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澳大利亚大选分析及阿博特政府政策展望

2013-09-07 01:04颜谋锋
当代世界 2013年10期
关键词:碳税吉拉德陆克文

■ 颜谋锋/文

2013年9月7日,澳大利亚举行第44届联邦议会选举,反对党联盟党(自由党—国家党联盟)赢得众议院150个议席中的90席,时隔六年后再次执政。9月18日,自由党领袖阿博特宣誓就任澳大利亚第28任总理,国家党领袖特拉斯任副总理,自由党副领袖毕晓普成为澳大利亚历史上首位女外长。原工党领袖、政府总理陆克文于大选当晚承认败选,辞去党领袖职务。此次大选为澳大利亚近年来选情最激烈的一次。工党缘何遭遇惨败,阿博特政府将实行怎样的内外政策,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一、澳大选工党败北,联盟党重新执掌政权

(一)工党自己打败自己。2007年工党以风卷残云之势大胜霍华德,很难想象工党仅执政两届后即遭如此惨败。分析普遍认为,此次联盟党获胜并不是其政策或阿博特有多受欢迎,而是工党内耗严重,自己打败自己;民众不是不喜欢陆克文,而是已对工党心生厌倦。原金融和减少管制部长黄英贤选后明确表示“工党要为自己的不团结负责”。

2010年以来的工党政府,贯穿着陆克文与吉拉德“领袖之争”的残酷内斗。2010年6月24日,由于工党支持率不断下滑,赢得大选无望,时任工党副领袖、政府副总理吉拉德向陆克文“逼宫”并接任工党领袖、政府总理。当年8月的澳大利亚大选产生了1940年以来首届“无多数议会”,吉拉德在绿党和独立议员支持下组成少数政府。由于腹背受制,吉拉德主政三年始终不能大展拳脚,其本人和工党支持率不断下滑,党内拥陆克文复出的传闻不时见诸报端,对吉拉德施政造成干扰。2012年2月,正在美国访问的时任外长陆克文宣布辞职并挑战吉拉德领袖地位,但在工党议会党团票决中惨败。2013年,吉拉德政府进入任期最后阶段,其民调颓势始终无法扭转,引发党内焦虑,甚至恐慌,吉拉德地位岌岌可危。6月26日,吉拉德被迫作最后一搏,主动要求议会党团就领袖人选进行投票,结果却是陆克文最终胜出,重新担任了工党领袖和政府总理。

陆克文和吉拉德的争斗,迫使党内派系不时选边站队,严重破坏了党内团结,导致前工党领袖克林、原贸易部长埃默森、原国防部长史密斯等一批资深政治家赌上自身“政治生命”,被迫退出政坛,严重削弱了工党战斗力;两人轮番上台,致使非法难民船、碳税、矿产税等政策出现反复,缺乏连续性,失信于民,损害了工党形象,削弱了选民基础;内斗大戏的负面效应冲淡了民众对工党带领澳大利亚在国际金融危机中成功避免衰退等执政成绩和教育、医疗改革等惠民政策主张的关注。可以说,在这场持续多年的争斗中没有胜者,工党伤痕累累,联盟党坐山观虎斗,从中渔利,是最大受益者。

(二)陆克文复出虽有效提振选情,但难挽工党败局。陆克文复出后,立即改组政府,并着眼大选进行了一些政策改革与调整。一是在党内,陆克文改变领导风格,重视内阁作用,加强沟通协调;展重任领袖之势,推动议会党团就工党领袖产生办法等作出历史性改革,规定议会党团和基层党员各拥有50%投票权,颠覆由议会党团单独决定的传统,削弱派系影响力,重塑工党形象。二是在政策方面,对争议较大的碳税、非法难民船等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宣布将提前实施碳排放交易制度,用浮动碳税代替现有固定碳税;同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合作,采取强硬“离岸甄别”立场,规定全部难民都将被送往第三国重新安置,不能在澳大利亚安家落户。三是在对外关系方面,外交官出身的陆克文充分发挥特长,就任后分别同美、中两国元首通电话,集体会见各国驻澳使节,突击访问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巩固同近邻关系,签署有关难民安置协议,在繁忙的竞选之余就愈演愈烈的叙利亚化学武器问题同美英等国协调立场,抨击阿博特缺乏处理棘手外交问题的经验。

陆克文复出后的“自救”行为,曾一度帮助工党摆脱民调颓势,在两党支持率上同联盟党平起平坐,但此次大选与陆克文2007年领导工党赢得议会多数时已不可同日而语,工党政策的失误和内部混乱“包袱”沉重,陆克文已无法凭一己之力帮助工党逆转形势。经历短暂“蜜月期”后,工党和陆克文个人支持率不敌联盟党,最终在大选投票中被选民用选票惩罚,得票率为一百多年来最低,获得55个议席,比2010年大选减少了17个议席。陆克文在大选当晚的败选演说中坦承,“我(为此次大选)付出了全部,但仍不足以赢得大选”。

虽然没能带领工党赢得大选,不可否认的是,陆克文复出还是替工党挽回了部分议席,避免一败涂地。选前澳大利亚媒体普遍预测工党将在新南威尔士州、昆士兰州等地丢失20余个议席,但选举结果显示,工党在陆克文的家乡昆州只丢掉1个议席,全部内阁部长均保住议席,陆克文在败选演说中对此感到骄傲,表示“为工党未来保存了战斗力”。

(三)联盟党稳扎稳打,策略得当,重新执政。阿博特2009年底当选自由党领袖,带领联盟党在2010年大选中赢得73个议席,较前增加了8个议席,取得了1932年以来作为反对党在首个任期取得的最好大选成绩,走出了2007年败选的低谷,振奋了士气。之后,阿博特领导联盟党制定了“2011年表述价值观念、2012年拟定政策承诺、2013年公布具体政策”的三年计划,稳扎稳打备战2013年大选,最终以领先工党30多个议席的优势组成强势政府,圆了“总理梦”。

2013年9月7日,澳大利亚举行第44届联邦议会选举,反对党联盟党赢得此次选举。图为托尼·阿博特(前左)向澳大利亚总督昆廷·布赖斯(前右)宣誓就任澳大利亚总理。

在竞选策略上,阿博特紧紧抓住工党的内部矛盾和领袖之争,猛攻工党政府财政预算、碳税、矿产资源税、非法难民船等政策软肋,渲染工党治下的六年是“混乱的六年”、“灾难性的六年”,强调澳大利亚经济强劲增长得益于历届政府改革打下的良好基础和中国经济发展,而非陆克文或吉拉德的功劳,澳大利亚不能再浪费宝贵的三年时间,这些举措迎合了选民希望政府稳定的心理。另一方面,着力凸显联盟党团队的团结和丰富经验,强调联盟党影子内阁团队一直保持稳定,与工党频繁换帅形成强烈反差,其中16名影子内阁部长曾任霍华德政府部长,政绩良好,经验丰富,大选获胜后将直接担任政府相应部长,组成强大、稳定、负责任的政府。在政策方面,阿博特于2013年初公布了竞选纲领《我们的计划:全体澳大利亚人的真正解决方案》,系统阐述了联盟党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环境保护、边境安全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领域的政策主张,提出了“希望、回报、机遇”的竞选口号,突出联盟党善于经济管理、创造财政盈余的能力和历史,强调澳大利亚的发展改革必须通过更换政府才能实现,联盟党是澳大利亚民众唯一选择。

(四)澳大利亚媒体一边倒,对工党选情产生负面影响。此次大选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因素是媒体对唱黑工党的推波助澜。据称,工党政府实施的国家宽带网项目对默多克旗下的有线电视构成威胁。吉拉德政府曾提出旨在收紧舆论监管的媒体改革议案,遭澳大利亚大媒体抵制被迫撤回,从此结下梁子。在竞选中,曾分别在2007和2010年中支持工党的澳大利亚两大媒体集团 “新闻集团”(《澳大利亚人报》等)和“费尔法克斯报业集团”(《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等)一边倒支持反对党联盟党,对工党进行负面报道,呼吁选民将“恶棍”(陆克文)踢出去,对约14%的摇摆选民产生了一定的导向作用,对工党选情造成较大负面影响。英国的《经济学人》网站一改其支持联盟党的一贯立场,在选前发文力挺陆克文,但收效甚微。

二、阿博特政府内外政策展望

阿博特已宣誓就职,对政府机构进行改革、重组,立即投入工作,从其在竞选中及就任后的表态看,联盟党政府的内外政策将保持一定连续性,但经济因素会更加突出。

其一,在内政方面,保持经济增长,恢复预算盈余。阿博特在宣誓就职仪式上再次重申,“废除碳税、制止非法难民船入境、控制财政预算、建设21世纪的道路”是其重点工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取消碳税和矿产资源租赁税,削减公司税,提振企业竞争力,刺激投资和创造就业,构建以制造业创新、农业出口、先进服务业、世界级教育科研、矿产资源业为主体的“五大支柱”经济体系,释放经济潜力;通过裁撤公务员、简化办事流程,减少对外援助,降低国家宽带网建设标准及阻止难民来澳等,削减财政赤字,逐步实现盈余;着力改善民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行六个月带薪产假,加大对教育和医疗投入等,承诺10年增加200万个就业岗位。阿博特表示要成为“基础设施总理”,宣誓就职后第二天就在悉尼宣布兑现承诺,将耗资15亿澳元修建33公里的悉尼西区连线(WestConnex),改善悉尼交通拥堵状况,于2023年完成。

其二,在外交方面,巩固澳美同盟,积极融入亚洲。澳美军事同盟是澳大利亚国家安全和防务基石,阿博特视澳美“亲如一家”,将继续深化两国同盟关系,逐步增加国防开支至占国内生产总值2%。阿博特视亚洲为澳大利亚的发展机遇,表示要成为“亚洲优先总理”,将首访印尼、中国、日本、韩国,尽快达成同这些国家的自贸协定,通过开展经济外交,维护和扩大澳大利亚经济利益;通过“新科伦坡计划”,鼓励澳大利亚学生赴亚洲国家学习、生活,增进同亚洲人文交流和相互了解;加强同印尼等国合作,妥善处理非法难民船问题。毕晓普就任外长后强调,将着力推动澳大利亚同本地区的经济、战略和文化联系。

总体来看,阿博特政府将是一个强势政府,但也面临诸多挑战。首先,联盟党在众议院占绝对多数,有利于施政,但由于在参议院受制于工党和绿党,其废除碳税和矿产资源租赁税的计划将面临严峻考验,阿博特已表明决心,称将不惜重新举行大选以废除碳税。其次,阿博特承诺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及慷慨的带薪产假计划等,与其削减债务与开支,恢复财政盈余存在矛盾,如何平衡与执行有待观察。

三、中澳关系有望维持现有良好发展势头

近年来,中澳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各领域交流合作充满活力,中国已成为澳大利亚最大贸易伙伴和留学生来源地。从选前毕晓普同时任外长卡尔的两党外交政策辩论看,澳大利亚朝野对发展对华关系有高度共识,阿博特、毕晓普等均视中国发展为机遇,希望深化同中国在各领域的合作。就中方而言,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一时间向阿博特致电祝贺并邀其访华,显示了中方对澳大利亚的重视及同阿博特政府合作,继续推动中澳关系向前发展的愿望和信心。中澳双方均希望进一步深化两国关系,可以看出,阿博特政府就任后将保持对华政策延续性,两国关系有望沿着中澳战略伙伴关系的大方向发展。

从阿博特和毕晓普在竞选期间的表态看,在继续促进同中国的政治、防务、国际和地区事务合作及人文交流外,加强经贸等领域务实合作将是联盟党政府对华关系的主要着力点和重点。阿博特认为,中国是对澳大利亚经济安全关系最大的国家,批评工党政府同中国的自由贸易协定(FTA)谈判近乎停滞,表示将在执政一年内完成谈判,并任命安德鲁·罗布为贸易和投资部长,专门推动同相关国家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毕晓普在选前表示,尽快达成中澳FTA是其首要工作。9月23日,毕晓普在纽约出席第68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会见中国外长王毅时表示,澳新政府从战略和长期的高度重视发展对华关系。澳方期望保持两国高层交往势头,开展战略对话和各层次的沟通与交流,加快并尽快结束自贸协定谈判,加强在多边和国际事务上的协调与合作。可以预见,联盟党政府将重点推动中澳FTA谈判,为两国关系注入新的动力,加强同中方在经贸、服务业等各领域的合作。

在对中澳关系发展感到乐观的同时,也不能简单地认为阿博特政府就任后,中澳关系就会一帆风顺,中国应对可能出现的波折和挑战有心理预期。第一,执政初期,阿博特将专注于内政,废除碳税、处理非法难民船等问题将牵扯大量精力。第二,阿博特对外交事务相对陌生,经验欠缺,在应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地区形势和处理同中、美等国的关系上对其是一大考验。第三,国家党对外国在澳农业投资持保守态度,随着其在阿博特政府内影响力上升,恐对近年来日益增加的中国对澳农业投资产生影响。

猜你喜欢
碳税吉拉德陆克文
“双碳”背景下碳税制度设计的国际经验借鉴
国际碳税实践的比较及借鉴
送您一束玫瑰花
二百五定律
本期导读
二百五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