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剖析“化学平衡状态”

2013-10-11 02:24房伟
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反应物内因外因

房伟

化学平衡理论是认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等多个模块的理论基础,是研究物质在水溶液中行为的重要方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对化学平衡常数和影响化学平衡因素的学习,了解如何判断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学会如何通过改变反应条件获得尽可能高的平衡转化率.

从教学的具体实践和学生的学习反馈来看,虽然化学平衡常数和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两个方面考试方式多样,试题也愈加新颖,但相对而言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而“化学平衡状态”这一概念则较为抽象,较难理解其含义和实质.尤其是新课程中“化学反应限度”这一化学用语的提出,学生更是搞不懂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化学平衡状态的含义

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进行到一定的程度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随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变化,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这种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这时的状态也就是在给定条件下,反应达到了“限度”.但这时正、逆变化过程仍在继续,如果不采用特殊的方法或技术进行干预,实际观察到的则是一种“反应停止了”的表面现象.

二、化学平衡状态的理解

1.只有可逆反应才有可能存在化学平衡状态,且所有反应物和生成物均处于同一反应体系中.

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为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奠定了内因基础,但物质的浓度、温度和气体的压强等外因条件也影响着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当然,内因(可逆反应)是基础,外因(浓度、温度、压强等)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最终结果,就是可逆反应要达到“化学平衡状态”这一“限度”.

2.化学平衡的根本特征是v(正)=v(逆)﹥0,即同一种物质的消耗速率与生成速率相等,但反应并没有停止.

3.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体系中所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这也是其根本特征的表征体现,二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4.化学平衡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暂时平衡,若影响化学平衡的外界条件改变,化学平衡状态就会被打破,直到达到新的平衡.

可逆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会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外界条件改变时, 首先是改变了化学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 当二者不再相等时化学平衡即发生了移动.而新的平衡状态则是随着正、逆反应速率的再次相等而建立的.因此,条件、速率、平衡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三、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方法

1.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角度判断

[陕西省渭南高新中学 (714000)]

猜你喜欢
反应物内因外因
初中化学中气体的制取、净化与干燥
浅析如何使普通高中学困生爱上英语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探析
浅析影响银行业发展前景的因素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考点点击
分分钟搞定英语口语教学
化学平衡移动对反应物转化率的影响
化学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