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涝灾害的成因及预防

2013-10-14 13:56付文艺
卷宗 2013年10期
关键词:旱涝预防水土保持

摘 要:旱涝灾害的袭击,不仅使农业生产受到了极大影响,而且还造成了严重的生态与社会问题。本文从旱涝灾害的成因及预防方面来阐述旱涝灾害,力争减小旱涝灾害的危害。

关键词:旱涝;灾害;水土保持;预防

旱涝灾害是气象灾害的一种,气象灾害是由大气圈物质变化或异常活动引起的自然灾害,在自然灾害中它的种类最多,危害范围最广,影响深度最大。而干旱和洪涝灾害在所有自然灾害中发生的频率是最大的,严重的旱涝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

涝灾特别是洪水灾害所造成的直接损失较大。持续的大雨和暴雨可造成江河泛滥,淹没城市、工厂、农场、村庄等,从而带来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旱灾会导致森林枯死,赤地千里,颗粒无收。所造成的损失表现形式比洪涝灾害缓慢一些,但它造成的后续潜在影响比较大。

1 旱涝灾害的成因

从中国历史上看,发生旱涝灾害的频率很大,最近几年有日渐加强的趋势,发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1.1 大气环境异常

旱涝灾害的直接原因是大气环境异常而导致降雨量过多或过少造成的。直接原因如降雨量过猛过大,持续时间长,城市、水库、农田等地方的水不能够迅速排出,就会形成涝灾。而长时间不降雨,或降雨量过少,各地水补给不足,就会形成旱灾。

1.2 森林资源的长期破坏

在丘陵山区盲目毁林开荒,森林资源的长期破坏,也是导致发生旱涝灾害的原因。森林资源的破坏会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会导致土壤的肥力下降,在土层浅薄的山区形成石漠化,直接丧失了可持续发展的土壤基础,并加剧了土壤干旱;同时水土流失也会增加暴雨径流,造成水体和河道淤积而加重洪涝灾害。

1.3 日益加剧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使大片的土地变为工业,商业用地,使土地植被大量破坏。不透水地面与路基面积不断扩大,使其不透水程度增加20%-80%。同时城市排水防洪措施不到位,致使城市水灾日趋严重。

2 旱涝灾害的预防

2.1 建立监测防灾网络

建立监测防灾网络,我国已经建设了3.5万个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和地下测井点,形成了遍布主要水域的监测防灾网络。有了全面的监测防灾网络,对于暴雨的预测就能有效避免暴雨带来的灾害,对于干旱的预测也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小一定程度的灾害。利用灾害预报预警技术、灌溉排水技术有效减小灾害破坏程度。

2.2 兴修水利工程

防洪防旱首先应该治理大江大河,对黄河、淮河、海河、长江等主要江河的流域进行疏通、疏浚,沿岸堤坝进行了整修和新建,不断提高湖泊水库江河等调蓄洪水能力。分洪蓄洪为了减少特大灾害造成的损失,不使大中城市和重要工、矿基地遭到洪水破坏,在大江大河沿岸,选择低洼地带建立分洪、蓄洪区水库。

2.3 开展水土保持

治理水土流失,开展水土保持,是一项十分复杂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综合治理,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在深山区,要首先实行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严禁陡坡毁林开荒。同时积极植树造林,大搞闸沟淤地,努力建设多种涵养水源的生物蓄水工程。在浅山丘陵区,要吸取过去以粮为纲的教训,坚持农、林、牧并举,做到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大力开展封沟造林,荒坡植树种草,修建水平梯田,变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为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减轻当地和下游地区的水旱灾害作用十分明显。

2.4 改善居住条件

不断改善居住地条件,以避免洪水破坏。目前采取的主要措施可以对大片低洼易遭受洪水袭击地区修建围村堤以阻止洪水;对平原易淹地区修筑高台建房避水;对小片低洼地区实行易地搬迁,搬迁至高地不易受洪水侵袭地区;对易遭台风暴雨袭击的地区将土、草房改为砖瓦房。改善人口密度较大地区的居住条件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受灾人口;提高耕地面积较大地区的农业生产作业条件,研制抗旱涝能力强的作物会降低旱涝造成的农业损失。

2.5 加强救灾措施

防汛抢险每年汛期来临,都要根据汛情出动成千上万的防汛大军。分片包干,日夜守候在江河、水库堤坝旁,千方百计制止洪水漫堤,风浪破堤,抢堵险情。引水杭旱每年都要对受到干早严重威胁的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抗旱活动。对临灾地区的群众和重要财物进行转移这是抗御洪涝灾害的主要办法。我们国家为抵抗水灾,每年都要有近百万群众进行临时转移,使人畜伤亡和财产损失大为减少。

3 小结

综上所述.由于大气环境异常,森林资源长期破坏,城市化进程加剧,导致旱涝灾害越来越严重。但是目前,人类对旱涝灾害还不能彻底的操控.然而却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这就要求各个地区在旱涝灾害的预防过程中,能够立足于该地区的实际情況,将损害减到最低。

参考文献

[1]马培衢.农业旱涝灾害协同防治体制创新探讨,.农业现代化研究 -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0, Vol.31(2), pp.183-186.

[2]王芳,芮珏.区域旱涝灾害灾损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安徽农业科学 -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1, Vol.39(4), pp.2002-2004.

[3]张治军,唐芳林,刘绍娟,刘文国.森林资源与旱涝灾害关系浅析. 林业建设 - Forestry Construction, 2010, Issue 6, pp.35-39.

[4]陈维杰 ,李重新. 水土流失与旱涝灾害. 中国水土保持 -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China, 1996, Issue 2, pp.15-17。

[5]田新程.西南大旱的警示:涵养水源惟靠森林.中国林业[J]. 2010, 5A: 4 -7.

作者简介

付文艺(1983-),女,汉,硕士。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农业水利工程。

猜你喜欢
旱涝预防水土保持
传统旱涝急转评估指数的局限和改进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
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
气候变化背景下西北干旱区旱涝的变化规律
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变化与旱涝响应特征
宁夏旱涝灾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