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念的调查研究——以湖南省高校为例

2013-10-19 09:25辜德宏刘伟一陈才发
体育科学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体育课问卷价值

辜德宏,刘伟一,陈才发

(1.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 200438;2.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体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3.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价值是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社会实践关系,其结果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价值观念是价值在头脑中的反映。”[1]刘德佩认为[2],“人们对体育这一社会现象评价的总和即是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念。”唐宏贵认为[3],“体育价值观是人们以自身需要为尺度来评价体育这种社会现象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本观念。”陈琦等认为[4],“体育价值观是对体育价值及体育价值关系的整体的、根本的看法、观点和态度,也就是对体育与主体发展的特定关系的根本认识。”可见,最初学者们是把作为主体的人以及作为客体的体育事业均看作一个整体,来认识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念。不过,随着现代科学研究的不断细化,学者们逐步注意到了主体的内部差异,由此也开始关注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体育价值观。许月云等认为[5],“健身娱乐、美育个性、情感促进、群体协作、知识技能提升5个因子维度构成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因子结构体系。”陈开梅等认为[6],“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由教育、爱国、健身、休闲和交往价值观组成。”王文成等认为[7],“当代大学生具有‘追求自我功利性和取向多元化’的个人价值观倾向,主张个性张扬,追求体育的时尚休闲化。”学者们从宏观角度对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展开了研究,有助于认识大学生这一群体对于体育的整体价值观。但是,作为客体的体育事业同样也是由多个部分构成的整体,大学生对于其不同的构成会产生相异的价值观念。因此,如果能同时从主体和客体两方面细化,即从微观层面探究某一人群对体育某一领域的价值观念,将更有针对性地、有效地推动该领域的发展。正因为如此,加之鉴于笔者的研究目的在于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笔者将研究界定为大学生对于高校体育课的价值观念(认识、判断、取向)这一研究范畴,以期加强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研究方法

1.1 访谈法

首先,笔者利用体育课中学生的自主练习时间,对5个班级15名大学生进行了自由式访谈,了解他们对于体育课的相关看法。发现学生对体育课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其中引起笔者注意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有部分同学将体育课作为一种完成学分的课程任务来看待,非常重视体育教学内容是否好玩,同学们的参与情况等方面。其次,笔者对3名非体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进行了结构性访谈,了解他们大学期间对于体育课的看法,发现他们也是对大多数体育课内容不感兴趣,而且有很多以前学过的内容,难以引发学习兴趣,上体育课的目的是玩或完成任务,而不是为了学习,体育知识匮乏,喜欢轻松的游戏,不喜欢累人的素质练习。最后,对所带学习小组的6名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生进行了简单的访谈培训,然后分发了结构性访谈问卷提纲,让他们在暑假期间找1~2名同学进行了访谈。结果发现除印证了第一次自由访谈的结果外,大部分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让他们玩的课,部分学生提出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左右他们的学习参与。

1.2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价值哲学、价值观、体育价值观等方面的相关书籍及科研论文,针对价值观念的概念和内涵,将价值认识、价值判断、价值取向作为观察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念的三个维度指标,并把研究界定为大学生对于高校体育课的价值观念。同时根据课题组查阅的文献资料、课题组的8轮研讨、专家的3次咨询和修改,最终将体育价值认识划分为对体育课功能、体育课地位、体育课教学目标的认识三个下位的维度指标,将体育价值判断划分为对体育课价值的判断、对体育课价值判断的标准两个下位的维度指标,将体育价值取向划分为思维、行为取向两个下位的维度指标。

1.3 问卷调查法

课题组查询相关文献,制定了初步问卷,经过8轮问卷的制定、讨论、修改后,形成调查问卷的指标。之后采用特尔菲法,请了马卫平等20位省内专家对问卷指标的确定进行了2轮意见咨询和修改。然后针对长沙市6所高校分发了100份问卷进行预调查,针对调查情况,对于多选排序题进行了删减,从而形成最终调查问卷。最后,请这些专家对最终的调查问卷进行了效度检验。其中,16位专家认为问卷效度合理,4位专家认为问卷效度很合理。问卷调查于2011年4月10日至20日进行,选取了湖南师范大学等20个省内高等院校,每个学校分发问卷50份,合计1000份调查问卷,回收968份,回收率为96.8%。其中有效问卷943份,有效回收率为94.3%。为了检验问卷的信度,间隔10天再次从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和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调查对象中随机选取了50人发放问卷,对两次调查的客观性进行相关系数的计算,求得平均相关系数为r=0.86,表明问卷的信度较高,可靠性较强。完全,故此处的样本总量与有效问卷总量有所不同。

表1 调查样本个人基本信息一览表

1.4 数理统计法

使用SPSS17.00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频次和百分比分析的统计处理。对有效问卷的总体回答情况进行了频次统计和百分比分析,计算了每一题目每一选项的被选频次及其所占该题目选择总人数的百分比,并根据频次和百分比大小的排序对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念情况的进行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认识

2.1.1 对体育课功能的认识

按照学校体育中对体育教学的功能划分,体育教学主要具有8项基本功能。它们分别为,教育功能、健身功能、健美功能、健心功能、育德功能、娱乐功能、文化功能、促进人的社会化功能。[8,9]大学生对于体育课功能的认识是否全面将反映他们的认识水平。在我们针对湖南省高校大学生的体育课功能认识的调查中发现,学生选择了8项的人数为57人,选择7项的人数为36人,选择6项的人数为49人,选择5项的人数为110人,选择4项的人数为139人,选择3项的人数为240人,选择2项的人数为201人,选择1项的人数为111人。从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对于体育课功能的认识较为片面,显然他们没有对体育课的功能形成科学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我们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体育基本知识的传授还很薄弱或者还存在较大缺陷。虽然,体育教学的功能主要是学者们研究的课题,但是它揭示的是体育教学对人的意义,而“价值问题就是客观外界(包括人自身)的属性对人的意义”[1]。学生对于体育课功能的认识是否全面、科学,将影响他们的体育学习态度、取向。因此,高校体育教学中,广大体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对于体育的功能等基本知识的传授。

根据选项的频次排序,大学生对于体育课功能的认识情况为,健身功能(806人,24.1%)、娱乐功能(518 人,15.5%)、健心功能(452 人,13.5%)、教育功能(428 人,12.8%)、健美功能(402 人,12.0%)、育德功能(275人,8.2%)、促进人的社会化功能(244 人,7.3%)、文化功能(207 人,6.2%)、其它(12人,0.4%)。从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对于体育课的育德功能、促进人的社会化功能、文化功能认识较为薄弱,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体育功能的实现。

2.1.2 对体育课地位的认识

体育发展到今天已经是具有自身科学体系的一门学科,教育部已经明确规定体育学是归属于教育学下的一门分支学科。这就说明了体育学科应该是与其它学科有着同等地位的学科,体育课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科目也应该是与其它科目有着同等的地位,这也应该是体育课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的认识基础。大学生作为体育教学的受众,他们对这两个问题存在什么样的认识,将直接影响他们对于体育课的心理认同度,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行为。因此,通过调查大学生对于体育学的学科地位以及体育课地位的认识,能够反映他们的体育价值认识状况。

根据选项的频次来看,大学生对于体育课地位的认识情况为,大学生对于体育学科是否具有和其它学科同等的地位这一问题的问答情况为,肯定有(218人,23.1%)、有(442 人,46.9%)、不好说(184 人,19.5%)、没有(80 人,8.5%)、肯定没有(19 人,2.0%);大学生对于体育课是否具有和其它科目同等的地位这一问题的问答情况为,肯定有(159人,16.9%)、有(433 人,45.9%)、不好说(208 人,22.1%)、没有(125 人,13.2%)、肯定没有(18 人,1.9%)。从这两项调查数据来看,整体上大学生对于体育学科和体育课已不存在明显的偏见,这不仅验证了多年来体育工作者的付出获得了社会认同,而且提示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需要从其它方面寻找原因。同时,仍然有不小比例的大学生对体育学科和体育课存在认识偏差,这将给体育教学造成不小的阻滞,体育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逐步转变他们的认识。另外,通过对两个问题的正向和负向的统计数据的对比,大学生对于体育学科的认同度比他们对于体育课的认同度要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的体育教学还没有达到学科教育的要求,体育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体育学科基础性知识的传授。

2.1.3 对体育课教学目标的认识

按照学校体育中对体育教学目标的界定,体育教学主要具有11项教学目标。它们分别为,传授体育知识、传授体育技能、提高健康水平、发展身体素质、发展体育智能、培育体育精神、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培养体育锻炼习惯、促进人的社会交往能力、愉悦人的身心、提供一种休闲享受。[89]大学生对于体育课教学目标认识的全面性将反映他们的认识水平。在我们针对湖南省高校大学生的体育课教学目标认识的调查中发现,学生选择了11项的人数为86人,10项的人数为43人,9项的人数为58人,8项的人数为65人,选择7项的人数为79人,选择6项的人数为82人,选择5项的人数为122人,选择4项的人数为126人,选择3项的人数为136人,选择2项的人数为94人,选择1项的人数为52人。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对于体育课教学目标的认识较为片面,显然他们没有对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形成科学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我们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体育学习目标的明确性方面还存在较大缺陷。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不知道为何学习,所学为何。虽然,体育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学者们研究的课题,但是由于教学目标就是学生要完成的学习目标,学生对于体育课教学目标的认识是否全面、科学,将影响他们体育学习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因此,高校体育教学中,广大体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对于学生体育学习目标的明确和引导。

根据选项的频次排序,大学生对于体育课教学目标的认识情况为,发展身体素质(703人,13.5%)、提高健康水平(583人,11.2%)、培养健康生活方式(535人,10.2%)、培养体育锻炼习惯(525人,10.1%)、传授体育知识(493 人,9.4%)、传授体育技能(490人,9.4%)、培育体育精神(445人,8.5%)、愉悦人的身心(445 人,8.5%)、发展体育智能(417人,8.0%)、提供一种休闲享受(329人,6.3%)、促进人的社会交往能力(251 人,4.8%)、其它(5人,0.1%)。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对于体育课教学目标的认识主要集中在身体健康的层面,而对于其它层次的教学目标在认识上有所不足,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2.2 大学生的体育价值判断

2.2.1 对体育课的价值判断

大学生对于体育课的价值判断实际上就是他们对于体育课的评价,对于这一问题一般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学校体育课是否让他们满意,二是,学校体育课是否对他们产生积极作用。为此,我们对大学生的这两个体育课价值判断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选项的频次统计来看,大学生对于大学体育课的满意情况为,很满意(92人,9.8%)、较满意(382人,40.5%)、一般(389 人,41.2%)、较不满意(61 人,6.5%)、很不满意(19 人,2.0%);大学生对于大学体育课是否有对自身起到了积极作用的情况为,肯定有(175 人,18.6%)、有(455 人,48.3%)、一般(258人,27.3%)、没有(41 人,4.3%)、肯定没有(14 人,1.5%)。从调查结果来看,有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对大学体育课持满意以上的态度,对大学体育课的积极作用持认同态度,大学生对于体育课的评价总体上表现正向,这反映了总体上我们的大学体育课具有较好的教学质量。与此同时,尚有不小比例的学生对于体育课的评价趋于负向,这也警醒我们需要继续重视体育教学工作,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2.2.2 对体育课的价值判断的标准

大学生对于体育课的价值判断的标准主要涉及他们会用哪些指标来对体育课进行好坏判断,以及他们认为的对于体育课好坏判断的较为重要的指标。为此,我们对大学生的这两个方面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首先,针对大学生会用哪些指标判断大学体育课的好坏,我们设计了10项指标(含其它),用学生是否选择了该选项来判断他们是否以它作为判断指标之一。从调查结果来看,所有选项均可能作为学生的判断标准,其中学生选择了9项的人数为60人,8项的人数为20人,选择7项的人数为41人,选择6项的人数为65人,选择5项的人数为144人,选择4项的人数为168人,选择3项的人数为253人,选择2项的人数为143人,选择1项的人数为49人。从这一结果来看,学生对于体育课的价值判断标准呈多元化趋势,说明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中有了更多的需求,这对我们的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学生满意度。其次,针对大学生对于大学体育课的判断指标的重要程度,我们根据选项的频次排序来确定。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对于大学体育课的判断指标的重要程度依次为,身体素质的发展度(566人,14.7%)、体育技能的获取度(546人,14.1%)、体育精神的感受度(458人,11.9%)、身体舒适度(428 人,11.1%)、体育知识的获取度(419人,10.8%)、精神愉悦度(404人,10.5%)、集体参与度(392 人,10.2%)、体育心理的发展度(364人,9.4%)、体育智能的发展度(284人,7.4%)、其它(1 人,0.1%)。从这一结果来看,身体素质的发展、体育技能的传授、体育精神的培养仍然是体育教学中学生关注的重点,体育工作者在体育教学中,不仅需要满足学生的多样性需求,更需要保证这三项基本需求的实现。

2.3 大学生的体育价值取向

2.3.1 思维取向

大学生的体育价值取向反映在他们的思想上,就意味着要观察他们对体育课具有一种什么样的意识倾向。一般来说,人的意识倾向主要通过目的、心态、感受、情感等来反映。观察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学习目的,什么样的学习心态,注重哪些方面的感受,关注哪些情感体验,将反映出他们的思维取向。因此,课题组设计了学习目的取向、学习心态取向、学习体验取向、情感体验取向四个方面的题目来观察大学生的思维取向。

根据选项的频次排序,大学生上体育课的目的依次为,锻炼(717人,30.2%)、修学分(516人,21.8%)、放松(515 人,21.7%)、学习(350 人,14.7%)、玩乐(170 人,7.2%)、交往(102 人,4.3%)、其它(3 人,0.1%)。从这一结果来看,锻炼仍然是学生上课的主要目的,说明大部分学生能够接受体育课安排有适量的运动负荷。选择修学分的人数占据了21.8%,说明有不少大学生是一种被动学习的应付状态,大学生上体育课的心态依次为,享受(536 人,33.7%)、期待(424 人,26.7%)、完成任务(398 人,25.1%)、忍受(102 人,6.4%)、痛苦(62人,3.9%)、折磨(43 人,2.7%)、其它(24 人,1.5%)。享受和期待属于正向的学习心态,两者总和占60.4%,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习心态。然而,为数不少的同学持被动甚至消极的心态,这将很大程度影响体育教学效果,是我们需要重视的现实问题。大学生上体育课注重的感受方面依次为,身体(578 人,26.3%)、技能(550 人,25.0%)、精神(432 人,19.6%)、心理(266 人,12.1%)、知识(220人,10.0%)、智能(146 人,6.6%)、其它(8 人,0.4%)。从这一结果来看,大学生较为关注身体、技能、精神方面的感受,而对于知识、智能方面的感受缺乏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在主观上把体育学习与其它学科的学习进行了明显的区分,这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思维惯性和惰性,在体育学习中习惯于动身体而忽视动脑,给体育理论教学和体育学习能力的培养带来了一定困难。大学生上体育课关注的情感体验依次为,轻松感(521人,21.4%)、快乐感(517人,21.2%)、收获感(456 人,18.7%)、趣味感(397人,16.3%)、成功感(201 人,8.3%)、兴奋感(192人,7.9%)、新奇感(114 人,4.7%)、时尚感(31 人,1.3%)、其它(6 人,0.2%)。从这一结果来看,轻松、快乐、有收获、有趣是大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较为关注的情感体验,这也比较符合青年人的心理特点,说明体育教师不仅需要注重教学的内容,而且需要注重教学的组织形式,充分重视现代青年的先有感情认同再有学习投入的特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有所获。

另外,大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关键是让我们玩得开心”这一观点的认同情况为,非常认同(130人,13.8%)、比较认同(392 人,41.5%)、一般(313 人,33.2%)、比较不认同(97 人,10.3%)、非常不认同(11人,1.2%),说明学生非常重视在体育学习中的心理感受;针对“如果为了让我们玩得开心,需要减少体育课知识的传授量以及降低体育技能的训练度”这一问题,大学生的认同情况为,非常认同(81人,8.6%)、比较认同(256 人,27.1%)、一般(274人,29.1%)、比较不认同(279 人,29.6%)、非常不认同(53 人,5.6%),正向的比例为 35.7%,负向的比例为35.2%,说明仍然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存在思维偏颇针对“如果把体育课划分为体育学习、身体锻炼、活动娱乐,那么它的关键在于哪个方面”这一问题,学生的回答情况为,体育学习(79人,8.4%)、身体锻炼(423人,44.9%)、活动娱乐(124人,13.1%)、三者的结合(317 人,33.6%),说明学生较为注重体育对身体的作用,不太关注体育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总的看来,学生在思维上表现为将体育的学科知识边缘化。

2.3.2 行为取向

大学生的体育价值取向反映在他们的行为上,意味着要观察他们对体育课具有一种什么样的行为倾向。一般来说,人的行为倾向主要受到自身行为习惯和所处特定环境的影响。观察他们具有一种什么样的行为习惯,会受到哪些外在因素的影响,从而做出相应的行为选择,将反映出他们的行为取向。因此,课题组设计了行为习惯取向、行为选择取向两个方面的题目来观察大学生的行为取向。

根据选项的频次排序,大学生最喜欢(或最习惯)的体育课堂行为的特点依次为,轻松性(689人,34.1%)、统一性(339 人,16.8%)、规范性(325 人,16.1%)、随意性(316 人,15.6%)、标新立异性(195 人,9.7%)、个体性(154 人,7.6%)、其它(2人,0.1%)。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们在体育课堂中最习惯的是轻松性的行为,而体育教学的组织相对复杂,需要对教学过程实行一定的控制,这就造成了大学生体育课堂行为习惯与体育教学要求有一定的冲突,这提醒体育教师需要创设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另外,有部分学生习惯的是随意性、标新立异性、个体性的行为,这提醒体育教师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包容学生的课堂行为。大学生认为最影响他们体育课堂行为的因素依次是,教师亲和力(533人,18.8%)、教师工作态度(428人,15.1%)、教学内容的喜爱度(377 人,13.3%)、教师组织能力(272 人,9.6%)、集体的参与性(225人,8.0%)、教师教学能力(217人,7.7%)、教学方法的有效性(191 人,6.8%)、教师专业技能(186人,6.6%)、教学方法的科学性(156人,5.5%)、教学内容的难易度(106人,3.7%)、教学内容的辛苦度(61 人,2.2%)、教学评价的及时性(47人,1.6%)、教学评价的准确性(30人,1.1%)、其它(无)。从调查结果来看,教师亲和力和工作态度所占比重大,说明教师的人格魅力在体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需要建立在双向平等互动的交流基础上,这意味着体育教师需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地位,有好地理解学生的个性,更多地与学生沟通,更策略地引导学生。教学内容的喜爱度、难易度、辛苦度占据了相当的比例,说明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仍然是学校体育关注的重点。这意味着大学体育教学内容需要更贴近生活,需要更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3 结论与建议

大学生对于体育课的价值认识总体表现正向,但是他们对于体育课的价值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学科知识素养,重视传输体育运动的科学知识,明确体育对人的发展的价值,转变学生的消极体育认识观念,提升他们对体育功能、目标等学科基础知识的科学认识水平。

大学生对于体育课的价值判断总体表现正向,他们对于体育课的价值判断标准在有所侧重的基础上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因此,体育教师要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把握学生的合理需求,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满意度。

大学生对于体育课的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对于体育课的价值取向虽然存在一定的偏颇,但也体现了青年群体成长中的个性心理特点。因此,体育教师要正视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取向,对学生有一定的包容理解,提高教学艺术,发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在玩、学、练、健等方面的发展取向。

[1]李连科.价值哲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00-101.

[2]刘德佩.体育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变迁[J].体育科学,1987,7(3):5-9.

[3]唐宏贵.体育价值观念的嬗变与社会体育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30(2):9-12.

[4]陈琦,杨文轩,刘海元,等.我国当代体育价值观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6,26(8):3-9.

[5]许月云,林历元.福建省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11):88-92.

[6]陈开梅,杨威,董磊.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心理结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3):124-128.

[7]王文成,于海强.当代大学生体育价值观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1(7):110-112.

[8]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3-55.

[9]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35-70.

猜你喜欢
体育课问卷价值
体育课
问卷网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一堂遗憾的体育课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