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历史的积淀:白鹤梁“石鱼”形象初探

2013-10-08 00:53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重庆404100
大众文艺 2013年5期
关键词:双鱼白鹤长江

冉 毅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 重庆 404100)

白鹤梁位于巴国故都重庆市涪陵区城北长江中,系一天然大石梁,古称巴子梁,石梁全长1600余米,宽10至30米不等。长江三峡大坝蓄水前每逢冬春长江水位较枯时露出水面,其余时间隐没水下。称白鹤梁约在唐代,相传,因尔朱真人与白石渔人在梁上乘白鹤飞升成仙而得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白鹤滩,尔朱真人修炼于此,后乘鹤仙去。”南宋祝穆《方舆胜揽》记载:“(涪)州西一里白鹤滩,尔朱真人冲举(坐化成仙的意思)之处”。

石梁上密刻着自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至当代的石刻题记164段(其中水文题记108段),石鱼图18尾(其中作为水文标志者3尾,最早的两尾刻于唐代,也是白鹤梁上唐代唯一的鱼石刻),有“世界水下碑林”的美誉。是三峡文物景观中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据现代科学测定,白鹤梁双鱼的鱼眼平均高度为海拔137.92米,与黄海海拔零点水位(137.85)仅差7厘米。鱼肚底线是川江航道部门当地最枯水位的水尺零点。鱼眼的海拔高度又正好是长江的水尺零点,这个长江水尺零点是1865年由英国人在武汉首次测定设的。这两尾神鱼所在位置竟是如此科学,水位标尺至少比英国人早了1600年。据涪陵白鹤梁题刻记载,这两尾神鱼从唐代开始至新中国成立之前,曾预报过70多个年头的农业大丰收。所以,古人在白鹤梁上留下了两句著名题诗:“白鹤绕梁留圣迹,石鱼出水兆丰年。

三峡大坝建成蓄水后,人们在此兴修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于2010年4月25日建成开馆,成为世界唯一的遗址类水下博物馆。参观者踏上88米长的电梯进入长江水下40米处,再通过约150米的平直交通走廊,进入钢制舱门后就能一睹“白鹤梁题刻”的风采。

1.石鱼缘起

石梁上最古老的两尾石鱼,刻于何年何月,具体时间已无法考证。从白鹤梁上现存最早文字记载得知,唐代涪州刺史郑令珪于广德甲辰(公元764年)二月曾登临白鹤梁,并留有题记:“问古老咸云:江水退,石鱼见,即年丰稔”。以此知之,两尾古石刻鱼至少刻于唐广德甲辰(公元764年)或以前。这一时期,较之中原来说,巴蜀境内大致安定,相对富庶。古涪州人杰地灵,人文景观颇多,文人雅士亦多。白鹤梁在涪陵城北长江中,又与巴文化密切相关(巴子梁,从命名就可见一斑),肯定早已有人登临并刻下石鱼。

在白鹤梁上刻石鱼,与该地区的自然坏境、文化环境、人文环境有很大关系。首先,白鹤梁所在地涪陵是古代巴国国都之一。大量地下发掘证明,巴人崇拜的图腾有白虎、鹰和鱼。其中的白虎,是整个巴人的崇拜对象,而鹰和鱼,则是巴人中的部落图腾。崇拜鹰的巴族部落居住山上狩猎为生,居住江河岸边捕鱼为生的巴族部落则崇拜鱼。长江三峡库区曾有一种叫做“将军箭”的“拜继”习俗。当某家人生下小孩后,为便于孩子健康成长,必须给孩子找一个“保爷”。找“保爷”的方式就是在居所旁边某处刻上一支箭。箭头所指方向就是“保爷”要来的方向,第一个到来的人就被认定为“保爷”。这种“将军箭”的造型绝大多数是一尾鱼形状,该古老习俗表明巴族中崇拜鱼的部落的确居住江河岸边。其次,鱼与“余”谐音,常与水塘、荷莲一起组成图案,以象征金玉(鱼)满堂或连(莲)年有余;同时,在科举制度已经完善的唐代,鲤鱼跳龙门又是读书人金榜题名、荣登仕途的代名词。因此,鲤鱼腾浪也常被用于雕绘的图案,以象征科举及第、金榜题名。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很符合我们民族深沉、内敛的性格。再次,佛教传入中国之前,有些器物上便已出现荷花图案。如出土的周朝莲花造型壶、青铜器上有莲瓣花纹。两尾鱼分别刻有不多不少各36片鳞甲,故又名“36鳞鲤”。36这个数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使用频率较高,蕴含两层含义,一是吉利,二是大数。

2.石鱼与宗教

两尾石鱼,前者口含莲花,后者口含灵芝,呈溯江而上的游动姿势,生动活泼。普通的鱼是决不可能含这种具有神性意义的植物。应该和宗教密切相关。

莲花是佛教的重要宗教符号和信徒的吉祥物。魏晋与唐朝器物、雕饰、佛像更几乎都佐以莲花纹饰。在佛教文化中,莲花是能够消除人间疾苦的圣洁之花。佛教在东汉时传入三峡地区。唐玄宗、僖宗入蜀避乱,给佛教在巴蜀大地的传播产生了积极影响。公元639年,古涪州就在城西聚云山首建寺院。据寺内现存残碑记载:“唐贞观十二年始建阎王殿于山巅”。唐天宝年间,唐明皇游长江经龟门关,见聚云山祥云升腾,香烟缭绕,梵呗妙音不绝于耳,遂率群臣入寺,焚香点灯供水献花,礼拜诸佛菩萨,祈求保佑大唐国泰民安、繁荣昌盛,并供养银钱千两。可见,佛教在当时涪州的影响。并由此影响到白鹤梁石鱼题刻。

道教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本土宗教,同时又具有浓厚的巫觋色彩。东汉末年,道教最早传入三峡地区的丰都。后经魏晋南北朝,到唐宋时代,三峡地区道教达到兴盛。《蜀水经》卷5上有“(涪陵)白鹤滩,相传尔朱真人浮江而下,渔人白石网得之。遂于滩前修炼,乘白鹤仙去”的故事。据梁上保存的北宋人刘忠顺题刻描述的唐代石鱼是:“七十二鳞波底镌,一衔蓂草一衔莲”。蓂草即是灵芝。灵芝在道家服食的“仙药”中,占有显赫地位,于是,灵芝又有了“仙草”的美名。汉武帝之后,道教对灵芝又进行了一番新的神化。道教的核心是“讲求神仙之学”。认为只要通过清修练养,经常服食“仙药”,便可以白日飞升,得道成仙。石鱼口含灵芝与道教的关系便不难理解。同时,刻记符号为什么选择双鱼,是否就是受到太极图的启发?有人甚至认为,双鱼图就是展开的太极图,双鱼一阴(雌鱼)一阳(雄鱼),这就是道(规律)的显现。一鱼36鳞,双鱼72鳞,均为2和6的倍数。6是一个时空和谐数,寓意安定、吉祥、顺利、通畅,这在自然界和社会中都可找到许多实例,它包含了鱼鳞的象数崇拜。当然也合易理。

两尾古石鱼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外在特征,即一雄一雌。从易学观点上看,是一阴一阳、一阴一阳谓之道,这两尾石鱼是得道成仙之鱼。

据《涪州志》记载:石鱼能预测年岁丰歉。用道教来解释或许有一个较为合理的答案。预测年岁丰歉本身就要合天道,要知天道变化规律,这是易学的核心理念。在近江心的大石梁上刻记石鱼观察年岁变化,把“兆丰年”的点定得那么准确,似应与懂易理的道家有关,乘鹤飞升的白石渔人和尔朱真人或许就是谙熟天文地理的人,或是历史真实的影子。“兆丰年”就是一种合天道的机缘性偶合,这其中有复杂的天道变数,同时暗示着人事间的一些道理,也即天道与人道互有联系。

两尾石鱼采用的是线雕的雕刻手法,具有浓厚的世俗信仰、淳朴的生活气息。布局一前一后,刀法冼练、线条流畅、细腻精巧,浑然天成,兼具雕塑与绘画之妙。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具有东方民族所特有的文静、娴静、内秀美的特征。这两尾石鱼是艺术、宗教、科学、自然的巧妙结合。又在审美上融神秘、自然、典雅三者于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包容;更具有巴蜀文化的地域特色。既有雄浑的阳刚之气又有世俗情趣的婉约之美。充分表现在它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上面。白鹤梁石鱼题刻充分反映了中国文化史上儒、释、道三家长期以来既斗争又融合,并存发展的历史事实。透过一个个被赋予各种深意的图案,我们可以略微感知古人丰富的情感世界,他们的所思所想都已凝聚在这一个个图案上了。

(图片作者巴族后裔)

1.宿巍.牌坊.第二版.吉林. 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

2.陈长文.大足石刻.第二版. 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

3.王美.三峡宗教文化及其旅游开发.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11:P54-58

猜你喜欢
双鱼白鹤长江
“水中大熊猫”群在长江出现啦
白鹤来了美了天
星座邻居
白鹤滩水电站有多“牛”?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 双鱼幼儿园优秀少儿美术作品展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双鱼 幼儿园优秀少儿美术作品展
高国锋 作品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白鹤和乌龟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