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研究综述

2013-10-10 05:40张静茹河北大学图书馆
新世纪图书馆 2013年4期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研究

张静茹(河北大学图书馆)

20世纪80年代,广东、上海、江苏等地的少数高校图书馆(以下简称“高校馆”)率先打破了高校馆只对本校师生服务的思想,逐步向社会读者开放。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各地高校扩建大学城的兴起,文化大发展和文化资源共享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有识之士纷纷呼吁,高校馆应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在此背景下,2002年2月26日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规程》虽然对高校馆对外开放没有做出硬性规定,但也为高校馆对外开放服务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有条件的高校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为高校馆对外开放服务提供了客观依据。2010年7月,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的“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上,就“高校馆是否该对外开放”问题与会专家再次展开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高校馆对外开放”不容置疑,但要考虑开放方式、开放程度和开放效果等一系列问题。一些高校馆根据自身能力和资源情况,尝试向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均取得积极效果和一定经验。国内图书馆界也就对外开放的情况展开研究,介绍国内外高校馆对开放的情况,从多角度进行探讨。在广泛收集、整理和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试图对近十年来我国高校馆对外开放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和综合评述,以期对我国高校馆对外开放研究产生一定的启迪作用,促进高校馆对外开放工作的科学发展。

1 我国高校馆对外开放研究的现状

以“高校图书馆”并含“对外开放”为主题,通过高级检索方式,对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2001至2012年发表的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学科有关高校馆对外开放的研究文献,得到相关文献96篇。检索时间为2012年10月20日。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高校馆对外开放研究论文发表时间分布

研究论文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一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发展情况。通过对文献的统计发现,2001—2006年间每年都有相关的研究文献发表,但数量不多,数量最高也不过7篇。2007年以后随着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政策的制定和推进,高校馆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日程,相关的研究论文数量快速增长,2012年达到了21篇。

2 我国高校馆对外开放的研究的主要内容

2.1 开放的必要性

关于高校馆向社会开放的必要性业界人士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1)是时代的要求。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今天,每个人都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图书馆是人们终身学习的“课堂”。社会对图书馆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我国公共图书馆的规模不能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2)充分利用高校馆的资源。高校馆作为全国图书馆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其人员配备、还是软硬件设施,与其他类型图书馆相比都具有明显优势。但长期以来,高校馆的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据有关统计显示,我国大学图书馆藏书6.6亿多册,拥有65%网络版电子期刊和30%的联机数据库,这些资源是其他类型图书馆无法比拟的。但是,我国高校馆馆藏文献资源利用率普遍低于40%,有的还不足20%。也就是说,高校馆馆藏资源至少有六成处于“冬眠”状态,这是极大的资源浪费。如果高校馆对开放,可以使得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3)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向社会开放服务,高校馆可以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与了解,不仅给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而且能提高高校的知名度,从而促进高校馆的发展。

2.2 可行性分析

李龙运用德尔菲法对高校馆对外开放的可行性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专家认为高校馆对外开放的利大于弊。虽然有很多学者提出理论支持对外开放,但也有许多学者心存疑虑,认为高校馆对外开放还存在许多障碍和问题。卢秀英认为无论是资源配制还是管理制度上,高校馆都是为本校教学和科研服务而设的,如果高校馆对外开放会存在如下弊端:(1)因有些校外读者素质较低,会影响图书馆的藏书和设备安全;(2)高校馆的藏书体系难以满足读者需求。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为保证馆藏资源的完整性,图书复本量较少,特别是一些珍贵的工具书复本量更少,基本上只满足本校师生的借阅需求。(3)影响服务质量。高校馆在满足学校师生需要的同时还要对外开放,这样势必造成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加大,工作时间延长,在某种程度上会降低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影响图书馆深层次信息服务的开展。张静认为,目前在我国高校馆对处开放的过程中已出现或也许会出现的问题不应成为不对外开放的理由,而是应该出现问题及时应对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能发挥高校馆的作用,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2.3 开放策略和原则

就国外高校馆的经验来看,高校馆对外开放是发展趋势,总的原则应该开放。樊会霞、吴瑛、李梅军等认为,根据我国国情现阶段高校馆全方位地对外开放条件和时机还不成熟,高校馆的职能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工作重点是为本校师生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服务对象是大学师生,首先是在满足本校读者的需要的情况下,有限度的、循序渐进的对外开放。面向社会开放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限定:

第一,限定开放对象。高校馆因其资源的专业性和公众文化水平的不同,高较图书馆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价值。梅群认为,在向社会开放时,为减少资源的浪费应选择开放对象。因为社会读者在文化水平、个人素质、阅读需求、阅读目的等方面都有差异,一部分社会读者能够利用高校馆丰富的资源进行研究,然而也有一部分读者怀有好奇、消遣的心理来到图书馆。为了减少对高校师生文献信息利用的影响,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维护校园的秩序及满足真正有需要的读者,根据本馆的馆藏结构和特点选择特定的服务对象。如可以先面向校友开放,张雪梅提出对本校毕业生和以前的职工坚持“一天是读者,终身是读者”原则,也可根据读者学历和单位的不同有所区别,将校外读者分核心读者和普通读者。

第二,限定开放内容。谢丽娟、董乾枫等提出高校馆对外开放主要以纸质书刊和学校自建的数据库为主,为了消除校外读者来馆阅读给馆舍带来的压力,可选择仅向社会用户提供电子资源、信息咨询和文献传递等虚拟服务或远程培训等服务,缓解现实借阅服务的压力。但是对一些电子期刊和电子图书不能全面开放,不然就会违背相关规定和协议。高校馆在购买电子资源时一般都要与供应商签订协议,规定电子资源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如超出这个范围进行下载和阅读就违反了购买时签订的协议。各馆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但具体内容也要视情况而定。比如,复旦文科图书馆每天接待的校外临时读者,上限为30名。对于一些在公共馆找不到的资料,包括珍本善本等,如果校外读者确有正当的理由和需求时,大学可尽量予以满足。

第三,限定开放时间。因高校读者学习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利用图书馆的时间有一定的周期性,每学期开学或学期末是本校师生利用图书馆的高峰时期,而平时读者相对较少,寒暑假期间高校馆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图书馆可以根据校内读者的实际利用状况,对外发放一定数量的借阅证。梅群指出阅览室和书库也可每周安排适当时间接待校外读者。例如,在2006年我国一些高校应有关部门的要求,开始有条件的向公众开放,这种开放只是有限制地为校外读者提供一定范围内的借阅服务。如清大学华、北京大学等高校需要开具介绍信才能办理临时阅读证,而临时借阅证一般只能阅读一天;复旦大学对校外读者的临时阅览证的有效期是一周。

2.4 开放模式

(1)与地方政府共建图书馆联盟服务模式。它是地方政府和高等院校为实现资源共享和互惠共赢为目的,根据一定协议共同建设的图书馆。这是一种新型的图书馆模式,受共同认可的协议和合同制约的图书馆联合体,具有高校馆和公共图书馆的双重性,为高校和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就有许多这样的图书馆,如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图书馆就具有这样的双重身份。(2)加强资源合作与共享建设。高校馆与包括公共图书馆在内的其他类型图书馆合作,建立地区性互动性资源共享网络,通过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充分的挥高校馆的优势,面向社会服务。(3)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参考咨询服务或合作开发。广州大学图书馆于2006年开始与广州市档案局合作进行特色数据库开发,继而建成了广州市政府系统多部委的政务服务中心,为市民和境内外企业提供各种供信息咨询服务。

2.5 国外高校馆对外开放的研究

关于国外高校馆对外开放的情况,业界也有一定的关注。如刘艳红、陈枝清、叶莎莎、金文花[20]等介绍了国外发达国家高校馆对外开放的一些情况,并与我国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陈枝清介绍了日本大学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有关政策、现状及社会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制度等情况。金文花、党跃臣介绍了韩国部分大学主要是大邱和庆北地区19所大学开展社会化服务的情况、特色和社会化服务模式,分析比较了中韩两国社会化服务方面存在的差异。叶莎莎、朱小梅通过对国外大学图书馆对外开放服务模式的阐述,系统归纳了美、英、德、日等国家大学图书馆的具体实践,并对国外10所著名高校馆的对外开放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国外高校馆对外开放服务的不同模式,旨在为我国高校馆提供一定的借鉴。

3 近年来我国高校馆对外开放研究的综合评述

3.1 我国“高校馆对外开放”的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关于高校馆对外开放研究的论文不少,研究范围较广,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图书馆对外开放的研究方法偏重理论,实证研究较少。目前我国高校馆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可行性、存在问题及对策的理论研究多,而对相关政策、制度及社会大环境对开放的影响研究较少,在实际运用中的价值体现不明显。图书馆对外开放是一项实务性很强的工作,比如图书馆对外开放的对象、内容、方式方法、效果评价及社会各界对图书馆对外开放服务的实际需求研究不够,缺乏实际运用和实证研究。

第二,高校馆对外开放的研究内容较为单一,系统性研究较少。我国高校馆的外开放的研究主要是从高校馆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而缺少相关部门参与的系统性研究。研究较多关注国内的高校情况,对国外高校馆对外开放研究和借鉴不足。我国高校馆对外开放活动虽然也有几十年的历史,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处于起步阶段,高校馆如何合理有效地对外开放尚处于探索阶段,这方面的研究论文虽然不少,但不少论文普遍存在重复甚至雷同现象,研究深度不够,对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研究和借鉴不够。

3.2 今后研究方向

我国高校馆对外开放的道路是曲折漫长的,其对外开放问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高校与政府、企业间如何通力合作进行研究,从资金、技术、制度、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高校馆对外开放服务由来已久,都逐步建立了与本国相适应的开放模式和外放的政策法规,对外开放的成功案例很多,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今后我们应多注重发达国家高校馆对外开放情况的研究,借鉴其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高校馆对外开放的实际情况,多进行一些实证方面的深入分析研究,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开放模式、策略和相应的政策法规。只有这样,我国高校馆对外开放的才能真正实现,使高校馆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使民众真正得到实惠,同时促进高校馆自身发展。

1 周国忠.新世纪我国高校馆面向社会服务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高校馆工作,2011,31(6):3~6

2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S].2002.

3 贾维姝.从公众认识的误区谈高校馆对外开放[J].晋图学刊,2011,(2)70~72

4 梅群.高校馆现阶段对社会开放的策略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0,2(28):78~81

5 胡庆连.我国高校馆对外开放性的探讨[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8(6):36~38

6 李龙.高校馆对外开放的可行性研究——基于德尔菲法的调查报告[J].图书馆建设,2011(4):63~66

7 卢秀英.高校馆对外开放的利弊分析[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9(3):27~29

8 张雪梅.地方高校馆对社会开放的探讨[J].龙岩学院学报,2010,28(2),133~136

9 张静.高校馆对外开放的探讨[J].图书情报论坛,2012(3):8~11

10 樊会霞.高校馆对外开放服务运行机制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0(4):46~48,36

11 吴瑛.高校馆对社会开放的设想与实践[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5(2):4~66.

12 李梅军.高校馆面向社会服务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5):87~91.

13 谢丽娟,郑春厚,吴庆伟.中美高校馆社会服务比较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9(2):67~67.

14 董乾枫.我国高校馆社会化服务研究综述[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0,28(5):71~74.

15 唐虹,李军.校地共建社区图书馆联盟发展模式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5):106~109

16 叶莎莎,朱小梅.国外大学图书馆对外开放服务模式探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2(6):88~93

17 陈希,彭一中.高校馆向社会开放的途径与策略,图书与情报,2007(5):114~116,133

18 张白影.高校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理论与实践——以广州大学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4):29~32

19 陈清枝.日本大学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及对我国的启示[J]图书馆建设,2008,(9):101~104

20 马兴.论高校馆对社会开放研究[J]高校馆工作,2011,31(1):78~80

21 金文花,党跃臣.韩国高校馆在社会化服务中的地位与作用解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0(11):82~85

猜你喜欢
图书馆服务研究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图书馆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去图书馆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
服务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