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于身,之于心——保安族服饰文化探究

2013-10-26 03:42李婷
参花(下) 2013年3期
关键词:保安服饰民族

◎李婷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00)

从亚当夏娃以树叶蔽体,到远古祖先以兽皮制衣,再到棉麻丝帛剪裁得体的华裳美衣,整个人类的历史印记都与服饰发展紧紧相依;从被包入襁褓,到受冠笄之礼,再到穿婚装嫁衣、丧服祭冕,每个人的人生历程也都与衣服饰物息息相关。而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服饰综合反映了不同民族生产和生活方式、生存环境、生活水平、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宗教信仰以及民族之间的联系交往程度,是民族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是民族历史的积淀,也是民族文化的创造,还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服饰——它绝不仅仅是遮羞护体、避寒保暖的工具,更是民族历史的文化标记;它不仅仅是美的创造,更是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追忆。

从寒冷高原到温暖平原,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与蒙、藏、土、回、汉等多民族的交往——保安族在不同历史场景中的变迁与记忆同时也被深深地刻写在了保安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历史流变之中。在这幅沉淀着辛酸流离的民族历史卷轴中,服饰见证和记录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诸多信息,它所彰显出的,不仅仅是一个民族适应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所走过的历程,更是一个民族在适应多元民族社会文化环境中所汲取的智慧。

早期,由于历史原因,保安族先民与蒙古族相邻而居,服饰也基本上与蒙古族相同。随蒙古军队初到同仁时,作为临时匠人的智慧保安族先民便设计制作了类似盔甲样式的皮制坎甲,这种坎甲质地厚实,却不像盔甲般沉重,而是轻便随体、短小紧凑,坎甲上缝有口袋,既能防身还能随身携带必备物件,非常实用方便。这种坎甲在之后的演变发展过程中便逐渐成为独具保安族民族特色的一种服饰——绑身子。值得一提的是,保安族最早期有一种树叶形的装饰腰带,据说在阿丹出世的时候用大树叶缝成衣服,仙衣变成了指甲的一部分,于是保安人便将树叶的形状与花纹巧妙地结合为腰带。除却装饰用,保安人最常用它来束扎衣服,这种腰带从军用的皮腰带转变而来,模仿在盔甲上的宽腰带而用白布制成,后用丝绸或是缎带,类似于蒙古族的系腰却又有所不同,它的长度只有蒙古系腰的一半,近丈三。这一时期保安族男女冬季多穿长皮袍,戴各式皮帽或白羊毛毡制的喇叭形高筒帽,夏季则头缠“戴斯塔尔”。其中,长袍长短略有不同。由于过宗教生活、做礼拜的需要,保安人长袍的长度在膝盖以上,而蒙古人长袍的长度则过膝;男士在夏秋季多穿袍衣,通常在礼拜时穿着白色,而在外出时穿蓝色,袍衣一度从最初的无领、简单缝剪、布带固定进而演变为沿边流线型立领、立体剪裁、恰身敞怀,一直到保安屯的形成,袍衣一直是保安族男性的日常服饰之一。

在屯兵隆务河畔时期,尤其编民入社之后,保安族与当地主要民族如藏族、土族等有了密切的交往,不论是商人还是铁匠等手工艺人都主要依赖藏族社会而生活,对于人口较少的保安族而言,服饰——作为无声的语言和族群的显性符号,其在款式、质料、色泽等方面的趋同无疑更有助于民族间的交往和沟通,于是入乡随俗也就成为了外来者生存的选择。由于天气寒冷,借鉴当地藏族、蒙古族的生活经验,此时的保安族服饰更接近藏族与土族,也反映出保安族生活在牧业与农业过渡地带的生态环境特点。保安族男女在春、夏、秋三季穿保安语称作“柔拉”的长袍和长衫。大斜领、大斜襟,似藏袍,镶有盘扣,分长短两种。衣摆镶有氆氇,但颜色不如藏式氆氇鲜艳,多为蓝、灰色。冬季男子外出时喜戴“连鹰”狐皮帽,帽顶为红或黄、蓝色,前额缝以狐皮。夏天,男子多穿圆口单鞋;冬天,穿窝子、靴子或用牛皮做成的罗蹄(用牛皮制成,周围有皱折,内装羊毛取暖),随身配以精致打造的保安腰刀,尽显男子潇洒豪迈之气。女子除穿“柔拉”以外,也有在斜襟花衬衫上套夹夹或“绑身子”。保安族妇女在厨房干活或做农活时,还有戴一条裹肚围裙的习惯,其制作精致、小巧,上面绣花,既是实用品,又是装饰品。姑娘喜爱戴“绌绌帽”,褶皱边,圆形、圆顶、布制。帽子左侧缀有一朵布制牡丹花和两条丝穗子。还有一种叫“咪哪”的布制或绸缎制的头饰,多为粉红色或红色,上绣花和蝴蝶等图案,镶黑丝线边,两端各缀一条绿色的绸布细带,长约1尺左右。由“咪哪”演变而来的“咪哪盖头”是以纱巾代“盖头”缝在咪哪上,用纱巾与咪哪的完美结合来突显女性的柔美和婀娜多姿,广受年轻女性的喜爱。已婚妇女戴布包头,青壮年为青色,老年为白色。姑娘和年轻妇女多穿绣花鞋,为布底、布帮、夹制,多为红、绿色。这一时期不论男、女服饰,都明显兼有藏、土族服饰的特点。

迁到甘肃积石山以后,保安族的社会文化生态发生了很大改变,以临夏为中心的这一地区完全不同于隆务河畔的保安地区,是穆斯林文化的中心区,但在“回民”这个大的族群圈内,他们是被称为“半番子”的少数族群,因此,生存的必需和赢得主流群体的身份认同就成为他们文化变迁的主要趋向即“去番同化”,于是保安族在服饰上便逐步趋同于主流的回族社会。同时,转型农耕经济的生产方式后,为了更加便于劳作,保安族服饰也进一步向轻便、随体、简洁的形式发展。男子戴“号帽”和“号头”,多穿对襟的白衫,圆领,有纽扣,外套黑色布或绸缎的坎肩,下着黑色或蓝色的长布裤。衣和裤边绣花或以不同的绸缎加边,面料一般为平绒、灯芯绒或其他棉、毛呢等。女子头戴柔软细薄的绸纱盖头,喜穿紫红色或墨绿色灯芯绒大襟上衣,衣襟上点缀各种花色纽扣,外套圆领套头式样的红缎坎肩,坎肩短于上衣,下身穿蓝色或黑色长裤。

纵观保安族传统服饰发展、变迁的过程,由于生态和文化环境的转变,以及由此促成的历史上保安族与周遭民族的频繁交往和彼此接触,致使服饰会有某种程度的吸收或被改造,同样呈现出服饰文化的多元、多源性特点。透过保安族传统服饰中所彰显的文化符号,我们可以管窥民族交往、融合的历史现场,重拾属于这一民族特有的历史记忆。

[1]杨建新. 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2]杨文炯. 保安族服饰文化解读[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保安服饰民族
我们的民族
路灯下的保安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保安成了幽灵人
雪人的服饰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为何“逆袭”的都是大学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