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反搏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观察

2013-09-12 12:26贾瑞峰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9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脑组织功能障碍

贾瑞峰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多发病之一,其致残率高、并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体外反搏作为一种无创伤性辅助循环装置应用于临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方法。我院采用体外反搏结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所致偏瘫患者62例,疗效明显,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从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经CT、MRI或脑血管造影确诊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2例,所有诊断都符合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患者病程在半个月至5年之内,神志清,均有不同程度偏身肢体功能障碍,肌力降低,步态不稳,生活不能自理。其中脑血栓形成后遗症35例,腔隙性脑梗死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9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0例。排除有严重并发症、活动性脑出血、有严重的神经或肌肉骨骼疾病、未控制的高血压(>170|110 mm Hg)等患者。6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2例,男39例,女23例,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56.5±4.5)岁;治疗前两组在年龄、性别、病变性质、入院时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后,各种生命体证稳定,早期康复训练的基础上,72 h后开始体外反搏治疗[1]。对照组给以常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治疗。

1.2.1 药物治疗 低分子右旋糖酐及复方丹参液、脉络宁、甘露醇静脉点滴,1次/d,10d为1疗程;口服银杏叶片、脑益嗪片等抗栓药物,以改善脑循环。

1.2.2 康复训练治疗 患者入院后生命体征稳定即可进行康复训练治疗。主要采用中西医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西医运用现代医学的pt、ot、st等康复训练方法;中医运用传统医学的针灸、推拿、中药、理疗、穴位注射等方法;同时借助康复训练器材指导患者进行肌力增强训练和运动协调性训练;配合进行心理辅导,提高患者自信心以及康复训练的积极性。以上训练1次/d,每次30~45 min,同时指导患者家属协助患者在病房或者家庭进行训练。

1.2.3 体外反搏治疗 采用重庆普施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p-ECp|TⅠ型体外反搏装置,四肢加臀部序贯式正压反搏,气囊充气压力为0.4~0.45 kg/cm2,同时耳垂脉搏波监测,所得反搏波超过扣击波幅度的20%以上。1次/d,每次1 h,10 d为1疗程。

1.3 评价标准 两组患者都在治疗前和治疗30 d后分别进行评分,评分由康复科组织神经内科同一医师进行。

1.3.1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FI) 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评分办法。内容包括:意识水平、站立平衡功能、言语、上下肢肌力、肌张力、步行能力等[2]。

1.3.2 简式运动功能评分(FMA) 100为正常;<50分为严重运动障碍;50~84分为明显运动功能障碍;85~95分为中度运动功能障碍;96~99分为轻度运动功能障碍[3]

1.3.3 ADL采用修定的MBI评定 100分为正常;10~20分为极严重功能缺陷;21~45分为严重功能缺陷;46~75为中度功能缺陷;76~95为轻度功能缺陷[3]。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0 d后,NFI、FMA、MBI评分自身比较见表1。治疗30 d后两组比较:NFI-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FMA-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MBI-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综上所述,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表1 治疗前后两组,NFI、FMA、MBI评分自身比较(±s)

表1 治疗前后两组,NFI、FMA、MBI评分自身比较(±s)

组别 例数NFI FMA MBI治疗组 治疗前30 27.9±6.4 15.5±9.7 12.7±8.9治疗后 9.3±5.0 55.2±23.5 55.3±33.6对照组 治疗前 32 27.6±7.8 16.1±9.9 18.5±14.6治疗后11.9±8.0 40.9±28.4 39.6±23.9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粥样硬化,局部脑组织处于缺血、缺氧代谢,造成血栓形成和脑栓塞所引起的闭塞、坏死、软化等病变。有实验证明,体外反搏能使主动脉舒张压提高>80%[4]。这是因为体外反搏时舒张期气囊序贯式加压于四肢,迫使血液返回主动脉,以提高主动脉舒张压,脑供血动脉舒张压也随之增高。同时体外反搏可增加回心血量及心输出量,使脑组织不仅在收缩期,而且在舒张期都得到较多的血供,从而改善脑组织缺氧,促进脑组织功能的恢复。此外体外反搏时,血液压强及血流切变速度增加,血粘度下降,这对改善脑梗死区血液循环也起着重要作用,也是体外反搏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基本原理[1]。

大脑的可塑性理论和功能重组是康复训练的基础,在适宜条件下部分神经元可再生。瘫痪肢体反复进行随意运动训练,可以引起与这个动作有关的神经回路的变化。接受训练的肢体在皮层的支配区域也会增大。传导兴奋的神经回路传递效率明显提高。因此康复训练有利于新的神经回路运动程序的建立,从而改善运动功能[5]。

总之体外反搏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二者相互促进,可明显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功能障碍,更大程度地改善患者运动功能,使患者最大限度地回归社会。这种方法具有使用方便、安全可靠、无损伤、禁忌证少、无副作用、疗效好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李秀珍,陈沛源,张英谦,等.体外反搏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理.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1,6:15.

[2]陈清唐.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6,29:381-382.

[3]缪鴻石,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24.

[4]郑振生.四肢序贯式正压反搏装置设计及工作原理.中华医学杂志,1981,61:106.

[5]刘麦仙,卢红,刘喜梅,等.体外反搏结合早期康复治疗脑梗死偏瘫的疗效观察.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3:160-161.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脑组织功能障碍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护理干预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的作用分析
小脑组织压片快速制作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芒果苷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组织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山楂叶总黄酮对2型糖尿病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