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的性别问题研讨

2013-10-21 04:47肖菊
卷宗 2013年6期
关键词:城镇化农民农业

肖菊

在中国,几代农民都做着城市梦。多少像我这样的农家子弟,怀揣着对大城市的梦想,凭着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靠着一路汗水的拼搏走进城市,在城里安家立业,站稳脚跟。城市梦代表对文明、对更高生活品质的向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所趋,也是人类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集功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的城镇化方向是顺应了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城镇化让我们的城市梦不再遥远。

以下是河北农村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的情况,我们通过考察其几代人的身份变迁和成员的现时分布,可以看出河北农村城镇化的基本面貌和历史进程,从中也透视出一些深层次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包括性别问题。

调研地点位于沧州河间县城以北5公里的一个乡村:第一代祖父(1911~2003)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完全靠种地为生,第二代兄弟三人都不是纯粹的农民,其长子(1940~)部队转业到地方县城,次子(1945~)本村民办教师转正,三子(1954~)是县城水泥厂工人,三个人的妻子都是农民,即构成当时流行的所谓“半边户”, 根据我国当年户籍制度,男方非农业户口,女方农业户口,则孩子继承母亲的农民身份,所以三个家庭依然在农村定居生活。第三代共有6男1女,目前完全城镇化的有2人,1男1女,通过考学进入城市,工作生活都在城镇,农村老家已无房无承包地);半城镇化的有2人,均为男性,其中一人全家都在城里生活,有房,但没稳定工作,农村老家还有地有房,其妻子有正式工作;另一人在镇上工作,农村定居,妻子虽城镇户口亦在农村就业);真正以农民身份在农村生活的3人中,完全从事农业生产的只有1人,其他2人不再单纯依靠农业经营,大半收入靠打工,三人的妻子均在农村,都有进城打工的经历。第四代共10人,5女5男,年龄在20岁至3岁之间,都还在受教育阶段,其中正在城里接受教育的7人中,男女比例为5: 2,其他三人在农村接受教育,均为女孩。其城乡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从这一家四代的生活变迁,可窥见近百年来河北农民城镇化的进程与水平,上个世纪直到80年代,由于国家政策的限制,城市化步履极其缓慢,改革开放后,尤其近三十年,隨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化、现代化的快速提升,城市化步履加快。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农民尤其是农民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开始加大走进城市的步伐,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我们也看到,这个过程中伴随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农民市民化的步履依然阻隔重重,在这样的历史关头,特别需要改革来助推:

就笔者所在的华北平原地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现状来看,广大农民依赖农业生产收入的比例正逐渐缩小,农村劳动力正在快速、大规模向城市转移。

1 农业生产问题

在上述的大家庭中,第三代正年富力强,承担着家庭经济的支柱作用,他们中,5人在农村还有承包地,但4人不种地(搞其他经营,由老人或妻子耕种),只有1人真正从事种植业,所以导致农业劳力资源配置弱化,土地效率低,产出少,以及归属权与经营权的错位。究其原因还是土地收入不足以维持农民的生存,他们需要外出打工补充家庭经济,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在此过程中,女性承担经济价值较低而劳动强度高的农业劳动,同时她们还承担着绝大部分的家务劳动。

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各种原因留在土地上的农民其竞争力是相对较弱的。中央提出:“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发展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根据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着力培育一代新型经营体系所需的新型农民。对于留守在农村的农民,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女性,需要加强教育和现代化的农业技能培训,解决农业生产力弱化的问题,以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求,而培养新型农民正是城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2 教育问题

教育领域的城镇化要求表现得更为迫切。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而农民似乎更能意识到教育在家庭建设中的战略位置。由于城乡教育水平的差异,现在,农村有条件的家庭都选择将孩子送进城里上学,以上述大家庭为例,10个孩子有7个在各级城市接受教育,占比70%,留在农村上学的不到30%。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施,农村孩子数量减少,许多地方施行了并村办学,教育领域率先实现了撤村并镇。同时农民教育消费的投入也会有效拉动内需,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但在此过程中也体现出一定的性别歧视问题,男孩进城接受教育的几率远远大于女孩,教育水平的城乡差异,加之歧视性的性别选择必然导致教育的男女不平等,使女性在将来生存竞争中处于劣势,或需要付出更艰辛的努力。在教育城镇化进程中应特别重视性别歧视化问题,尽量避免女孩起步时就输在起跑线上。

3 就业问题

考上学的农村孩子基本选择留在大小城市,但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也是不容忽略的问题,她们面临更多的就业限制和不公平待遇,促使许多女大学毕业生不得不回到小城镇就业。或不能依靠才华和能力确认自己的价值,而只能借助性的优势获得较高的回报,造成教育与个人创造力的浪费、价值观的扭曲和社会风尚的滑落。

进城务工的农村妇女(俗称打工妹),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缺乏科技含量高的知识技能,主要进入家政,服务业和制造业,甚至也有人沦落到性服务业。她们虽进入城市,却被边缘化,甚至沦落到最底层,遭受严苛的待遇和人格的屈辱。

对这批整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群,城市应予更多的关怀和爱护,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强职业培训和健康性别价值观的诱导等等提升她们的素质和创业能力,增强竞争实力,避免在城镇化过程中她们被进一步边缘化。

农业生产、教育、就业都是关乎民生的最基本问题,只有把它们解决好了,才能解决发展的问题。反过来,解决了发展的大问题,才能解决好它们的问题。我们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强社会建设。而在这些问题中还实时隐藏着一个性别问题,这往往是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所以我们特别把它提出来,以使我们的城镇化建设更加完美。

猜你喜欢
城镇化农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