,流经霞云岭、佛子庄两个乡,河道两岸为108国道或山体,路面高程距河底约10~15m,防洪条件较好,河道横断面呈U型状河槽,河床狭窄,洪水陡涨陡落、流速大且易挟带推移质淤堵下游平原河道。工程治理思路是在满足相应防洪标准的条件下,疏浚河道、清除障碍物及垃圾、局部修筑堤防及护坡、恢复生态植被。从补充涵养地下水、调节区域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泉水综合利用等角度出发,在不渗漏河段布置浆砌石坝,形成基本水面景观。

浅山区为佛子庄乡黑龙观景观桥至青龙湖镇辛开口村,全长 20.09km,流经佛子庄、河北、青龙湖三个乡镇,沿岸村庄乡镇较多,人口相对密集,河道蜿蜒曲折,局部走向变化很大,纵坡相对较小,河床较宽,两岸分布河漫滩和阶地,阶地上分布村庄、居民点和耕地。工程治理思路是扩挖河道,修筑堤防及护坡,提高防洪标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疏浚河道、清除障碍物及垃圾;植树绿化改善生态环境,恢复生态植被,在基础条件较好河段布置景观闸,结合现状的蓄水建筑物梯级蓄水,形成水面景观。

平原区为青龙湖镇辛开口村至大件路桥,全长7.9km,流经青龙湖镇、燕房组团、阎村镇三个乡镇,沿岸分布了包括燕房组团、燕山石化产业区、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等企事业,人口相对密集。该段河道纵坡相对较小,洪水挟带推移质在河床内大量沉积,河势呈不规则漫滩态势,无明显河主槽及岸线;河道多年干枯,高滩地被果园及厂矿侵占,严重阻碍行洪,沿河道内遍布采砂坑,生态环境恶化。工程治理思路是在满足相应防洪标准的条件下,适当调整河道主槽坡降,进行平整,疏通开挖沟槽连通采砂坑,修整陡峭采砂坑边坡,对堤外采砂坑回填至原地面高程,并结合地形修建集雨坑,滞留积蓄雨洪水,恢复生态植被,营造深潭、浅滩、湿地、绿洲相结合的多层次河道空间,恢复河道自然功能。

生态景观空间总体布局因地制宜,根据各区的特点进行布置,确定深山区为生态保育涵养区,浅山区为生态治理修复区,平原区为生态重建休闲区。建设内容以三个建设区域为框架,根据其立地类型、河道现状、景观节点布局分别实施,以河道生态修复为重点,打造流域特色生态产业,发展沟域经济,自上而下形成“溪流-湖泊-湿地”点点相连,营建植被与水相依的健康河流生态系统,打造“一条生态走廊、三段功能分区、四岛五湖六园”的空间景观布局。

4 面、线、点结合的布置

山区河道的平面布置对一个流域、一条河流的总体规划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规划设计尽量做到面、线、点结合的合理布局。

面就是在工程空间总体布局后,对河道的平面、纵段、横断面协调统一,合理布置。

线就是对河道左右堤岸线分别设计,根据天然河道多年形成的自然流线,结合现状地形宜宽则宽、宜弯则弯,形成急流与缓流、深潭与浅滩相间的格局,既符合河道冲淤的自然规律,又有利于生物多样化的形成。

点就是要确定河道治理的重点设计部位,大石河以疏浚和防护为主,工程措施包括:顶冲段增加抛石等防护措施,防洪标准不足处扩挖断面、调整纵坡、修筑堤防、增设防浪墙,修建小型溢流坝、景观闸等蓄水建筑物形成水面。生态绿化措施结合周边人文自然景点,确定景观节点,主要包括:河心岛、江心洲等四岛,山川湖、黑龙观湖等五湖,银狐休憩园、河北镇滨水文化园等六园。

大石河治理工程首先需要确定整治河宽,通过计算和对实际情况的具体分析综合确定。设计中采用公式计算法和现场分析法进行确定。

(1)确定造床流量下的稳定河宽

采用C.T阿尔杜宁稳定河宽关系法进行分析,公式如下:

根据漫水河水文站 1963年实测洪水流量成果表分析,治理河段的造床流量为800m3/s。经计算,河道稳定河宽最小不低于50m,最大稳定河宽应小于196m。

(2)确定设防流量下的整治河宽

①方法一:采用三公式联解计算:

河相关系式:

曼宁流速公式:

水流连续公式:

上述三公式联解求得整治河宽公式:

经计算,在设防流量情况下,山区河段的平均河宽为89.2m,最小不低于48m,最宽为219.3m;出山后平原河段平均河宽为187m左右,最小不低于151.3m。

②方法二:采用《泥沙设计手册》涂启华等概化公式计算:

涂启华、张俊华等统计分析了河道河槽水力几何形态,进行概化后得出沙卵石河床情况下计算河宽计算公式:

经计算,在设防流量情况下,山区河段的平均河宽为 104m,最小不低于 50m,出山后平原河段平均河宽为159m,最大可达307m。

(3)整治河宽范围拟定

上述方法计算结果表明:山区河道的整治河宽应不低于造床流量行河时的最小宽度50m,其取值范围为 50~219.3m左右(漫水河水文站附近河道较宽浅);出山后的平原河段,其整治河宽取值范围应在151.3~307m左右。

(4)整治河宽选取

在采用以上经验公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结合现场查勘对各河段的河道特征指标(如设计比降、糙率等)进行分析,按照地方政府对于河道内村庄、耕地、果园及影响行洪的煤厂、石板厂、石灰厂等的整治意见和初步设想,在河道自然比降的情况下,对现状过水不足的断面进行疏浚调整,制定出不同河段的工程处理方案,并通过复核各断面的水位流量关系,在满足设防流量行洪要求的情况下,提出各断面的整治河宽。然后结合河道的现状条件、整治河宽计算结果,通过扩挖河道,调整纵坡,修筑、培高堤防或设防浪墙等措施,最终确定左右堤岸线。

5 建筑物的布置及选型

大石河治理工程中建筑物主要包括调蓄水工程和桥梁工程。

调蓄水工程根据深山区、浅山区和平原区的特点进行布置,主要布置在村庄、景观节点附近,结合现状铅丝石笼坝或橡胶坝,拦蓄水面,形成梯级水面景观。深山区段设计新建6座重力式浆砌石坝,挡水高度3~4m,疏浚清理后坝址处设计河面宽为100~150m。河道总落差约 131m,平均纵坡为5.46‰,蓄水水面面积约39.64万m2,蓄水量约44.05万 m3。浅山区段设计新建 8座景观闸,挡水高度1.5m,闸型选用水力自动翻板闸和钢坝闸,疏浚清理后闸址处设计河面宽为 40~100m。河道总落差约32m,平均纵坡为3.0‰,蓄水水面面积约60.69万 m2,蓄水量约 81.19万 m3。平原区段河道多为砂砾石河床,且不规则分布了众多的采砂坑,设计疏通开挖沟槽连通采砂坑,修整陡峭采砂坑边坡,采用减渗防渗措施,利用采砂坑蓄水形成水面,蓄水量约246万m3。桥梁工程是对现有14座交通桥进行拆除重建。现状交通桥为管涵结构,基础埋深较浅,过水断面小,行洪时严重阻水,且多为乡镇村自建,标准低,年久失修,老化严重。根据山区河道坡陡水急,洪峰历时短的特点,修建漫水桥是经济合理的。为减少阻水,设计采用三跨连续板梁结构;为防止冲刷,采用灌注桩基础。既满足了工程安全要求,又节省了投资。

6 堤防护岸的型式及绿化工程

大石河治理工程的堤防护岸采用多种型式,对于河道内边坡较陡受水流冲刷厉害的部位,采用重力式浆砌石挡土墙防护;对于需要修建防洪堤处,堤身就地取材,采用砂石料填筑,外包粘性土防渗,迎水、背水面边坡均为1∶2,迎水坡面采用生态袋、坡改平等形式防护,坡脚采用浆砌石固脚。

绿化工程植物布置原则:5年一遇洪水位线以下可撒播草籽;5年一遇洪水位线与10年一遇洪水位线之间,可采取灌草结合的方式配置植物;10年一遇洪水位线以上允许配置少量乔木。植物选择原则:适地适树(植物)的原则;乡土物种与外来物种相结合的原则;乔灌草花相结合的原则;落叶彩叶与常绿植物相结合;生物多样性与景观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7 结语

北京的山区河道大多缺少综合治理,以往更多的是单一的以防洪为主的治理模式,大石河项目的规划设计综合考虑了该流域内防洪、景观、生态等功能的协调统一,既提高了河道的行洪能力,又修复了流域内的生态环境,重建了丰富稳定的流域生态系统,同时为山区经济发展、产业转型提供了环境基础。

猜你喜欢
石河山区河道
蒲石河抽水蓄能电站1号机转轮改造水力稳定性研究与实践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上)
《山区修梯田》
河道里的垃圾
山区
山溪性河道植物选择与应用
治理城市黑臭河道的方法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
蒲石河电站#1机组定子绕组安装工艺浅析
蒲石河发电电动机定子铁心拉紧螺杆结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