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体系创新研究

2013-09-06 05:23萍,鲍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培养教育教育培养党课

罗 萍,鲍 昭

(1.广州松田职业学院,广州 511370;2.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广州 511300)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上升,在一般的民办高校中,学生党员的比例大多在8%左右,有的高达10%以上[1]。但是民办高校中大学生党员数量和比例的增加与目前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现状存在较大的反差。多数民办高校对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机制建设滞后、教育培养工作中存在许多困难,因此创新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体系,对于提高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质量,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促进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取得突破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党员教育重理论、轻实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因循守旧

从笔者的调研情况看,目前民办高校的党员教育培养多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教育,重灌输教育、轻自我教育,教育内容枯燥,教育方法、教育手段落后,因循守旧,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政策性、理论性过强,且多以集中讲座授课为主,普遍存在“一言堂”“、一锅煮”的现象,缺乏趣味性、针对性和贴切性。由于过分强调了理论的灌输,没能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实践,也没能很好地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既脱离了学生的思想实际,也忽视了学生对理论教育的接受情况,使得很多学生党员在解决现实社会问题、解决价值冲突上产生困惑和迷茫,教育培养起不到实际的指导作用,更导致了很多学生党员只是在形式上入了党,思想上还未真正入党。

2.对学生党员入党前后的教育极不平均,缺乏对各类人员的分层教育和系统的规划

由于民办高校工作人员配备相对紧张,而申请入党的学生人数却较多,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使得多数民办高校把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的工作重点仅放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考察上,而无暇顾及入党后党员的教育培养,普遍存在“入党前教育多,入党后培养少”这种入党前后教育培养极不平均的现象。甚至一些学生党员认为成为预备党员转正只是时间问题,预备期也只是一种形式,只要不出现大的问题,到时间就会“自然转正”,在思想上懈怠,自主性不足,对集体和周围的事情漠不关心,一些正式党员也常常出现“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松一半”的现象。没有针对大学新生、入党积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各层次人员进行分类教育和系统的规划,使得很多学生党员社会责任感和党性意识薄弱,难以在同学中真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3.学生党员入党动机多元化,功利倾向严重,学校党团组织在正确引导学生入党动机方面做得不够

民办高校大学生中除了一些是基于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信仰从而加入党组织之外,还存在多种偏差性动机,一些学生在递交入党申请书时,就是抱着“毕业后好就业、好当官”的思想,功利倾向严重,还有“人生设计型动机”、“趋同从众型动机”和“投机摇摆型动机”等[2]。这与当前民办高校共青团的工作和党建带团建工作有着极大的关联,团组织普遍存在片面注重举办各类文娱活动,忽视对团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加强团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团组织生活等关注不够,而党组织也没能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接大学团建和党建工作,使共青团工作和大学生党建工作形成一个连续过程,及时矫正学生偏差的入党动机。

4.党建经费投入不足,党务工作者及师资匮乏,制约了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民办高校虽然充满活力,发展迅速,但是经费投入问题一直是多数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在笔者的调查中,每学年党员教育与活动经费能达到生均100元的不足30%,有些高校甚至没有专项经费,只能靠自筹培训费来开展党员教育工作。囿于办学资金短缺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资金支持的不足,许多民办高校党组织系统不健全,党务管理干部和师资队伍严重不足,党务工作者兼职多、专职少,且师资整体素质偏弱、数量不够、精力受限,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二、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体系创新——构建“TPS模式”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体系

总体而言,民办高校的学生综合素质相对普遍不高,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较为薄弱、自我约束能力不强,但是民办学校要想办出特色,求生存、求发展,必须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有较高素养的学生,他们不但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还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本研究结合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针对不同阶段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及教育培养的规律,探索构建“TPS模式”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体系 (如下图)(T-Theoretical education、P-Practical education、S-System Construction),整个培养教育包括对大学生党员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以及大学生党员形象制度体系的构建,并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形式,以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从入党前的政治引导到入党后的党性教育,从校内实践到校外实践,从传统政治理论、知识文化教育到专业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

三、大学生党员的理论教育(T-Theoretical Education)

(一)根据大学生党员的不同阶段,分层做好理论教育

1.做好大学新生的入党启蒙教育

要想建立数量充足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必须对大学新生在思想上早启蒙、政治上早引导、理论上早灌输,才能为发展学生党员提供更大的选择范围。可以利用新生入学教育的机会,把入党启蒙教育和入学教育结合在一起,在新生入学报到的第一天就营造浓厚的政治氛围,广播中有党的声音,宣传栏上有党的内容,服务中体现党的形象,在入学教育过程中为新生上一堂高质量的党课,以此帮助学生在思想上树立信念,在专业上明确目标、找出方向,激发新生的政治热情和专业学习热情[3]。这一层主要由班级、团支部和学生党支部来组织实施。

2.注重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党的知识理论培训

可以通过入党前的集中专题党校学习,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党的知识理论的普及,这是保证学生党员在思想上能否入党的关键。这一阶段,重点是通过党的理论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和大学生使命感和责任感教育等,引导入党积极分子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民族复兴、国家兴旺、人民幸福紧密地结合起来,激发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热情,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政治追求。

3.加强对预备党员、党员的党性教育

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特点,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把党性教育作为对每一名学生党员的终身必修课。各基层党组织要针对党员意识淡薄等问题,着重加强宗旨意识、组织观念和创先争优教育,要站在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顺应深刻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可以通过座谈会、辩论会、专家讲座、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方式,针对社会重大问题及热点事件,及时解除学生对时情的困惑,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是非辨别能力;通过组织开展“重温并回顾自己入党时的情景、重温入党志愿书、重温入党誓词”的“三重温”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学生党员的社会责任感和党性意识。

4.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作用

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党员的教育培养工作相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通过思政课教育将社会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动机和意识,并外化为行动,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公民;其次,思政课加强了对热点问题的正确引导和舆论监督,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思想观念;第三,思政教师可以根据时代特征和大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信仰激励、理想激励、情感激励的功能,为学生的行为提供精神支撑,引导他们积极进取、努力向上。在思政教师的引导下,并经过自己的探索和思考,学生能够把政治信念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生活结合起来,能在理性的选择后自觉地付诸实践,收到显著的教育效果。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形式,创新大学生党员理论教育培养的载体

1.开设专题式“微党课”

传统的集中授课等党课形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促进了学生党员素质的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其形式死板、内容滞后、程序僵化,因而在多元的今天,对学生党员的吸引力不强、教育效果一般。“微党课”可以让更多的党员走上讲台,围绕一个主题,采取比较灵活而又直观的方式开展党课教育,其时间较短、参与面广、互动性强,组织灵活,效果好。组织者既可以是学校党委、也可以是党支部、党小组等等,授课时间、主讲人数、主讲人资格都没有很严格的限定,可以是党课教师、领导干部,也可以是普通党员。“微党课”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的形式,让更多的普通党员走上讲台,教育面广、感染力强、简便易行,是党员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有效载体[4]。

2.探索党课学分制和党课选修制度

加强和规范党课建设,把党课分成不同的专题,并根据其内容和性质列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是每一名学生党员都完成的课程,选修课可由学生党员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有选择地研修。党课实行学分制,每门课均设置相应的学分,每名党员每年必须修满规定的学分才能通过党校的考核或参与学校每年的评先评优。党课选修制度有利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党员,有目的地进行分层学习,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层次学员的需求。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实施党课学分制、选修制这一契机,逐步把日常的党团活动、学生业余党校的学习都纳入学分制管理,鼓励广大学生党员积极参与类似的党员教育活动,全员参与,共同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3.利用网络技术,建设网上党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大学生上网的时间越来越多,网络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信息获取、娱乐交友的渠道,还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产生十分广泛的影响。利用网络开展党员教育培训,能够解决长期以来面授集中培训所不能解决的若干问题,是新时期党员干部教育的重要途径。网上党校可根据学生党员的兴趣及学习的需要,开辟新闻专栏、学习园地、信息交流、网上论谈、留言版、BBS论坛等栏目。利用网络信息量大、时效性强、方便学习等优势,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党的知识,引导学生党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提高理论素质和认识能力。

(三)整合专家资源,改善队伍结构,切实提高党员理论教育水平

整合专家资源,夯实党课师资队伍,建立校领导带头为学生党员上党课机制;依托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加强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邀请他们到学校为学生讲理论、作报告,形成一支专兼结合、高素质的专家队伍,为大学生党员的理论学习提供强有力的专家支撑。

四、搭建实践平台,创新大学生党员实践教育(PPractical Education)

(一)拓展校内实践领域

通过学生党建进班级、进公寓、进社团,建立党员示范岗等方式,强化学生党员对学生学习生活社区的辐射作用,在学生中营造积极向上的政治文化氛围,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更好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和感化周围的同学,使学生党员在班级、公寓和社团这一阵地上发挥党员联系群众的天然优势,通过创新完善、树立形象、亮出身份的实践活动,内强素质、外塑形象,起到凝聚人、服务人、引导人的作用。

(二)拓展专业实践领域

1.拓展专业实践基地,建立导师制和定期专业实习汇报制度

根据学生专业情况积极开拓实习基地,并进行有效的深度的合作。给实习学生配备校内外实习指导教师。吸收一些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业务能力突出的校内教师党员或校外兼职实习指导教师担任学生的专业导师或入党培养介绍人,在学生党员党性修养、人生规划、专业学习、素质拓展、专业实践等方面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党员正确自我评价,提高自身能力,树立发挥作用的信心。

民办高校的学生毕业后要有好的发展,必须在校内打好坚实的基础,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先进分子,不仅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具备过硬的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力。通过安排学生党员去企业一线进行专业调研和专业实习,并安排实践指导教师的跟踪指导,加强对实习生党员在业务技能和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指导,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企业、服务社会,实习期间应适时组织学生和指导教师的专业实习汇报,有效地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引导实习生党员在实习岗位上刻苦钻研业务、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从而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就业上的模范标兵和专业上的排头兵。

2.开展与专业相关的专题调研或主题党日活动

鼓励学生党员积极参加每年暑期进行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开展专题调研或主题党日活动,做到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与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相结合。通过定期开展学生党员便民服务、社会义工等活动,使大学生党员逐步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先锋模范作用落实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具体行动中,促进大学生党员的自我完善。

五、创新大学生党员形象制度体系(S-System Construction)

1.建立大学生党员风采展示制度

一是在学生宿舍楼、教学楼或其他学生相对集中的地方设置学生党员风采栏,将学生党员的基本情况、素质能力、学习工作的主要表现等情况予以公布,接受广大同学的监督。二是利用学校的校报、广播、网络等宣传学生党员中的好人好事、典型事迹及学生党员标兵、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同时对学生党员中的不良现象予以曝光。三是组织开展学生党员标兵报告会,优秀学生党员论坛,学生党员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展示学生党员的素质和能力。

2.建立和完善学生党员考评制度

组织开展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活动,如果不及时对效果进行监控,将流于形式,不但起不到强化党员意识、展示党员先进性的作用,而且会失去信任,负面影响很大。因此,在具体工作中,需要设定考评指标来评定学生党员的表现。通过严格的考评、肃清学生党员潜在的浮躁风气,使学生党员增强党员意识、提高党性修养。

3.完善对学生党员的监督制度

一要强化监督意识,突出以党员日常规范和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为重点的监督内容;二要发挥“两监督”的作用,使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有效结合,建立科学的自我监控和外部制衡机制。探索汇报和答辩模式,“汇报”即党员直接面向支部和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履行党员义务和责任的情况;“答辩”即支部和全班同学根据党员平时的表现情况和现场汇报向其本人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汇报的党员作出相应的答辩。

六、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加大党建经费投入力度,保障“TPS模式”顺利实施

一方面,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考虑到民办高校的实际困难,出台相应政策,保障、扶持和规范民办高校的党建工作,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各民办高校也要充分意识到,党建工作对于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学校要在党组织机构设置、党务工作者配备、党建经费等方面给予保障,以保障“TPS模式”的顺利实施和各个教育培养环节落到实处。

民办高校作为育人的重要阵地之一,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培养党员、教育党员的新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党员教育培养工作的感召力、说服力和渗透力,使学生党员永葆党员本色,自觉发挥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

:

[1]祁正新,万卫华.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现状及改进措施[J].世纪桥,2007,(11).

[2]苟园.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员培养教育体系的思考[J].新西部,2010,(12).

[3]宋斌.新时期民办高校党组织作用发挥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08-114.

[4]王浩发,欧洪湛.新时期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模式创新[J].中国冶金教育,2010,(4).

猜你喜欢
培养教育教育培养党课
志愿服务在民办高校党员培养教育中的功能研究
《党课开讲啦》节目为讲党课“打了样”
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研究
关于少数民族合唱指挥人才教育培养的调研——以湘赣黔部分地区为例
乡村党课可以这样上
“乡音党课”可以多一些
教育微论坛
《党课参考》特约专家学者库
研究生培养教育的协同式创新探析
公务员教育培养链培训环节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