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变化对中国能源消费的影响分析

2013-09-12 09:39王晓齐晔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年1期
关键词:变化能源强度

王晓齐晔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气候政策研究中心,北京100084)

经济结构变化对中国能源消费的影响分析

王晓齐晔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气候政策研究中心,北京100084)

本文从能源强度和能源消费增量分解双向入手,兼顾产业部门、行业部门结构,剖析1996-2011年我国经济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分析表明: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减缓了产业部门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促进作用,重点耗能行业经济增速下降使行业部门结构变化转向节能。我国目前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出口依赖型经济、地方政府经济利益的追求都使重化工业化趋势愈加明显,严重制约经济结构的调整。“十一五”期间,加快服务业发展、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成效显著,但应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积极财政政策,在短期内拉动了重点耗能行业的增长,造成产能过剩和资源浪费,阻碍了经济结构的调整。现阶段经济结构调整应当控制经济增速,构建消费主导模式,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及多层次推进工业结构优化调整。

经济结构;能源强度;能源消费增量;宏观驱动因素

1996-2011年,我国取得了经济总量增长近6倍的成就,但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深层矛盾日益突出,给能源消费带来巨大压力,经济结构亟待调整。早在“九五”计划时期,便提出未来十五年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向集约的根本转变,“十五”、“十一五”时期更强化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针。这一时期,经济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究竟产生何种影响及其背后深层驱动原因是什么值得研究探讨。

确定经济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影响的两个关键:一是经济结构的划分。已有研究主要考虑了三次产业部门结构[1],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及其他行业的6行业部门结构,工业内部细分的行业部门结构[2-3];二是分析方法的确定。已有研究多集中在分析经济结构变化的节能潜力[4-5]。由于我国GDP的快速增长,节能潜力估算方法不适用于长期分析,经济结构调整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有所夸大,但现有研究多集中在分析方法和计算结果的探讨,对经济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影响的背后原因缺乏阐述[3-6]。综上,本文从能源强度、能源消费增量分解双向入手,兼顾产业部门、行业部门结构变化,全面剖析1996-2011年经济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并深度挖掘宏观驱动原因。

1 研究方法及数据处理

1.1 经济结构划分

产业层次考虑4个部门:第一产业(农业)、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行业层次考虑42个部门,包括农业、工业两位数代码37个行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金融房地产及其他服务业。其中2002年修订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02)将两位数行业“木材及竹材采运业”从工业划分至第一产业、工业新增“其他采矿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本研究将“其他采矿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合并到“其他工业”。

1.2 能源消费分解方法

能源强度分解法是按结构分解分析法(Structure Decomposition Analysis,SDA)原理,将全部生产部门总能源强度(简称总能源强度)变化分解成部门增加值比重(部门结构)和部门能源强度(部门强度)两个因素。其中总能源强度仅考虑创造GDP的生产部门,即除生活能源消费量以外的能源强度。能源消费增量分解法是将总的能源消费增加量分解成经济增量、部门结构、部门强度3个因素。本研究采用Sun[7]提出的能源消耗完全分解模型,解决传统分解法中残差的影响,并运用环比方法对1996-2011年逐年的能源消费增量进行分解。

能源强度分解法:

能源消费增量分解法:

式(1)最右边第一、二项分别为部门结构、部门强度变化引起的能源强度变化;式(2)最右边三个方括号内分别为经济增量、部门结构、部门强度变化对能源消费增量的贡献。

1.3 数据来源及处理

1995-2011年42个分行业部门增加值或增速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网站。①行业划分口径调整:2002年国民经济行业划分统计口径变化,因此按本文42个行业部门划分重新调整1996-2011年增加值数据;②2005年不变价折算方法见齐晔(2011)[8];③全口径数据调整:参照陈诗一(2011)[9]经济数据处理方法,按照各行业增加值比重不变的原则进行调整,匹配工业增加值与分行业增加值。

1995-2010年42个分行业部门能源消费量数据来自最新调整的2009-2011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1年总能源消费量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 经济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2.1 经济结构变化促进能源消费作用逐渐减弱转向节能

根据式(1)、式(2)将1996-2011年逐年的能耗强度变化量、能源消费增量分解得到产业、行业层面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为便于总结规律,根据逐年分解结果统计分析“九五”、“十五”、“十一五”时期的产业、行业部门结构变化对能源强度、能源消费增量的影响(表1)。

图1显示,1996-2011年,产业、行业部门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均呈波动影响,但促进能源消费的作用逐渐减弱,“十一五”时期42行业部门结构变化甚至起到节能作用。根据表1,4个产业部门结构变化从“九五”增加能源强度 0.086 tce/万元下降到“十一五”仅增加 0.019 tce/万元;42个行业则从增加能源强度0.10 tce/万元转为降低0.01 tce/万元。

图1 1996-2011年经济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Fig.1 The impact of economic structure change on energy consumption during 1996-2011

从能源消费增量看,4产业部门结构变化从“九五”增加能源消费0.73亿tce下降到“十一五”的仅增加0.47亿tce。42行业部门结构变化实现节能0.34亿tce。2011年,4个产业部门结构变化增加总能耗强度0.008 tce/万元,增加能源消费量0.12亿tce,42个行业部门结构变化对能源强度和能源消费增量的影响近乎为零。尽管扭转了2010年的上升趋势,但结构调整进展缓慢,给“十二五”的经济结构调整带来巨大挑战。能源消费增量分解结果显示:“九五”、“十五”、“十一五”时期,分别增加5.0亿tce、7.5 亿 tce、13.2 亿 tce,相较之下,经济结构变化减缓能源消费的作用显得微小。但正是重化工为主导的经济结构现状,导致我国总能源强度高于发达国家,使得快速经济增长成为拉动能源消费的主要力量。因此,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我国的首要任务。

表1 1996-2011年能源消费影响因素分解结果对比Tab.1 Comparis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decomposition results during 1996 -2011

2.2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减缓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促进

工业和第三产业能源消费量占全部产业的95%以上,因此产业部门结构变化是促进能源消费还是节能,是工业和第三产业间的博弈。当工业增速远超第三产业时,产业部门结构变化促进能源消费作用显著:图1中产业部门结构变化对能源强度影响曲线的三个波峰分别为1996、2003、2010年,其工业增速远超第三产业(图2)。反之,当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超过工业时,产业部门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促进作用明显降低。2005-2009年连续5年第三产业增速高于工业,第三产业比重与工业比重的差距逐渐缩小,2009年甚至反超0.1%,使当年产业部门结构变化起到节能作用。总体来看,1996-2011年产业部门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促进作用逐渐转弱是由于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十一五”时期尤为明显。

2.3 重点耗能行业经济增速下降驱使结构变化转向节能

我国8个重点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占全部产业的60%以上,而增加值仅占15%。包括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简称黑色金属、化学原料、非金属、电力、石油加工、煤炭、有色金属、造纸)。

图2 1995-2011年工业和第三产业经济增速及比重变化(2005年不变价)Fig.2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share changes of the industrial and tertiary sector during 1995-2011(constant price in 2005)

根据图3,“十五”时期,有色、造纸、化学原料、电力、石油加工5个行业增速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但能源消费量占比最大的黑色金属行业增速从“九五”的9.4%增加到16.9%,煤炭行业从近乎零增长激增到12.8%,非金属行业也快速增长。尽管与“九五”时期相比,42个行业部门结构变化导致总能源强度的增加趋势减缓,但8个重点耗能行业结构变化使总能源强度增加0.048 tce/万元,比“九五”高出70%,黑色金属行业贡献居首位,重化工业化趋势明显。进入“十一五”,有色、造纸、电力、石油加工4个行业增加值增速持续降低,黑色金属、煤炭行业则转升为降,化学原料行业略有反弹,仅非金属行业增速呈增长趋势。8个重点耗能行业结构变化转向节能,使总能源强度降低了0.002 tce/万元。可见,自“十一五”以来,重点耗能行业经济增速的下降是驱使结构变化转向节能的关键。

图3 1996-2010年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强度和增加值增速变化(2005年不变价)Fig.3 Energy intensity and value added growth changes of key energy-consuming industries during 1996-2010(constant price in 2005)

3 影响经济结构变化的宏观驱动因素分析

3.1 重化工业化发展态势制约经济结构调整

“九五”、“十五”、“十一五”时期,重工业平均增速分别是10.7%,15.6%,15.7%,高出同期轻工业 0.4%,2.6%,2.6%。现阶段重化工业化发展态势严重制约了经济结构的调整,而造成重工业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1 快速城市化进程推动重化工业化

1996年起,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率从30.48%提高到2010年的49.95%。在高速的城市化驱动下,建筑、铁路、公路等城市保障性基础建设明显加快,以钢铁、水泥、有色冶金为代表的重点耗能行业快速发展推动了重化工业化。

1996-2010年,每年新建公路里程翻了两番,从13.8万km增至56.3万km;“十一五”时期,铁路建设快速发展,新建铁路投产里程数为14 545 km,分别是“九五”、“十五”时期的2.49、2.16倍;城镇住宅建筑面积从2000年44亿m2,增至2005年108亿m2,2010年达144亿m2。按平均水平测算,“十五”时期,仅新建城镇住宅消费粗钢、水泥量占同期总产量的35.2%,29.9%。再加上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仅为满足城市化转移人口的基本需求,便消费了钢铁、水泥产量的50%以上。

3.1.2 出口依赖型经济拉动重化工业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实施出口替代的经济发展战略,即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出口,发展出口工业,逐步用轻工业产品出口替代初级产品出口,用重化工业产品出口替代轻工业产品出口,以带动经济发展,实现工业化。出口规模的逐渐扩大,出口结构的重化工业化,极大的促进了能源消费的增长。

1996-2010年,货物出口总额增长了近8倍,2010年高达10.77万亿元,占当年GDP的26.5%。出口产品结构逐渐转向重化工业产品替代轻工业产品的趋势,重化工产品出口额占比(化学品及有关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从1996年的29.3%增加到2010年的55.0%。出口产品结构的这种趋势性变化既是工业结构变化的结果,也将进一步增强工业结构的重化工业化趋势,极大的拉动了国内的能源消费。国内学者根据投入产出表核算了1997-2007年出口带来的能源消费量,从(2.56±0.32)亿tce增加到(7.35±1.51)亿tce,占除生活外能源消费量的比重从(21% ±2.6%)增加到(29% ±6.0%)[10-14]。3.1.3 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利益促进重化工业化

长期以来GDP为主的政绩考核制度和经济利益的追求,导致地方政府热衷于投资重化工业。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研究显示,“十一五”各省规划目标GDP年均增长率为10.1%,远高于全国7.5%的目标,地市级平均达13.1%,县级平均达14.2%,越低层级地方政府目标越高[15]。2001-2009年,省级层面除黑龙江、吉林、辽宁、西藏、宁夏外,其余各省重工业工业总产值占比平均提高10.6%,海南增幅高达34.2%,云南23.1%,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均在15%左右。

3.2 结构调整政策刹车作用明显

在经济结构调整进程中,政府采取了“加快发展服务业”和“淘汰落后产能”两大主要政策调整产业部门结构和行业部门结构。

“九五”时期,政策导向依然是大力发展基础工业,但提出“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进入“十五”时期,提出“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增加值占比和从业人员占比;“十一五”规划提出“加快发展服务业”,并提出了增加值占比提高3%,从业人员占比提高4%的量化目标。“十一五”期间,“淘汰落后产能”政策提出了重点耗能行业的节能目标,以强有力的行政干预,配合严控市场准入、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贷款、取消重点耗能产品出口退税、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等一系列政策,给重点耗能行业一记急刹车。“十一五”期间累计淘汰的炼铁、炼钢、电石、焦炭、小火电、水泥、电解铝落后产能,分别占同期新增产能的74.3%、54.9%、42.0%、37.7%、24.4%、21.9%、20.3%。淘汰落后产能很大程度上减缓了重点耗能行业的发展,使得行业结构变化转向节能。3.3 应对经济周期性波动政策阻碍经济结构调整

我国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拉动了重点耗能行业的增长,使经济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促进作用在1999年、2009年出现两次较大的反弹(图1)。1998-2004年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到2003年带动配套资金3.28万亿元,全部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依靠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每年拉动经济增长1.5-2个百分点[16]。2009-2010年,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81%的投资流向了住房建设、汶川灾后重建、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设备制造业、钢铁、有色金属和水泥行业的发展。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17]估算4万亿投资增加能源消费1.13亿tce,占2009-2010年新增能源消费量的37%。

政策影响使市场对高能耗产品需求激增,企业在生存本能和市场需求变化下,继续扩大生产规模。这种短期内因政策变化引发的市场需求爆发性增长而并非市场真实需求,使高耗能行业在产能已经过剩的基础上继续膨胀。一面是大量的资本涌入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持续增加,一面是淘汰落后产能的大力推进,形成大量社会资本的永久性沉淀,造成资源浪费。

4 结论与建议

1996-2011年,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4个产业部门结构变化促进能源消费的作用逐渐减缓;重点耗能行业经济增速下降使得42个行业部门结构变化由促进能源消费转向节能。“十一五”时期,行业部门结构变化使总能源强度降低0.01 tce/万元,实现节能0.34亿tce。尽管如此,我国现阶段重化工业化发展态势严重制约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出口规模逐年扩大的同时,出口产品结构逐渐转向重化工业产品替代轻工业产品,GDP为主的政绩考核制度和经济利益的追求,都带动了以钢铁、水泥、有色冶金为代表的重点耗能行业快速发展。在此趋势下,政府采取加快发展服务业和淘汰落后产能给了高速上行的重点耗能行业一记急刹车。然而政府应对金融危机选择了依靠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的积极财政政策,极大的拉动了重点耗能行业发展,同时也造成了产能过剩和资源浪费。

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现状主要是由经济发展的阶段造成的,国家层面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宏观调控。首先,控制经济增速,促进投资合理增长。如前所述,即使经济结构变化按“十一五”发展趋势,其实现的节能量也远低于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能源消费增量。国家从宏观对各地区经济增速进行调控,注重公平、效率,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其次,构建消费主导模式,促进消费多元化。城镇化并不仅是修路、建房,将农村人口转移至城镇,解决转移人口生计,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通过拉动内需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再次,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我国被称为“世界工厂”,产品附加值低、工业结构难以调整很大程度是受研发、设计、营销、供应链管理环节欠缺制约,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而国际经验表明,发达国家服务业占比上升主要依赖生产性服务业;最后,多层次推进工业结构优化调整。一方面使高耗能行业、传统行业向新型化、高附加值、高加工度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以“十二五”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References)

[1]冯飞,王金照.“十一五”节能减排中期评估[J].绿叶,2009,(4):113 -118.[Feng Fei,Wang Jinzhao.Mid-term Assessment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J].Green leaf,2009,(4):113 -118.]

[2]王俊松,贺灿飞.技术进步、结构变动与中国能源利用效率[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2):157-161.[Wang Junsong,He Chanfei.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tructural Change and Chinese Energy Consumption Efficiency[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9,19(2):157 -161.]

[3]姚愉芳,陈杰,李花菊.结构变化的节能潜力计算的方法论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4):115-123.[Yao Yufang,Chen Jie,Li Huaju.A Study on the Calculation Methods of Energy Saving Potentiality to the Structure Change[J].The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2007,(4):115 -123.]

[4]齐宝平,穆海林,康旭东,等.中国1990-2007年节能因素分解分析[J].能源研究与管理,2010,(2):1-4.[Qi Baoping,Mu Hailin,Kang Xudong,et al.Factor Analysis on 1990 -2007 Energy Conservation in China[J].Energy Research and Management,2010,(2):1 -4.]

[5]熊华文.基于单位GDP能耗的节能潜力分析方法与实证研究[J].中国能源,2011,33(4):21-25.[Xiong Huawen.Methods for Analyzing Energy Saving Potential and its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Energy Consumption of Per Unit GDP[J].Energy of China,2011,33(4):21 -25.]

[6]李艳梅,张雷.中国能源消费增长原因分析与节能途径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83-87.[Li Yanmei, Zhang Lei. Reason Analysis ofEnergyConsumption Increase and Discussion of Energy Saving Approach[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8,18(3):83 -87.]

[7]Sun J W.Changes i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nergy Intensity:A Complete Decomposition Model[J].Energy Economics,1998,20:85-100.

[8]齐晔.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011-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93-94.[Qi Ye.Annual Review of Low Carbon Development in China(2011-2012)[M].Beijing: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China),2011:93 -94.]

[9]陈诗一.中国工业分行业统计数据估算:1980-2008[J].经济学季刊,2011,10(3):735-776.[Chen Shiyi.Reconstruction of Sub-industrial Statistical Data in China:1980 -2008[J].China Economic Quarterly,2011,10(3):735 -776.]

[10]顾阿伦,何建坤,周玲玲,等.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内涵能源及转移排放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50(9):1456 - 1459.[Gu Alun,He Jiankun,Zhou Lingling,et al.Analysis of Embodied Energy and Transfer Emissions of China’s Import and Export Trade[J].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ition,2010,50(9):1456 -1459.]

[11]齐晔,李惠民,徐明.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能估算[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69-75.[Qi Ye,Li Huimin,Xu Ming.Acounting Embodied Energy in Import and Exportin China[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8,18(3):69 -75.]

[12]王元道.中国出口贸易结构变迁与能源消耗变化关系研究[J].商业时代,2011,(8):40-41.[Wang Yuandao.Research on China’s Export Structure Change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Energy Consumption[J].Commercial Times,2011,(8):40 -41.]

[13]吴幼玲.我国进出口商品中内涵能源的行业结构分析[D].厦门:厦门大学,2009:23-24.[Wu Youling.A Structural Analysis of Energy Embodied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of China[D].Xiamen:Xiamen University,2009:23 -24.]

[14]谢美娜.我国出口贸易隐含能源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33.[Xie Meina.Research on Embodied Carbon in Export in China[D].Changsha:Central South University,2010:33.]

[15]黄石日报.“十二五”规划应确立三大方向[N].黄石日报,2010-09-23(2).[Yellowstone Daily.The 12thFive Year Plan Should Establish Three Directions[N].Yellowstone Daily,2010 -09-23(2).]

[16]周柏春.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财政政策措施及其效果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16):388.[Zhou Bochun.China’s Fiscal Policy Measures and the Effect Analysis since the 1998 Asian Financial Crisis[J].Market Modernization,2007,(16):388.]

[17]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中国经济刺激计划对气候和能源的影响[R].2010:4.[WWF,DRC.The Impact of China’s Economic Stimulus Package on Climate and Energy[R].2010:4.]

The Impact of China’s Economic Structure Change on Energy Consumption

WANG Xiao QI Ye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Climate Policy Initiative,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China’s economic structure change including sector and industry structure on energy consumption,using energy intensity decomposition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crement decomposition methods.During 1996 - 2011,the sector structure change slowed down the increase of energy consumption which was caused by the rapid economic growth of the tertiary sector.The industry structure change resulted in energy savings which was caused by the decline in economic growth of the key energy-consuming industries.China’s present rapid urbanization process,export dependent economy and local government economic interests pursuit mak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owards heavy-duty industry trend more obviously,which seriously restricted the economic structure adjustment.During the 11thFive Year Plan period,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ervice sector and the elimination of backward production capacity policies had impacts on structure adjustment.Meanwhile,the proactive fiscal policy responding to economic crisis drove the high energy-consuming industries to grow in short-term,causing excess capacity and energy resources waste,and became an obstacle to economic structure adjustment.To optimize the economic structure,China should control economic growth,establish consumption-led model,promote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and adjust multi-level industry structure.

economic structure;energy intensity;energy consumption increment;macro-driving force

F426:TK01+8

A

1002-2104(2013)01-0049-06

10.3969/j.issn.1002-2104.2013.01.007

2012-08-02

王晓,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低碳发展绩效与政策。

齐晔,博士,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气候变化政策。

美国能源基金会项目“中国低碳经济研究”(编号:G-0911011739);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学科交叉专项“我国低碳发展若干问题研究”(编号:20101082050)。

(编辑:徐天祥)

猜你喜欢
变化能源强度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更 正
低强度自密实混凝土在房建中的应用
从9到3的变化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这五年的变化
Vortex Rossby Waves in Asymmetric Basic Flow of Typhoons
电场强度单个表达的比较
鸟的变化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