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高寒草甸土壤CO2通量及碳密度差异变化

2013-10-22 07:14魏巍曹文侠张小娇
草原与草坪 2013年3期
关键词:土壤温度

魏巍 曹文侠 张小娇

摘要:在祁连山东缘选择珠芽蓼草甸(P)、针茅草地(S)、杜鹃灌丛草甸(R) 3种高寒草甸,利用LI8100A土壤CO2通量自动测定系统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密度、碳通量的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异显著,大小顺序为R>S>P,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碳密度降低;土壤CO2 通量大小顺序为S>P>R,样地P、S呈单峰变化。峰值均出现于14∶00 ~ 15∶00;土壤CO2通量与近地面的空气湿度、碳含量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温度、近地大气温度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含水量无明显相关性。

关键词:高寒草甸;土壤呼吸;土壤有机碳;气候因子;土壤温度

CO2气体引起的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从1832年至今大气中CO2含量提高了30%,造成大气平均温度上升0.7 ℃[1]。气候的变化将对陆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动、植物生长繁殖与分布产生深远的影响。应用可持续发展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成为世界一个迫切而艰巨的任务。探究土壤的碳循环收支,是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的重要前提[2]。土壤储存着全球近2/3有机态碳[3-5],而草原的陆地覆盖面积为25%~50%,碳贮量高达7.61×1012 t[6],由此可见,草原土壤对全球碳循环也有相当大的贡献。高寒地区植被丰富,温度较低,土壤有机质分解率低,由于长年累积,土壤碳储量巨大。有研究显示高寒草原1 m深度土壤碳储量为7.4×109kg[7]。因此,对高寒草甸的研究更显得刻不容缓。

土壤呼吸包括根系呼吸、微生物和动物、有机质的化学分解的过程,是陆地生态系统向大气释放CO2主要因素之一[8-10]。研究土壤CO2通量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对探究气候变暖的条件下,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有着极为重要意义。国内有关土壤CO2通量的研究长达30年,发表较多,但对高寒区土壤CO2通量的研究较少。为此,通过对东祁连山3种高寒草甸土壤CO2通量、碳密度及其关键影响因子的变化进行研究分析,揭示该区土壤呼吸的影响因素及对全球碳循环的作用,旨在为气候变暖条件下高寒区碳交换的预测提供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试验区地处甘肃农业大学天祝高山草原试验站,地理位置为N 37°11′,E 102°47′,平均海拔3 200 m,属半干旱向干旱区过渡带,是东亚季风到达的最远端。地处亚洲大陆腹地,属高原大陆性气候,高海拔与长达9个月降雪期决定了其气温很低,年均温0.1 ℃,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18.3 ℃。每年5月下旬植物进入返青期,10上旬枯黄,生长季长达120~140 d。空气相对湿度为51.4%,平均气压为6.97×105 Pa。草地土壤为亚高山草甸土,有机质含量丰富。但土层较薄显微碱性。

受地形及光照时间的影响,阴阳坡植被分异明显。阳坡以披碱草属(Elymus)、针茅属(Stipa)等为优势植物,阴坡以嵩草(Kobresia spp.)、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等为优势植物。而湿度较大的地区以灌木植被为主(表1)。

1.2 试验设计

2012年8下旬,选择3种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进行土壤CO2通量的测定。土壤碳通量采用自动测定系统LI8100A采集与储存,要求测定必须在天气晴朗、气候条件稳定下进行。测定前一天在每个样地类型中随机选择3个样点,布设3个内径20 cm、高10 cm测定环,安置测定环时清除环内植物及其掉落物。并采用LI8100A自带的探头进行表层土壤温度与水分的同步测定。

日动态时间从8∶00~18∶00(由于夜间气温差异较小,土壤CO2通量变化不显著,不予测定),每隔2 h测定1次,重复3次共需15 min,3次重复的平均值作为土壤CO2通量平均日动态。在测定土壤呼吸的同时,进行土壤样品的采集。在3个类型草甸内随机选取5点,用土钻在每个样点中10 cm 1层分4层取0~40 cm的土样,5个重复混合装袋,分别随机取样3次,挑除明显的根系及石头,并记录石头的重量,土样带回实验室自然风干,研磨后过0.25 mm土壤筛,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进行有机碳的测定。

1.3 数据处理

应用SPSS 16.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各样点之间指标的显著性。图形采用Excel 2003软件绘制完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植被类型样地土壤碳密度的变化

不同样地碳密度有很大差异,珠芽蓼草甸(P)、针茅草地(S)和杜鹃灌丛草甸(R)碳密度分别为1.81~4.73、 3.51~5.10、5.04~6.09 kg/m2(表1)。相同深度碳密度的大小顺序为R>S>P,3个样地相同土层20~30和30~40 cm呈极显著差异(P<0.01)。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碳密度降低,在P样地中随土层碳密度下降最大。可能由于该样地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只在根层累积。

2.2 不同植被类型样地土壤CO2通量及其影响因子的变化

测试样地土壤CO2通量的昼变化,P,S和R样地分别为2.97~3.90,4.87~6.35和2.20~2.29 μmol/(m2·s),不同样地土壤碳通量在相同测定时间差异显著(P<0.01)。由于昼气温的变化较大,样地P、S呈单峰变化,峰值均出现在14∶00~15∶00(图1)。

3 讨论与结论

气候、植被、地形及土壤因素等自然条件共同决定土壤碳密度的变化,由于生态地下过程的复杂性,其变化存在较大不确定性[11]。土壤碳储量取决于植物凋零物和根系的供给与分解[12]。陶贞等[13]对高寒草甸研究表明,有机碳密度与土壤根系含量密切相关,并得出土壤有机碳含量是碳密度差异的主要原因。试验结果显示,不同植被类型草地碳密度存在显著差异。究其缘由是草地植被类型、土壤条件决定的根系分解不同所致。常年温度保持在较低的水平、有机碳分解缓慢是杜鹃灌丛草甸土壤有机碳高主要原因。下层土壤容重变大,及有机碳含量较小是下层土壤碳密度较低的主要决定因素。解宪丽等[11]对全国不同土壤估算显示,高寒草甸100 cm土层碳密度为16.92 kg/m2 ,整体分析该区土壤碳密度大于解宪丽的估算结果。原因可能是高寒区植物通常有着较大的根茎比,其值为9.32 [14],温性草甸草原为5.26[15],丰富的根量是土壤碳密度较高的条件之一。王建林等[16]对青藏高原草原碳密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子分析表明,高寒草原植被碳密度受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综合影响。水分的作用大于气温,得出土壤碳密度与土壤含水率呈显著相关,而与温度没有显著相关性。

土壤CO2通量研究结果表明:针茅草地、珠芽蓼草甸土壤CO2通量表现出较大的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峰值均出现在14∶00~15∶00。这与朱清芳等[17]研究结果一致,而杜鹃灌丛草甸日变化保持相对稳定,主要是土壤温度日变幅较小导致。在样地和生态系统尺度上大量研究显示土壤温度与含水量是土壤CO2通量主要影响因子[18-21],除土壤温度、含水量以外,光照、气温、植被种类、地理位置等也影响着碳排放[22]。各种环境因子决定了土壤呼吸的阈值,过高或过低的环境因子都会制约土壤呼吸作用,且各种影响因子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此次试验中,土壤CO2通量与土壤碳密度、土壤温度、大气温、湿度都存在显著相关性。土壤温度与大气温度、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相关。综上所述,不同类型草地土壤碳储量、土壤呼吸有着很大差异,高寒草原的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会导致土壤贫瘠化,大气CO2含量的上升,其后果难以预测。

试验结果表明:P,S和R样地土壤CO2通量值分别为2.97~3.90,4.87~6.35和2.20~2.29 μmol/(m2·s)。不同样地之间土壤CO2通量差异显著,CO2通量与土壤温度、碳含量及大气温、湿度有显著相关性。

珠芽蓼草地(P)、针茅草地(S)和杜鹃灌草丛(R)碳密度分别为1.81~4.73,3.51~5.10和5.04~6.09 kg/m2,相同植被类型草地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碳密度降低。

参考文献:

[1] 范月君,侯向阳,石红霄,等.气候变暖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2,21(3):294-302.

[2] 赵娜,邵新庆,吕进英,等.草地生态系统碳汇浅析[J].草原与草坪,2011,31(6):75-82.

[3] Jin F,Yang H,Zhao Q.Progress in the research on soil organic carbon storag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J].Soils,2000,32(1):11-7.

[4] 安静,邓波,韩建国,等.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进展[J].草原与草坪,2009,2:82-87.

[5] 高超,张德罡,潘多锋,等.东祁连山高寒草地土壤有机质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J].草原与草坪,2007,6:18-21.

[6] Chen Y F,Fischer G.A new digital georeferenced database of grassland in China[R].Interim report IR98062.Laxenburg: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pplied Systems Analysis(IIASA),1998:24.

[7] 郭小伟,韩道瑞,张法伟,等.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碳增贮潜力的初步研究[J].草地学报,2011,19(5):740-745.

[8] 于贵瑞,方华军,伏玉玲,等.区域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及其循环过程研究进展.生态学报,2011,31(19):5449-5459.

[9] 赵拥华,赵林,杜二计,等.唐古拉地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2通量特征研究[J].高原气象,2011,30(2):525-531.

[10] 亓伟伟,牛海山,汪诗平,等.增温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固碳通量影响的模拟研究[J].生态学报,2012,32(6):1713-1722.

[11] 解宪丽,孙波,周慧珍,等.不同植被下中国土壤有机碳的储量与影响因子[J].土壤学报,2004,41(5):687-699.

[12] 石培礼,孙晓敏,徐玲玲,等.西藏高原草原化嵩草草甸生态系统CO2净交换及其影响因子[J].中国科学(D辑),2006,36(增刊):194-203.

[13] 陶贞,沈承德,高全洲,等.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J].地理学报,2006,61(7):720-727.

[14] 鄢燕,张建国,张锦华,等.西藏那曲地区高寒草地地下生物量[J].生态学报,2005,25(11):2819-2823.

[15] 朴世龙,方精云,贺金生,等.中国草地植被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J].植物生态学报,2004,28(4):491-498.

[16] 王建林,欧阳华,王忠红,等.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植被碳密度分布规律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0,19(1):1-7.

[17] 朱清芳,红雨,高丽,等.油蒿群落土壤碳通量日动态变化特征[J].中国草地学报,2012,34(3):70-75.

[18] 汪娜,黄义雄,叶功富,等.杉木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对水热条件变化的响应[J].生态学杂志,2012,31(10):2461-2465.

[19] 马涛,董云社,齐玉春,等.放牧对内蒙古羊草群落土壤呼吸的影响[J].地理研究,2009,28(4):1040-1046.

[20] 贾丙瑞,周广胜,王风玉,等.放牧与围栏羊草草原生态系统土壤呼吸作用比较[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9):1611-1615.

[21] 李凌浩,王其兵,白永飞,等.锡林河流域羊草草原群落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J].植物态学报,2000,24(6):680-686.

[22] 杨庆朋,徐明,刘洪升,等.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的影响因素和不确定性[J].生态学报,2011,31(8):2301-2311.

猜你喜欢
土壤温度
天然草原植物根系凋落物分解研究进展
竖直U型地埋管群传热特性模拟
地下滴灌葡萄园土壤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日光温室玉米秸秆深埋土壤温度变化规律研究
盐渍土壤人工林土壤呼吸日动态及影响因素
不同用量液态地膜在花生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不同地膜覆盖对土壤温度及烤烟生长发育的影响
保墒减蒸技术对半干旱地区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土壤增温对高寒冻土层地区青杨生长的影响
不同覆盖材料对幼龄胶园土壤温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