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低山丘陵区地面温度的变化特征

2013-10-22 07:25郭文华庞爱平
山西农业科学 2013年11期
关键词:最低温度平均温度几率

徐 丽,郭文华,庞爱平

(建平县气象局,辽宁建平122400)

辽宁西部山地丘陵区属北温带大陆季风气候,自然干旱较为严重[1-2]。该区年平均气温8.4℃,年日照时数2800~2900h,年平均降水量420~460m m。受气候变暖的影响,气温升高给环境气候要素带来较大的改变,从而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布局和结构调整。目前,对地面温度的研究较少,多以研究气温变化或浅层地温和深层地温为主[3-8]。地面温度表述着自然生态环境的物理量[9-10],并决定着向大气长波辐射能量,而且其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参数之一[11-12]。姜会飞等[13]在研究地温与气温关系时发现,夏半年地面平均温度高于气温,冬半年相反;周晋红等[14]研究山西区域冬季平均0 cm地温为显著升温趋势,并具有区域性不同的升温特点。由此可见,不同地理位置和区域对地面温度有着直接的影响。

笔者选用近60 a地面温度资料,针对辽宁西部低山丘陵区的地面温度变化特征进行研究,揭示地面平均温度、地面平均最高温度和地面平均最低温度的变化趋势,以期为农业环境工程建设提供气候研究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分析方法

在研究辽宁西部建平县丘陵山区地面平均温度、地面平均最高温度及地面平均最低温度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过程中,气候资料统计分析、线性趋势分析、标准偏差、距平值、累计距平计算等运算过程在Excel程序支持下进行。线性气候倾向率和序列相关系数参考文献[15-16]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地面温度年际变化

2.1.1 地面年平均温度 辽宁西部叶柏寿地区近60 a地面平均温度历年变化在7.8(1954年)~12.7℃(2007年)之间,极差为4.9℃,历年平均为10.1℃,较气温高1.7℃。标准偏差为±1.0℃,正常值在9.1~11.1℃之间,异常偏高有11 a,几率为18.3%,均出现在1994年之后;异常偏低有7 a,几率为11.7%,均出现在1985年之前。图1显示,1953—2012年地面平均温度呈升高趋势,序列相关系数为0.649 3(P<0.01),达极显著水平,气候倾向率为0.392℃/10 a,近60 a升高约2.4℃。年代尺度平均值由低到高排序为20世纪50年代(9.1℃)<70年代(9.5℃)<60年代(9.7℃)<80年代(9.9℃)<90年代(10.8℃)<21世纪10年代(11.4℃),年代最大相差2.3℃。由图1距平值分析可知,地面年平均温度逐渐升高过程中,1981—1993年为过渡期,距平累计值最大出现在1988年,所以,1989年为气候突变年。根据过渡期将序列1953—2012年分为3个阶段,其中,低温阶段1953—1980年平均为9.5℃,过渡期1981—1993年平均为9.9℃,高温阶段1994—2012年平均为11.2℃,高低相差1.7℃。

2.1.2 地面年平均最高温度 近60 a地面的年平均最高温度历年变化在25.5(1969年)~32.1℃(1997年)之间,极差为6.6℃,历年平均为28.7℃。标准偏差为±2.7℃,正常值在26.0~31.4℃之间,异常偏高有12 a,几率为20.0%,90年代之后有7 a;异常偏低有8 a,几率为13.3%,分布较为分散。

图2显示,1953—2012年地面平均最高温度呈升高趋势,序列相关系数为0.162 2(P>0.05),不显著,气候倾向率为0.155℃/10 a。年代尺度平均值由低到高排序为20世纪70年代(27.5℃)<50年代和80年代(28.5℃)<60年代(28.7℃)<21世纪10年代(29.5℃)<90年代(30.1℃),年代最大相差2.6℃,年代之间不存在顺序升温规律。从图2距平值分析可以看出,地面年平均最高温度随时间变化过程中,1953—2009年经历了4个阶段,即1953—1968年(28.9℃)准高温时段、1969—1980年(27.3℃)低温时段、1981—1993年(28.6℃)过渡时段和1994—2008年(29.6℃)的高温时段,2009—2012年再次进入低温或过渡时期。由此看来,地面年平均最高温度不存在确定的气候突变年。

2.1.3 地面年平均最低温度 近60 a地面的年平均最低温度历年变化在-3.4(1971年)~3.2℃(2007年)之间,极差为6.6℃,历年平均为-0.8℃。标准偏差为±1.4℃,正常值在-2.2~0.6℃之间,异常偏高有13 a,几率为21.7%,均出现在1994年之后;异常偏低有7 a,几率为11.7%,均出现在1974年之前。

图3显示,1953—2012年地面年平均最低温度呈升高趋势,序列相关系数为0.748 5(P<0.01),达极显著水平,气候倾向率为0.622℃/10 a,近60 a升高约3.7℃。年代尺度平均值由低到高排序为20世纪60年代(-1.9℃)<70年代(-1.8℃)<50年代(-1.4℃)<80年代(-1.2℃)<90年代(-0.3℃)<21世纪10年代(1.5℃),年代最大相差3.4℃。由图3距平值分析可知,地面年平均最低温度逐渐升高过程中1987—1993年为过渡期,距平累计值最大出现在1993年,所以,1994年为气候突变年。根据过渡期将序列1953—2012年分为3个阶段,其中,低温阶段1953—1986年平均为-1.7℃,过渡期1987—1993年平均为-1.0℃,高温阶段1994—2012年平均为1.0℃,高低相差2.7℃。

2.2 四季地面温度年际变化

表1列出春夏秋冬4个季节地面平均、最高和最低温度变化特征值,不同的时间尺度存在差异。

表1 四季地面温度历年变化特征值

从表1可以看出,春季地面平均温度异常偏高有9 a,几率为20.0%,均出现在1989年之后;异常偏低有12 a,几率为15.0%,均出现在1974年之前。气候突变之前(1953—1988年)平均为12.1℃,突变之后(1989—2012年)平均为13.8℃,升高1.7℃。地面平均最高温度异常偏高有10 a,几率为16.7%,有8 a出现在1989年之后;异常偏低有12 a,几率为20.0%,有9 a出现在1969—1990年之间;气候突变之前(1953—1990年)平均为33.0℃,突变之后(1991—2012年)平均为35.6℃,升高2.6℃。地面平均最低温度异常偏高有10 a,几率为16.7%,均出现在1998年之后;异常偏低有6 a,几率为10.0%,均出现在1974年之前。气候突变之前(1953—1997年)平均为-1.3℃,突变之后(1998—2012年)平均为1.6℃,升高2.9℃。

夏季地面平均温度异常偏高有10 a,几率为16.7%,有7 a出现在1994年之后;异常偏低有7 a,几率为11.7%,均出现在1993年之前。气候突变之前(1953—1993年)平均为26.2℃,突变之后(1994—2012年)平均为27.4℃,升高1.2℃。地面平均最高温度异常偏高有7 a,几率为11.7%,有5 a出现在1992年之后;异常偏低有8 a,几率为13.3%,均出现在1969年之后,夏季地面平均最高温度没有明显气候突变点。地面平均最低温度异常偏高有10 a,几率为16.7%,有9 a出现在1994年之后;异常偏低有7a,几率为11.7%,均出现在1992年之前。气候突变之前(1953—1993年)平均为15.5℃,突变之后(1994—2012年)平均为17.1℃,升高1.6℃。

秋季地面平均温度异常偏高有9 a,几率为15.0%,有8a出现在1998年之后;异常偏低有10 a,几率为16.7%,有9 a出现在1986年之前。气候突变之前(1953—1993年)平均为9.4℃,突变之后(1994—2012年)平均为10.5℃,升高1.1℃。地面平均最高温度异常偏高有7 a,几率为11.7%,出现在1982—2006年之间;异常偏低有6 a,几率为10.0%,分布分散,秋季地面平均最高温度没有明显的气候突变点。地面平均最低温度异常偏高有10a,几率为16.7%,均出现在2001年之后;异常偏低有8 a,几率为13.3%,均出现在1985年之前。气候突变之前(1953—1993年)平均为-1.1℃,突变之后(1994—2012年)平均为1.7℃,升高2.8℃。

冬季地面平均温度异常偏高有10 a,几率为16.7%,均出现在1989年之后;异常偏低有9 a,几率为15.0%,均出现在1985年之前。气候突变之前(1953—1986年)平均为-9.5℃,突变之后(1987—2012年)平均为-7.6℃,升高1.9℃。地面平均最高温度异常偏高有10 a,几率为16.7%,均出现在1982年之后;异常偏低有10 a,几率为16.7%,分布分散。气候突变之前(1953—1987年)平均为8.0℃,突变之后(1988—2012年)平均为 9.7℃,升高1.7℃。地面平均最低温度异常偏高有8 a,几率为13.3%,均出现在2002年之后;异常偏低有12 a,几率为20.0%,均出现在1985年之前。气候突变之前(1953—1991年)平均为 -19.4℃,突变之后(1992—2012年)平均为-16.0℃,升高3.4℃。

3 结论与讨论

(1)地面温度升高趋势明显,而地面平均温度、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最低温度升高趋势各不相同,其中,地面年平均最低温度升高最为显著,气候倾向率为0.622℃/10 a;其次是地面年平均温度,气候倾向率为0.392℃/10 a;地面年平均最高温度升高趋势并不显著。地面最低温度的升高增加了热量资源的可能性,对减少春秋季节霜冻危害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并对安全越冬作物也有一定的帮助。

(2)地面平均温度的年值和春季气候突变在1989年,夏、秋季在1994年,而冬季在1987年,突变前后温度升高1.1~1.9℃;地面平均最高温度冬季气候突变在1988年,春季在1991年,年值和夏秋季没有明显的突变点;地面平均最低温度的年值和夏秋季气候突变均在1994年,春季在1998年,冬季在1992年,突变前后温度升高1.6~3.4℃,并以冬季最为突出。

(3)异常高温年多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异常低温年一般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1981—1993年成为明显的过渡时期,这一规律在地面年平均温度、地面年平均最低温度上表现最为突出。年、季地面温度发生了从一个相对较冷向相对偏暖的气候突变。气候变暖地面温度升高,改善了热量资源状况,对辽宁西部低山丘陵区的作物生长季延长、冬小麦越冬和返青、日光温室生产等农业工程建设十分有利。同时,要考虑到极端气象灾害、病虫害繁衍加重所带来的粮食生产安全问题,因此,掌握多变的环境气候条件,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是十分必要的。

[1]金广涛,张宝玺.辽宁西部地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5:1-5.

[2]严昶升.燕辽易旱区生态农业的雏形[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88:90-99.

[3]陆晓波,徐海明,孙丞虎,等.中国近50 a地温的变化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6,29(5):706-712.

[4]程建峰,潘晓云,刘宜柏.土壤条件对陆稻根系生长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2,39(4):590-598.

[5]潘卫东,余绍水,贾海锋,等.青藏铁路沿线多年冻土区地温场变化规律[J].冰川冻土,2002,24(6):774-779.

[6]周绍毅,劳炜,苏志,等.1961—2010年广西浅层地温变化特征[J].西南农业学报,2012,25(4):1372-1375.

[7]王春玲,申双和,王润元.中原地区地温对冬小麦发育期、生长量和产量的影响[J].干旱气象,2012,30(1):66-70.

[8]杜军,李春,廖健,等.拉萨近45年浅层地温的变化特征[J].干旱区地理,2010,30(6):826-831.

[9]李栋梁,钟海玲,吴青柏,等.青藏高原地表温度的变化分析[J].高原气象,2005,24(3):291-298.

[10]李焕春,严昌荣,赵沛义,等.不同施肥对阴山北麓旱作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2,27(5):224-229.

[11]刘淑梅,薛庆禹,李春.下沉式日光温室气温和土温时空变化特征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5):53-57.

[12]冯秀藻,陶炳炎.农业气象原理[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3:169-189.

[13]姜会飞,廖树华,叶尔克江,等.地面温度与气温关系的统计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04,25(3):1-4.

[14]周晋红,张忠效.近45 a山西冬季0 cm地温时空分布及气候分区[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9):997-1000.

[15]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50-53.

[16]杨永岐.农业气象中的统计方法 [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3:26-53.

猜你喜欢
最低温度平均温度几率
3月热浪来袭悉尼或迎165年以来新纪录
睡眠不好可能会增加青光眼的发病几率
京藏高速民和至西宁段冬季路面与地面最低温度变化特征及相关性研究
南方地区圆拱形和锯齿形大棚内温度四季差别探究*
锦州地区各预报产品温度预报质量分析
锦州地区各预报产品温度预报质量分析
Finding the Extraterrestrial
云南保山气温变化特征及其均生函数预测实验
Can you answer?
严寒地区越冬期混凝土表面各部位的最低温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