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病6 h内溶栓与介入治疗的对比分析

2013-09-12 09:32王蕾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9期
关键词:前壁溶栓峰值

王蕾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生率很高,有较高的致死率,预后效果差。本文选取68例患者分别给予溶栓或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68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有34例,所有患者都符合急性前壁心梗诊断标准。其中有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为37~78岁,平均为(55.2±3.6)岁;发病时间为30 min~6 h,平均为2.6 h。伴有基础性高血压病变患者49例,糖尿病患者1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采用100 mg阿替普酶rt-PA应用90 min给药法,15 mg进行静脉推注,50 mg在60 min时间内泵入,35 mg在30 min时间内泵入。观察溶栓再通效果。

研究组应用PCI方法治疗,需以常规法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手术法进行治疗,手术过程中通过鞘管注射100~150 U/kg肝素,将全部梗死相关动脉(IRA)采用球囊进行预扩张后都放置冠状动脉内支架。PCI有效标准是手术后进行造影检查及发现IRA有开通现象,没有显著残余狭窄,手术过程中没有发生较为严重的并发症状。

手术完成后需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测量血压与体温,并实施心电图检查。观察患者两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皮肤温度以及皮肤颜色。PCI手术完成后在ACT低于175 s时可以将鞘管拔除,以弹力绷带进行12~24 h的包扎,应用沙袋将其压迫6 h。观察局部是否出现出血、血肿现象。

静脉溶栓成功判定标准[1]:临床表现症状显著缓解或完全消除,上升ST段出现回落超过50%,酶峰提前到达。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发病时间,治疗3 h、6 h的cTnT、CKMB水平,成功几率。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应用表示,组间以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再灌注成功率达到94.1%,对照组为79.1%,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如表1所示;两组患者的6 h cTnT水平和CKMB峰值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较见表2;研究组住院时间比对照组要少,心功能LVEF明显增加, 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3所示。

表1 两组患者再灌注情况比较(例,%)

表2 两组患者cTnT水平和CK-MB峰值对比()

表2 两组患者cTnT水平和CK-MB峰值对比()

峰值对照组组别 发病时 3 h 6 h CK-MB 0.13±0.06 0.22±0.12 0.37±0.15 3.12±0.21研究组0.13±0.07 0.23±0.09 0.88±0.13 7.36±0.41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LVEF研究组组别 平均住院时间(d) 心功能18.6±3.8 41.0±5.9 7.3±1.6 56.4±6.1对照组

3 讨论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时通常都较为严重,而且会出现较多的并发症,所以需要及时疏通梗死血管,改善心脏等器官的血流供应情况,及时进行治疗并获得较好预后,对于临床治疗效果都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作用[2]。

大部分心肌梗死主要发病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出现破裂,产生继发性血栓,血管有痉挛症状,临床资料分析,AMI早期及时进行溶栓治疗能够疏通梗死冠状动脉,改善濒死心肌,使得左心室功能得到有效恢复,减少致死率。伴随溶栓治疗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发现,单纯以溶栓进行治疗存在较多缺陷:单纯溶栓进行治疗虽能够有效疏通梗死的冠状动脉,但是其效果并未达到理想状态,溶栓再通后,冠状动脉依然呈现显著狭窄状态;冠状动脉经开通后远端可以达到TIMI3级血流的缓低于50%;单纯以溶栓进行治疗后,梗死病变导致的残余狭窄会致使心肌缺血再次发生或是再次出现AMI情况的患者依然超过20%;患者如并发心源性休克等较为严重的症状,在应用溶栓进行治疗时,其效果并不明显[3]。随着冠心病介入及其相关药物的发展进步,在治疗早期AMI时,大部分都原因选择急诊介入治疗方法,主要原因是其能够快速疏通梗死的冠状动脉,确保远端血管血流得到有效恢复,及时治疗并维持缺血性心肌功能,使得心脏功能得到较好的恢复,减少病死率,防止并发症出现。通过本文研究发现,研究组比对照组再灌注成功率有了明显增加(P<0.05),能够有效减少患者死亡率(P<0.05),治疗后6 hcTnT及CK-MB峰值对比发现,及时应用PCI进行治疗能够使得心肌梗死患者灌注再通率明显提高,有效改善预后情况。在治疗中能够有效恢复心脏功能,避免出现再发心梗猝死情况,应用冠状动脉介入进行治疗和静脉溶栓相比较,其临床疗效有显著提高,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1]李秀芬,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病6 h内溶栓与介入治疗疗效观察.慢性病学杂志,2010,12(02):102-103.

[2]白金英.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病6 h内溶栓与介入治疗效果比较.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2,05(24):641-642.

[3]张智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病后早期溶栓与介入治疗的对比观察.中国实用医学,2011,06(31):47-48.

猜你喜欢
前壁溶栓峰值
“四单”联动打造适龄儿童队前教育峰值体验
小切口扩张后气管前壁穿刺切开术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与探讨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经闭孔阴道前壁尿道悬吊术与自体阔筋膜悬吊术治疗张力性尿失禁的疗效比较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一种适用于微弱信号的新颖双峰值比率捕获策略
峰值功率等激光术语的理解与应用问题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二维斑点追踪与双源CT分析左心室前壁缺血的局部心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