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正向的心理真实:有选择地遗忘客观的真实

2013-09-29 01:48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电影评介 2013年20期
关键词:李安韵味奇幻

□文/梁 潮,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袁 柳,广西师范大学数统学院行政秘书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海报

话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审美接受。

李安导演推出新影片,我先睹为快,看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后,想烘托一下它的寓言语境,渲染审美接受的心理氛围,体验并展示艺术哲学的魅力。

一、明明只是一个故事,却要两个不同版本

影片第一部分:派是主人公,在家庭中,深受父母爱护,真诚善良,积极地生活着;在学校里,主动进取,努力证明自己,对世间万物心怀美好的幻想。

儿时的乐园,并不是永久的栖息地,总得长大,总要走出家园校园。前方路上,还有更加严峻的人生等着派,经风雨受磨练。这一转折点的开始,是他父亲决定移民去加拿大谋生。他们举家搬迁时,还要带上他们家动物园的动物,同时装船,一起运走。那时候,派刚结识灵性女孩阿婻蒂不久,正在体验那场情缘的邂逅,感受心房被点亮的温暖,亲证初恋的甜蜜美妙。远走他乡,是派的人生第一次诀别,品尝了悲欢离合的辛酸滋味。

影片的第二部分,是故事情节的主体,描述一段劫后余生和长期漂流历程。派的全家以及动物上船后,在茫茫的海上颠簸,轮船遭遇狂风暴雨,倾覆沉没。派逃上救生艇,成为幸存者,开始了漫长的海上漂流。这一意外的海难事件,开启他新的人生征程,心灵的一次大飞跃,是从沉船那一刻开始的。就影片故事的主体部分,导演李安给出完全不同的两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是派与几个动物的故事:和派一起逃上救生艇的还有一匹斑马,一条鬣狗,一个猩猩,一只老虎。由于生存竞争,几个动物相互残杀,爆发了一场你死我活的生杀搏斗。先是鬣狗残杀斑马,咬死猩猩,然后是老虎撕杀了鬣狗,最后剩下的老虎与派,进行一次奇幻玄妙的海上漂流。

故事主体的第二个版本,在影片结尾才姗姗来迟。当时,派交代船难事件的经过,做调查取证的保险公司职员,觉得不合常理,太过离奇,建议派提供另一种说法,以便让人相信,能够接受。无奈之下,派只好讲出事情的原委。

而这第二版本,根本不是什么动物故事,救生艇上的动物,相应成了人物,动物间的生死厮杀,对应成四个人的自相残杀。事件真相终于水落石出,原来斑马就是那个信佛的水手,鬣狗是刁难派的妈妈的厨师,猩猩是派的妈妈,而老虎便是派本人。也就是说,在那场生存竞争中,厨师杀了水手,杀了派的母亲,派内心深处隐藏的兽性(老虎)随即破笼而出,杀死厨师。第二个版本是残酷的,让人不忍视听,并不像第一版本那样涂抹了奇幻色彩。

显然,这最终交代的第二版本,才是事件的真相,故事的原型就隐藏在第二个版本里,以第一版本那几个动物作为参照,相互对应,之前所出现的那些细节,是为第二个版本做铺垫。还应提及的是,食人岛上,一群群密密麻麻的狐獴,像地毯般铺满整个地面,那是一种隐喻,象征派的母亲尸体上爬满了蛆虫。海难史上,人吃人的情况,虽然曾经多次发生,但是,信奉多种宗教的派,不可能走到吃自己母亲尸体的地步,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为了活命,他只好吃母亲尸体上长出的蛆虫。

二、神话思维与韵味文本的接受情境

故事主体的第一版本,为什么要处理成神话?神话思维方式,由于不是情节性文本,不凭复杂曲折的故事去吸引受众,不把情节阅读的因素摆在首位,因此,应归属于韵味性文本,靠一个情境与意象的寓言系统,营造韵味阅读的氛围,以情绪感染与心理暗示的意义空间,引人入胜,沁人肺腑,达成更意味深长的传播效应。

所谓韵味性文本,或者说韵味阅读效应,具体来说,如深刻的先秦诸子寓言,精辟的成语典故,巧妙的民间智慧传说,基督教的圣经故事,伊斯兰教的古兰经故事,还有佛经故事等,都富于韵味无穷的意象、哲理,脍炙人口,耳熟能详。世界三大宗教之所以风靡全球,其本身这种神奇的文化意象,奇妙的审美情韵,功莫大焉。

神话思维方式,主要与蒙昧混沌的古代心智相对应。而当代的社会,已经很难再像古代人那样,去相信一个神话的奇幻。那么,导演李安怎样塑造这个神话?怎样让现代人相信这个神话?在这方面,现代哲学与现代派文艺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即在一个开放、多元的寓言空间里,让许多丰富的意象融会贯通,或互相印证,或相反相成;让同一个受众,在同一意象中,随机解读出不同的隐喻,建构出不同的意义体系,甚至连受众自己也很难说服自己,究竟哪一个才是最恰当的。现代派思潮的这种接受情境,又把人重新拉回到跟古代一样,处在一种迷离难辨的境况里,如此一来,神话思维的韵味性文本便可天马行空,大显神通。

无论哪一个神话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更深层的原型。同样,在这部影片里,李安分别塑造了两套角色丛,给出了不同层面的两个文本,一个是“派与老虎”漂流的奇幻版本,另一个是“派和自己”漂流的原型版本,以这一个双重性的两套结构,完成这个神话故事。

三、真相同谎言一样让人艰难挣扎

人们常问:到底哪个版本才是事实真相?尽管每个人都希望知道真相,但真相同谎言一样污人视听,秽人心目,令人不堪相信。

在“人的故事”这个版本里,少了老虎理查德·帕克这一主角,那个采访派的作家试探着问:“你,就是那个老虎”。正因为这画龙点睛之笔,受众才可能意会李安设置两个版本的意味。李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选择第一还是第二个版本,面对这一问题,也曾经历过艰难的心理挣扎。

这种审美判断上的挣扎,源于不得不为生存而犯罪之后,灵魂更深处的挣扎。灵魂挣扎,其实是一种艰难的价值抉择,向恶而活?还是向善而生?在天灾人祸突如其来的过去,曾以自己的生命为目的,却拿他人的生命当手段,为了生存而不得不作恶,这已经铸成了大错,作恶事件的过去时,已经不可倒流逆转,不能追悔挽回。不过,身体上已获救的派,灵魂上应该如何去救赎,却又是一种将来时,接下来的心路历程,如何走下去的选择,仍旧掌握在他自己手中,是在兽性的漩涡里继续沉沦,还是坚定相信:万劫之后,涅槃将会重生,人性仍能复苏。

派的心中,因为由人性占主导地位,才会有坚定的信仰,相信曾暂时遗失的人性,可以回归,能够复苏。当他回首来时的苦难路,面对自身人性和兽性的矛盾冲突,才会选择信仰神性,相信人性中的善良。换句话说,他选择过滤与沉淀,作净化和升华,选择将一个客观的丑恶事实,进行处理、转换,改造成一个奇幻化的美妙神话。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剧照

好的导演,在影片中扮演的是精神导师。李安高明之处在于,把片子最终拍成一面心灵观照的镜子,致于怎么观照其中的人事与情理,那是受众自己的事,正如派让那个作家自己去作选择,一切取决于受众自身的善恶美丑观念。

四、遵循人性的心理真实,有选择地遗忘客观的真实

故事主体的哪一个版本更好?

精神世界的塑造有多种可能性。价值文化,是集体人格积淀与升华的结果,有选择的集体记忆,决定人类心路目标的取向,有选择地忘掉一些记忆,也就是扬弃负面的东西,同时牢记、维护正面的东西,以此作为世界向前进的发展素材。诚然,这不是现实社会的客观真实,但却是人性的心理真实,是善良的愿望真实,是主观的合目的性。这源自审美心灵的本真状态,才是人类心理最真诚的部分,还有什么比它更纯真的精神形态呢?既然可以过滤、净化,可以升华自身的记忆,为何不选择记忆正面的东西?要知道,人心所保存的积极正向的记忆,将构成安顿心理生活的精神世界,成为人的终极关怀。

这奇幻漂流的版本,是按照审美理想虚构的,是美好的。虽然,故事主体的第二版本才是客观真相,不过,拘泥于第一个版本的校勘、考证,一味检索动物间相互残杀的细节,刻意印证第二个版本的客观事实,就会过分凸显人性中的丑恶,放大人身上的兽性。如果过分记录人吃人的自相残杀,就会弄成残忍的肉搏片一样肮脏,令人难以接受,不忍相信。

其实,在文艺审美的范畴,受众所希望看到的,不一定是事物本来的样子,原本的事实真相,已不再摆在首位,更加期待的是,人心崇善与尚美的导向,祈望人事、情理本该是怎么样的。假若认定人性百分百的丑恶,愿意放纵人的兽性肆妄泛滥,便会选择故事的第二版本;如果坚信人性的善,崇尚正面价值,追求积极正向的东西,便会喜欢第一版本。因为第一版本不血腥残忍,所以它更奇幻和美妙,人的心愿更倾向接受它相信它。

李安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并不放任血淋淋的客观真相,直接去污染观众的耳目心灵,不用第二版本揭露所谓的真相,而是通过利用第二版本,让人发现:主观愿望真正想看到的,其实还是第一版本。这样一种情愿的情境里,人会有一个重新选择的理由,在审美愉悦中,乐意考虑与选择自己的审美参照,净化与升华自身的价值取向。故此,李安对残忍的第二版本只是简单一提,乃至精心淡化、遮蔽第二版本,刻意浓墨重彩地渲染第一版本,烘托那个奇幻而美好的神话,将故事的寓言性营造得如此美妙,让人不忍狠心,戳穿它,打碎它。

猜你喜欢
李安韵味奇幻
古蜀人也用“烧烤架”?三星堆奇幻之旅来了
青梅竹马
不做房间里最聪明的人
略述《三脚螭龙壶》的壶姿韵味
略述《四方仿古》的壶中韵味
少年派的奇幻“拍摄”
带电粒子的奇幻之旅
秋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