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资源共建共享问题研究

2013-10-21 05:18陈戈
海峡科学 2013年3期
关键词:共建共享福建省

陈戈

[摘要]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是科普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习近平同志曾强调要以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为突破口,在全社会推动建立跨部门、社会化的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该文通过分析近年来福建省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共建共享渠道单一、共建共享效果不理想,以及共建共享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构建不同类型的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对策,从而提高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效果。

[关键词]科普资源 共建共享 福建省

1.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概念的界定

广义上的科普资源是指科普事业发展中所涉及的所有资源,包括政策环境、人力、财力、物力、组织、科普内容及信息等要素的总和。狭义的科普资源是指为社会和公众提供的科普产品、科普信息和科普作品的总称,包括挂图、图书、期刊、影视动漫作品、科普报告、主题科普展览、展教品、科普活动等传统实体,还包括数字化资源、信息资源等。

科普资源的创建是指开发、创作和利用科普资源,创作过程可以是新资源的从无到有,也可以是在原有资源上的再创造,增加科普功能,使其成为科普资源的二次开发利用。科普资源的开发、集成和服务以及相关运行机制的建立是科普资源创建的核心。

科普资源共享是指科普资源主体(机构或个人)之间,通过建立各种协作、合作、协调关系,通过各种途径、技术方法,共同利用资源的一切活动,以满足社会公众对科普资源的最大需求。

2.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内涵及构成

2.1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内涵

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本质上是一种关系。要实现共享,首先要树立“大科普”的意识。通过探索建立共享的模式和机制.搭建共享公共服务平台,营造开放平等的共享环境,进行资源的交换和再利用、再分配,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共享活动的特点是所有的成员共同参与,本质上是利益的共享。离开了可共同享的资源,讲共享就是空谈。因此,资源的共享必须建立在资源的共同创建基础之上,共同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共享。

2.2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构成

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由四个要素组成:共享的主体、共享的形式、共享的规则、共享的资源。

(1)共享的主体:包括政府部门、科技团体、企事业单位、各种社会力量等;

(2)共享的形式:包括公共服务平台共享、点对点共享、非营利共享、免费共享、交换共享、合作共享、联盟团体共享、交易共享等;

(3)共享规则:包括共享程序、协议以及共享文化等内容。

(4)共享资源:按照承载科普资源的载体分为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其中人力资源主要包括广大科技上作者。物力资源包括:①科普资源基础设施,如科技馆、博物馆、实验室等;②实物资源,如科普挂图、展品、仪器等;③虚拟资源,如以中国数字科技馆为代表的网络科普资源等;④针对重点四类人群的专项科普,如针对农村的“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针对社区居民的公共阅览室、宣传栏、老年大学;针对青少年的科技培训场所、小发明创造;针对公务员、企业领导的专项科普等。

3.福建省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存在的问题

3.1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经费来源单一

单一化的科普经费来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省科普事业的健康发展。经费短缺制约了科普资源共建水平,降低了科普资源共享共用效率,还影响了优秀科普上作人才的凝聚和培养。根据2008年全国各省市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绩效评价结果显示,福建省科普经费总额中有一半以上来自政府拨款,总额为15345.2万元,占56.34%,财政经费是福建省科普经费的主要来源。而按世界的通行惯例,社会捐赠才是其重要的经费来源,而福建省的科普经费中,来源于社会捐赠的只有227.5万元,仅占0.84%,比全国平均的比例(1.86%)还要低。说明福建省在科普经费的社会捐赠上,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各省市最高比例的黑龙江省(12.04%)相比,差距很大。

3.2科普资源共享形式单一

现有科普资源数量少,更新周期长,流通渠道不畅,信息闭塞,没有完全真正反映群众的实际科普需要;基层科普设施薄弱,服务基层居民能力不足。当前,多数科普机构和人员热衷于开展诸如科技下乡、科技活动周、街头科普宣传咨询等大型科普活动,而忽视了针对性强的经常性的科技知识传授与普及,多数公众反映科普活动内容陈旧,科普仪器老化,甚至有公众认为科普知识是“小儿科”。而现代科普手段如网上科普、远程科普教育等由于各种原因,还没有广泛开展起来。

3.3缺乏高素质的科普人力资源

科技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及结构仍不理想。专业科普人员的规模、素质和结构等亟待改善,尚未建立有效的科普志愿者激励机制。福建省每万人拥有科普专职人员数只有1.7人,全国排名第20位;科普人员中级职称以上或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比重仅为4.34%,居第27位;科普专职人员仅占科普人员总数的8.4%,比全国平均比例低了4.6个百分点,而较吉林省和湖北省20%以上的比例则差距更大。

3.4科普资源共享效果不理想

由于目前共建共享机制尚未完善,共建共享局面尚未形成,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不畅,各部门、各系统和各行业的科普资源存在着内容分散、建设重复、利用率低等问题。这种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建设模式不能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具体表现在:我省科普资源比较缺乏,科普工作社会动员力较差,政府科普工作宏观管理能力较弱,科普事业的良性运行机制尚未建立。

3.5缺乏激励机制,搭便车现象严重

竞争和激励机制缺失,“搭便车”行为随处可见。科普资源是一种开发难、传播易的资源,科普资源作为一种公共物品,极易引起“搭便车”的行为。科普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调,导致从事科普事业的单位缺乏驱动力,无心创造优质的科普资源。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应该是全人类共同的任务,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当务之急是需要营造竞争和激励机制协调发展的氛围。

3.6监督反馈机制缺失

科普事业的持续发展需要权威的监管机构和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科普法》明确规定各企事业单位有义务承担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职责,并承担一部分经费作为科普资源开发目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没有一家权威机构作为该法律的执行者,缺乏监督检查,任务就无法落实。据考察,省内大部分科普单位缺乏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既无法保证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目标顺利按时完成,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惩罚措施,导致大量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目标无疾而终,造成损失。

4.促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对策

4.1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投入机制

强化政府职能建设,是建立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最有力的体制保障,政府所拥有的资源以及政府调动与整合资源的能力是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所无法比拟的。要着力提高政府的科普意识,强化科普的法律保障,将科普共建共享绩效纳入执政能力评价体系,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然而,科普事业是一项长期投入的公益性事业,单靠政府的投人不能满足广大科普工作者和广大公众的需要,科普事业发展需要通过营造良好的科普投入机制,采取适当的科普投入方式,一要鼓励社会各界投入到科普资源建设和发展中来,以实现多元科普经费投入机制;二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公益性科普事业的捐赠制度以及相关的实施办法,吸引到更多的社会资金,为科普事业增强驱动力。

4.2建立科普资源整合平台

构建并完善科普资源共建共享集成机制,搭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公共服务平台。将科普资源的供给与广大公众的需要有机联系起来,提高科普资源的利用率,为广大公众提供针对性的服务。

(1)国家投入开发的科普资源实现共享。

(2)对于已形成的优质科普资源,采用购买的方式实现集成。

(3)通过与各种资源提供者建立接口关系,采用命名、授予证书、资源互换等激励措施集成资源。

(4)有计划地引进国外优质的科普资源,在引进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和再创作,提高我国科普资源开发水平。

在集成科普资源的过程中应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探索知识产权保护的解决办法。在现行的法律框架下,一方面考虑版权保护的经费投入,以用于合法获取所需资源的知识产权或使用权;另一方面通过委托版权代理中心、建立共享结算系统等技术支持系统、建立版权管理中心等手段,实现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4.3加强科普人力资源的招募与培训

不断壮大由科技工作者、科技辅导员老师、科普创作人员、大众传媒的科技记者和编辑、科普场馆的展览设计制作人员、科普活动的策划和经营管理人员、科普理论研究上作者等组成的专业性科普人才队伍。培养一批跨学科的科技传播、科普创作和理论研究的创新型人才和科技管理人才;大力发展对科普事业有浓厚兴趣和参与意愿的大学生、社区工作者、离退休人员等构成的科普志愿者队伍。

4.4构建科普资源创建的激励机制

科普激励机制是推进科普系统正常运行的源泉,通过法律强制、政策引导、绩效评估、奖励等激励机制,可以有效调动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实现科普资源开发、转化、维护、更新平衡发展,盘活科普资源存量,增大科普资源总量。

首先,要制定和出台强制或鼓励各类科普资源参与共享的有关法规、政策,盘活存量资源特别是以财政投入为主形成的科普资源,带动其他增量资源投人共享。

第二,要通过推行科普项目公开招标、资金投放公开论证、工作竞争上岗、科普共享先进单位评优等措施,表彰先进。惩罚落后,引导和迫使参与科普的组织和个体增强危机感和竞争意识。

第三,不断提高科普创作人员的自身能力,为科普而努力工作,并发挥出最佳水平。同时,科普需要参与科普的组织和个人之间深度融汇与信息交流,形成互惠共享、主动参与、启发互动、共同学习的主体意识和环境。

4.5构建共建共享联盟的协调机制

由于我国目前科普资源严重不足,光靠科技工作者的开发是不够的,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战线,联合社会各界的力量来发展科普事业。构建并完善科普资源共享协调机制,推进科普资源的高效利用。科普资源的协调机制主要解决各部门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分散决策等困局,形成优势互补和组织的集成,最终达到科普组织上的协调统一,发挥社会组织间的“1+1>2”的协同效应。

4.6建立产权分级使用制度

由于科普资源凝结了科普创作者的劳动成果,因此在科普资源集成与共享的各个环节中应注意保护好作者的知识产权,要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制定相应的规章、标准和共享制度,通过分级使用制度来调动社会力最参与科普资源建设,创造公共科普资源公平使用的法制环境。

4.7完善绩效评估监督机制

科普资源共享评估反馈机制具有约束、检查、总结、促进和激励的作用。建立评估机制是更好地让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按照既定的目标运转的有力保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国外在对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效果评估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机制,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实施的非正规科学教育计划(ISE)采用同行评议的项目审批方法,有严格的项目管理制度,对该计划支持的项目资金的使用、项目的执行效果进行监督约束,有效地保证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猜你喜欢
共建共享福建省
福建省陈建洪名校长工作室掠影
修诚 启智——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简介
东南风福建省青年油画展作品选登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三步曲”
驻地网光纤到户共建共享有效策略探究
高校动画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构想
Interlib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的应用初探
筑巢引凤共建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赢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现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