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高校建筑学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

2013-09-19 09:28杨荣彬李汝恒胡永茂李忠木
大理大学学报 2013年10期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能力

杨荣彬,李汝恒,胡永茂,李忠木

(1.大理学院工程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2.大理学院研究生处,云南大理 671003)

1 地方高校建筑学基础教育课程的研究意义

教育部和科技部于2006年联合召开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工作会议,指出高校要不断开创服务地方发展工作的新局面,并强调要发挥高校在服务地方和区域中的重要作用,全面融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践,主动参与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努力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骨干力量〔1〕。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在努力探寻着属于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建筑作为时代的象征,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设计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建筑,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因素并传承与创新,成为了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建筑学专业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到了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培养技术型人才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结合地方型高校的特点〔2〕,如何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意识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贯穿在学生的整体教育当中,并从专业基础教育课程开始,为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了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2 建筑学专业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包含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分析与描述、方案设计以及对方案进行缺陷分析与改进的操作过程,这一系列操作的目的是建造一个能满足要求的教学系统〔3〕。从活动的角度看,教学系统是一个学习活动序列(不一定是线性的),是一个师生之间有组织的共同活动的序列。我们从建筑学专业的角度出发,对专业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以下方面的教学设计。

2.1 教学设计的目标 建筑学专业在基础教育课程中主要以教师引导为主,激发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基础,培养学生对建筑学专业知识的兴趣,为高年级的专业综合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通过教师对建筑理论知识和经典实例的讲解,增加学生对建筑学专业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通过对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专业表达能力。在基础课程教学中开始培养建筑师所具备的综合能力,并贯穿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结合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以高校所处的地域特点在教学中进行设计,培养学生的地域意识,为学生进入高年级的综合设计能力培养打好基础。

2.2 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作为建筑学专业基础教育的主干课程,教学设计应以“打好专业基础,提高就业能力”为教育目标作为设计的导向,通过对建筑设计基础Ⅰ和建筑设计基础Ⅱ课程特点的分析,对建筑学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体系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①教学目标的设计:建筑学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建筑学专业技术人才基础的教学课程,在课程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运用基本工具表达设计构思能力和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通过学生能够识读和绘制专业设计图纸,利用手工模型、图纸、计算机表达设计成果等,来衡量学生是否具备建筑学专业基本设计的能力以及检验课程教学的重要标准。②教学内容的设计:建筑学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的重点及难点,将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对各个不同阶段能力的培养进行专题设计,在各专题设计中突出地域特色和实际社会的需求,使学生在获取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提高服务地方的意识,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知识结构,以满足不同层次的能力需求。③教学策略的设计:由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方式,对课程的认知层次也存在差异。建筑学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教师的教与学指导策略、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进行设计,让学生既对实际专题设计有所理解,又培养实地调研能力、方案沟通能力、设计表达等能力。不仅丰富课程的教学活动,还增加了学生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灵活运用。④教学评价的设计:建筑学专业基础课程的评价主要以学生绘制的专业图纸、手工制作的模型、设计方案的图纸和模型为最终成果,通过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环节来完成。通过建立教学评价体系,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一步提高学习设计、指导和建议;也有利于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修正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4〕。

3 建筑学专业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初探

关于教学设计的模式,乌美娜教授提出了比较宏观的教学设计一般模式〔5〕,余胜泉先生等提出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6〕则从微观的角度来进行教学模式的设计。而在建筑学专业基础教育课程中,我们主要尝试着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见图1)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尝试设计、对所设计的方案进行结构化分析、教学方案的优化、方案的缺陷分析与改进4个阶段进行。

图1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3.1 尝试设计 以建筑学专业基础课程“打好专业基础,提高就业能力”为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初步设计教学方案。①确定学生学习目标,从学生的角度清晰描述学习目标,主要针对学生能做什么进行设计。学生刚进入大学,对于建筑学专业领域的认识主要停留在感性方面,拓展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是专业基础课程的首要任务。在素描、色彩课程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练习培养观察能力和提高动手能力;在形态构成课中通过模型的制作,对建筑的空间、色彩等有进一步的认识;在建筑设计基础Ⅰ的学习中通过铅笔、针管笔、水彩渲染等抄绘练习,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表达能力;在建筑设计基础Ⅱ的学习中则通过小型的专题设计,培养学生的设计、表达与动手能力。通过每一个环节的练习,明确学生在其中都能做些什么,以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②分析学习者特征,特别是先决知识和技能。在学生进入建筑学专业开始学习之前,教师都会对学生组织一次问卷调查,主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对建筑学专业的认知程度,以及对专业图样表达的能力,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的参考依据,对学习者中存在的个体差异进行深入分析,尝试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③设计教学过程,主要是知识传递的顺序。首先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为主,通过一些经典的建筑实例和生活中所普遍关注的建筑方面的问题,使学生带着好奇心进入;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例如在形态构成课中对建筑中的色彩、光影等提出疑问,让同学进一步思考与建筑相关联的因素,开始自己分析与总结问题,寻找答案。在这一个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师提问、同学探讨、师生交流的环节进行知识的传递,还可以通过图样的抄绘练习、模型制作等练习,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途径获取知识,以提高知识获取的效率。④资源制作,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提前准备好相关的PPT、实际的模型、视频等,以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2 对所设计的方案进行结构化分析 把教学系统看作学习活动的序列,并将上述所完成的教学方案设计转化为活动序列,在活动内部将活动过程切分成任务序列,而每一次教学包含一个学习活动。这个切分过程主要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知识建模。通过仔细阅读原有的教学设计、教材以及其他相关的资料,对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知识进行建模。②精确化学习目标。对学习的知识点、学习到的层次进一步精确,例如在铅笔线条抄绘练习中,学生不仅要对绘图工具的运用熟练掌握,还要对铅笔表达的不同线型合理表达,教师通过示范、交流等方式与同学沟通,以利于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③精确化学习者特征。从学生模型中选择具体特征,所选择的学习者特征要有针对性。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所以在教学中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知识的传递,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④活动切分。将教学过程切分为一系列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是相对独立、可以重用的组成部分。可以重用是指这个学习活动不需要修改或者对任务和操作进行少量修改就可以在其他条件下使用。例如培养学生对专业图样的表达,可以通过铅笔线条抄绘、墨线条抄绘、水彩渲染练习等学习活动进行,而对于工具的运用以及图线的表达是可以重用的部分。⑤任务切分。将学习活动内部的教学过程切分成任务序列。例如墨线条抄绘练习中的任务可以分解为图纸的张贴、铅笔工具的使用、图样的定位与布局、针管笔的使用,使整个学习活动有序进行。⑥完整性设计,按照学习活动的结构,补充设计所缺漏的所有成分。例如在水彩渲染练习前针对学生色彩方面的知识应进行适当地补充与加强,以整体提高教学的效果。

3.3 教学方案的优化 通过对教学方案的设计和结构分析,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案,完善教学设计。①一致性检查。检查所设计的各个学习活动,确保它们的具体设计与所指向的学习目标是一致的;如果不一致,通过修改或删除任务来达到一致。②使教学过程满足“具体—抽象—具体”框架,例如在形态构成课程中平面构成的设计,先将具体的实物呈现出来,再抽象出形状和形态,最终设计出具体的新的形态。③思考是否可以增加或者更换学习外部形态;思考是否可以增加一些任务类型,使得教学过程的任务类型更加丰富。例如在专题设计中增加一些实地调研部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也提高学生对实际环境的认知能力。④思考如何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思考如何才能使得学生的学习产生外部的学习成果。通过对方案的介绍,增加学生的交流训练,提高表达能力;对当地外部空间体验的认知练习,使学生在钢笔速写和加强地域特点意识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⑤提升动力。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与维护是整个教学设计中比较关键的内容。把学习动力作为一个系统进行设计,通过引起学生兴趣、正面鼓励、利用认知冲突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将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促使学生成功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等。

3.4 方案的缺陷分析与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效果和学生所反馈的信息,及时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不断改进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在建筑设计基础Ⅱ课程中的第一个专题设计——食品亭设计,在大理学院(古城校区)校园内选取实际的地段供学生选择,主要培养学生对建筑与外部空间环境的认知能力与设计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结合能力还需要提升,因此在第二个专题设计——品牌专卖店设计中,不仅强调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还突出了建筑内部与外部空间之间的联系。第三个专题则是对大理历史文化名城内的主要景点、大理学院(古城校区)校园内特色空间的分析,不仅对前两个专题设计的内容小结,并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分析能力。第四个专题设计——别墅设计,则以“承上启下”为主,选取海滨、山地、溪边等自然环境,供学生自由选择设计,不仅将前三个专题设计进行小结,并为建筑设计Ⅰ的学习做准备,培养学生在一个专题设计周期内的综合设计与表达能力。通过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任务分解与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使本门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 建筑学专业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

大理学院作为云南省内滇西地区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座落于秀美的苍山洱海之间,学校结合自身建设的发展特点和特殊的地域优势,2009年获得国家教育部批准开设建筑学专业,从为滇西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建筑行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7〕,2010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招生形势良好。通过对建筑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尝试,在形态构成、建筑设计基础等专业课程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结合教学中的宝贵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加强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设计,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通过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不断改进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②提升学习动力系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作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提升学习动力系统,使学生形成自觉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③结合专业的发展和需要,不断完善教学设计。由于专业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教学设计的尝试则主要针对专业基础教育课程进行,而对高年级的专业教育课程还需要对教学设计不断地完善,最终形成完整的建筑学专业教育课程教学体系。

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主要目标,贯穿在学生的整体教育之中,从专业基础教育课程开始〔8〕,为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在积极地探索建筑学专业教育的发展模式,相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教学设计模式将会更加完善。

〔1〕周春明,杜宁,常运琼.提升浙江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32(6):128-131.

〔2〕孙秀桂,李霞.地方型高校工程教育课程改革探索及评价体系研究〔J〕.大理学院学报,2013,12(4):80-84.

〔3〕杨开城.教学设计:一种技术学的视角〔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5.

〔4〕骆竹梅,方倩.论高职院校建筑企业会计课程的教学设计〔J〕.教育与职业,2010(10):132-133.

〔5〕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3.

〔6〕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2):7-13.

〔7〕赵素梅,郝倩茹.大理学院开设建筑学专业的可行性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2010,9(4):97-100.

〔8〕杨荣彬,李汝恒,赵素梅.基于建筑学专业主干课基础性教学的再思考〔C〕//2012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390.

猜你喜欢
建筑学专业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