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的隐喻

2013-09-06 16:33应妮
中国新闻周刊 2013年20期
关键词:王伟青花隐喻

应妮

甫见王伟中,迎面一位络腮胡的壮实汉子,很难让人相信《青花·水天堂》系列中如梦幻一般的少女形象出自他手。

正在北京恭王府安善堂内举办的“水韵画”风格的《青花·水天堂》画展,是旅美画家王伟中潜心数十年始创的一种全新画派。与传统的中国水墨画相比,王伟中的“水之韵”不僅融入了水与墨的浓淡、深浅、干湿,更是将水与色、水与笔、水与纸的运用发挥到极致:他用水设色,在表现出中国水墨画的写意、空灵和恣意汪洋的同时,亦用水与色表现出西洋油画的细腻、多层次和立体感,更让人称奇的是,他一反层层上色的绘画程序,采用一次上色,层层洗涤的方式,让心目中的画面从“洗尽铅华”中脱颖而出,成功控制住了那些洇散的水迹。为达到这样的效果,他特意从日本订做了一种特殊的宣纸。

站在王伟中的《青花》系列面前,观者最大感受就是宁静。画中少女是典型的江南少女形象,忧郁而内敛,每位少女脸上都有青纱覆面之感,或全脸或半脸,不一而足。王伟中把这看作一种隐喻,“既可以当做是打在脸上的光影,也可以理解为面具。人面对内心和外在双重世界,其实是很忐忑尴尬的,既要在浮躁外在中求生存,但内心更向往本色和纯真。”他这样解释。

画面中的每位少女脖间隐约缠绕着一丝红线,“这是我家乡江南的民俗,在脖子上系一条红线,表达祈求平安之意。”这一丝着意刻画的红,不经意流露出画家心中的东方情怀,尽管已在海外旅居十余年。

画面中这些“如水般的女性”绝然让人想不到他笔下曾经粗犷的黄河和太行题材。王伟中早年专注研究探索黄河流域文化,足迹遍布青藏高原、太行山区,1980年代创作的黄河系列作品和太行山人物系列作品在中国画坛曾引起震动式的影响。同时他也参与了“八五新潮新美术”运动,关注生命,关注人性。

1990代初他受命赴敦煌用六年时间组织编辑了三十卷大型文献图集《敦煌石窟艺术》。在敦煌的六年间,王伟中在浓厚的东方文化中开始对艺术和人生有了更多的思索和更深的反省。回首那段经历,他说,这对于他的一生来说都是一次意义非凡的转折。“它让我体验到了什么叫博大,它让我本来非常跳跃的心就在那一刻突然凝固了,慢慢沉淀了。”

1998年王伟中作为访问学者去往美国,先后在多所大学做研究讲学,正是这些年的经历,让王伟中对东西方艺术的融合有了新的思考。“本身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很多种族、地域、国界,但总有一种东西让彼此拉近距离,那就是文化和艺术。”他说。

“我一直站在远处默默看着东方。”旅居美国多年的王伟中这样对记者说。尽管在美国生活多年,他的作品依然散发着极具穿透力的东方精神。著名国画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田黎明以“一个思想苦行者”赞誉王伟中。“凡是从事艺术事业的人,他所有的经历都将在时空的沉淀中成为他艺术中的生命之缘。王伟中正是这样一个注重体味文化,专注内视生命境界的艺术家。如果说他坚实的绘画功底在80年代是以儒家文化为本,那么在其近期作品中则更多注入融合了东方的、西方的文化理念和精神。他从一个独特的艺术视角,向我们展示了文化和艺术的无穷魅力。”

在田黎明看来,王伟中的作品有机地融汇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现代艺术表现语言和方式,精致、透明、丰富多变的色彩交织着流动疾飞的线条,无不渗透着一种清新、自然、和谐、宁静的田园式艺术视觉震撼力。

艺术评论家龚云表认为,王伟中的当代水墨从传统笔墨体系的程式、章法中发掘新因素,追求新变化,在文化学养深厚底蕴的支撑下,最终构建了他个性鲜明的笔墨体系,以他的元气淋漓、混茫圆融的“半透明”的形象呈现,飞动流转、“如丝相持”的线条特征,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风格。

对于此次展览画作的主题,王伟中表示,借用“青花”隐喻一种纯净和高贵,相较中国当下的浮躁,一些宝贵的东西正在慢慢遗失。

猜你喜欢
王伟青花隐喻
青花志展览
爱的隐喻
小 蝌 蚪 的 尾 巴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追寻青花的东方之美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警察街头“捉”小孩“捉”住就开点赞单
这个英国人在长城捡垃圾22年
新西兰地震震出上万只超级大鲍鱼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