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县肉牛产业调研与发展策略

2013-10-24 06:36丁家科周建辉
中国牛业科学 2013年3期
关键词:蒙城县养牛场养牛

丁家科,周建辉

(安徽省蒙城县畜牧兽医局,安徽 蒙城 233500)

1 蒙城县肉牛产业基本情况

1.1 生产情况

2008年以来,蒙城县肉牛存、出栏数量基本持平,规模养牛场(户)先增后降,具体情况见下表1。

1.2 技术推广情况

1.2.1 肉牛品种 蒙城县肉牛以西门塔尔、夏洛来、德国黄牛、利木赞等杂交牛为主,部分为秦川杂交牛。

1.2.2 饲养方式 规模场与散养并存;规模场以育肥为主,部分同时开展母牛繁殖;散养户以母牛养殖为主,繁小牛、卖架子牛。

1.2.3 牛的人工授精技术 蒙城县自上世纪80年代即开始牛的人工授精工作。上世纪80年代即建成了较为完善的黄牛良种繁育体系,县、乡、村三级网络联动、良繁设施设备齐全、伍队素质良好、技术过硬。至2013年1季度未,全县仍有牛的人工授精站点58个、技术人员65名。冻精主要来源于“安徽省肉牛良种补贴项目”,品种为西门塔。目前良种覆盖率100%。

表1 蒙城县近年来肉牛存出栏数量变化情况

1.3 污染防治情况

蒙城县十分重视养殖场的节能减排、污染防治工作,小型养牛场建防雨、防渗漏堆粪场(池)和尿、污贮存池。大、中型养牛场建设与养殖规模相适应的沼气池。如乐土镇天一综合养殖场2010年建设1 000m3沼气池发酵处理池一座,同时配备发电等设施设备,既节能又环保。

1.4 加工情况

蒙城县现有牛肉加工企业2家,宏健食品有限公司、东升食品有限公司。宏健食品有限公司以“五州”牌牛肉消闲食品为主,年生产能力2 500t,产值2亿元人民币,40%的肉牛来源于本地,60%的肉牛来源于外省,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大、中、小超市。东升食品有限公司以“东升”牌牛肉熟食制品为主,年生产能力500t,产值2 000万元人民币,55%的肉牛来源于本地,45%的肉牛来源于外省,产品主要在本省超市销售。

2 蒙城县肉牛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

2.1 资源优势

蒙城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耕地15.3万hm2,主要种植小麦、大麦、玉米、红薯、花生、大豆等农作物,年产粮食150万t、可饲用农作物秸秆130万t;粮食通过加工生产配合饲料;秸秆经过青贮、黄贮、微贮等方法处理,为肉牛提供饲草。

2.2 技术优势

2.2.1 蒙城县畜牧兽医局设立了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畜牧技术推广站,工作人员34名,其中推广研究员2名、高级职称5名、中级职称15名、初级职称12名,长期从事畜牧新技术推广、疫情监测与发布和疫病防治工作。

2.2.2 蒙城县畜牧局拥有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项目实验室一个,已通过省级实验室验收;实验室面积500m2,仪器、设备齐全,常年开展动物疫病诊断;新技术引进、研发、推广及疫病监测技术条件良好。120m3常温和低温冷库,确保动物疫苗有效供应。

2.2.3 全县19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齐全,有畜牧技术推广人员186名、村级动物防疫员223名,保障了蒙城县畜牧技术推广工作、疫病防制工作的开展。

2.3 具备一定的牛源基础

目前,蒙城县能繁母牛存栏仍在1万头以上,若能全力发展,每年可以50%的速度保持递增,具备肉牛发展的最关键基础。

2.4 群众基础

2.4.1 蒙城县养牛历史悠久,这里的人们养牛、爱牛、懂牛,具有散养、规模养牛的经验和基础。

2.4.2 蒙城县有200余名牛经济人,常年活动在大江南北、县内县外,他们具激活肉牛市场,促进肉牛发的潜力。

2.4.3 蒙城县畜牧兽医局常年提供黄牛冻精、液氮、输精器械等;每年开展牛良繁员培训班、肉牛养殖人员技术培训班5~6期,保障了肉牛生产。

2.5 市场拉动作用增强

2012年下半年以来,牛价上涨,每头架子牛可盈利800~1 200元,每头育肥牛每头可盈利1 500元。以年出栏30头架子牛或育肥牛的家庭式养牛场来计算,可获利3~4万元;年出栏200头架子牛或育肥牛的标准化规模养牛场可获利30万元以上。这些无疑会激发人们养牛的积极性。

3 肉牛产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3.1 肉牛养殖数量不易恢复

目前,蒙城县乃至全国母牛数量不多,而牛又是繁殖周期较长的单胎动物,若要恢复相当数量,绝非三年五载可以做到。

3.2 开展规模养殖难度大

3.2.1 用地难 ①是平原农区多为农业保护用地,闲散地少;②是土地为一家一户承包使用,流转和租地较为繁锁;③是一些执法部门不能积极协助,只是一味“照章办事”。以年出栏500头肉牛计算,需租2 hm2以上,土地不易流转。

3.2.2 融资难 ①是养肉牛投入资金量较大,以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牛来计算,租地、建场、购牛、备饲草和饲料、聘请工人等,需400~500万元的资金;②是贷款利率高;③是贷款手续繁琐,牛场不能作为抵压;④是“银企对接”多留于形式。

3.2.3 农作物秸秆利用难 ①是机械收获农作物时留茬太高,无法二次收割,造成大量的农作物秸秆浪费,留茬的焚烧又造成了严重的污染;②是机械收割农作物秸秆后撒落满地,不易收拢;③是聚拢这些农作物秸秆,加工、处理、利用的成本较高,且费时、费力。

3.2.4 粪污处理难 由于粪污处理设施、设备投入资金较大,一般养牛场无力承负,环保又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3.3 组织化程度不高

3.3.1 养牛企业缺乏组织化 目前养牛企业多为单打独斗,要么一哄而上,要么一哄而散,缺乏统筹规划。

3.3.2 养殖企业与加工企业缺乏组织化 ①是缺乏龙头企业拉动或拉动不强;②是养殖业处于产业的始端,风险较大,加工和销售企业不能或不愿从根本上与其形成“合作”、“协作”、“风险共担”的共同体,缺乏全局意识和长久战略;③是政策上未能有效促进产业链中各企业之间的协作,“合作社”只处于最原始、落后、难以发挥重要作用的初级阶段。

3.4 政府缺乏投入

3.4.1 近几年,肉牛生产中仅有良种(冷精)方面的些许投放,还缺乏配套资金,工作艰难。

3.4.2 规模养牛场项目、母牛养殖补贴等分文没有。

3.4.3 秸秆利用补贴(有效利用秸秆可减少治理污染投入)缺乏。

4 肉牛产业发展策略

4.1 出台养殖用地优惠政策

把养殖规模、标准化程度等实际情况与用地优惠条件结合起来;鼓励真干、实干的养殖企业,同时加大对以养殖为名、占用土地为实者的处罚力度。

4.2 建立务实、有效的“银企”对接平台

既为养殖者解决资金问题,又能获得“双利双赢”。

4.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4.3.1 对新建规模牛场的奖补 对符合动物防疫条件,达到相应规模和标准的新建规模养殖场予以奖补或项目支持。但要明确规模和标准的具体数据或依据,可操作性强,防止好政策办不出好事。

4.3.2 对繁殖母牛的奖补“繁殖母牛”是指达到性成熟、体成熟的母牛。对繁殖母牛登记造册,建立健全繁殖档案,只奖补当年繁殖出幼畜的母牛。

4.3.3 对规模养牛场繁殖母牛的奖补 对肉牛存栏数量、年出栏数量、养殖场标准化程度作出硬性规定,奖补标准与养殖规模、标准化程度挂钩。

4.3.4 对散养户繁殖母牛的奖补 养殖繁殖母牛3头以上(含3头)的农户可享受奖补:500元/头以上。

4.3.5 对秸秆处理利用的奖补 黄牛存、出栏达到一定数量又能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的予以奖补或项目支持,可按青贮、黄贮、微贮的秸秆数量及秸秆处理设施、设备条件等制定相应的奖补标准。

4.3.6 对牧草种植、水果玉米种植的奖补 按照牧草、水果玉米等种植品种、面积制定奖补标准。

4.3.7 贷款贴息 对用于肉牛养殖的贷款可予以一定条件下的贴息。

4.3.8 粪污处理项目的支持和补贴 对利用发酵床养牛、沼气池发酵处理粪污的肉牛养殖场给予项目支持或资金补贴。

4.4 做大做强肉牛产业链

国家出台优惠政策、加大项目支持力度;引导、鼓励龙头企业与养殖企业开展合作,提高其组织化程度;走"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肉牛产业化发展之路;有条件的肉牛加工企业与养牛场(户)签订销合同、发展订单生产,同时为养牛场(户)提供饲养管理方案、产品收购标准和基础价格,切实维护生产者利益,实现共赢、多赢。

猜你喜欢
蒙城县养牛场养牛
秋季养牛羊 注意防治片形吸虫病
夏季养牛提高利润有办法
杨伟军:养牛脱贫谋致富 “牛劲十足”奔小康
山东省养牛场全株玉米青贮加工利用技术的调查分析
陕西城固县养牛场牛粪综合利用现状及对策
蒙城县农机化技术推广培训的主要做法及建议
基于规模化养牛场生态养殖的循环农业模式研究
生物质沼气发电技术应用实例分析
蒙城县小麦秸秆全量还田试验效果及启示
2014年蒙城县花生品种展示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