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都江堰市震后安置小区的居住环境需求——以“爱心家园”和“上游小区”调研为例

2013-10-29 09:12邓茗尹
四川建筑 2013年2期
关键词:家园爱心设施

邓茗尹

(四川农业大学都江堰校区城乡建设学院,四川都江堰611830)

都江堰市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的极重灾区,房屋和公共设施遭受严重破坏,中心城区60%以上街区建筑毁损。在上海市对口援建和全国人民支持帮助下,都江堰市经过3年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恢复重建,走出了一条以安置小区建设为手段,实现灾民居者有其屋的坚强崛起之路。

居所是人的基本生存条件,震后安置小区是政府为受灾居民专门提供的居所。居所环境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直接影响到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地震不但给受灾居民带来巨大的生理创伤,而且还对居民的心理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所以安置小区规划建设应当充分考虑受灾居民生理和心理状况,为他们定做物质设施和精神环境,使他们减少或忘记地震带来的痛苦,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去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1 调研内容与方法

1.1 调研内容

本次调研涉及三方面主要内容:(1)安置小区的基本概况,包括区位、建设情况等;(2)安置小区的居民概况,包括居民来源、年龄构成、平均月收入;(3)安置小区的居住环境现状,包括公共系统、景观系统、安全系统和照明系统这四部分。

1.2 调研方法

采用收集资料、观察、拍照、问卷、访谈等多种方式方法。震后安置小区基本概况的数据由相关政府部门提供,居民概况及居住环境现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

笔者在都江堰市随机抽取了台湾同胞捐建的“爱心家园”以及上海援建的“上游小区”作为研究样本。两个安置小区分别进行20人的访谈,然后进行一定数量的问卷调查。每个安置小区发放问卷51份,其中爱心家园收回有效问卷43份,上游小区收回有效问卷45份,回收样本具有一定代表性。

2 都江堰市震后安置小区样本概况

2.1 安置小区样本说明

2.1.1 台湾“爱心家园”

台湾“爱心家园”坐落于都江堰市灌口镇外北街,是台湾同胞捐助四川地震灾区的最大项目,总投资1.2亿元人民币(其中台资企业和台湾同胞共捐资8 997万元人民币,其余部分由都江堰市政府筹集),建筑面积约6×104m2,可容纳744户居民。工程于2009年11月18日正式动工,2010年9月29日竣工验收,目前已有610户入住。

2.1.2 壹街区“上游小区”

“壹街区”是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工程中居民安置规模最大、投入最多、要求最高、功能最完善的项目,是集居住、购物、就医、入学、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副中心,它占地约1.2 km2,安置房总户数达2 966户。该项目于2009年2月开始筹划,3月搭建平台,同年6月30日开工,2010年8月14日正式竣工验收。“上游小区”作为“壹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好地体现了壹街区的设计理念:以“川西风貌、上海风情、时代风尚”为引导核心,在整体目标下,实现生活形态与空间形态的多样化,营建街道界面完整、院落围而不合、畅而不透的特色城市街坊空间。

2.2 居民基本情况

根据现场调查发现,大部分居民来源于都江堰老城区,在年龄结构上老年人和儿童占全部人口比例约为30%,在经济收入方面平均每月收入1 500~2 000元,属于中低收入阶层(表1)。

表1 小区居民基本情况

2.3 居住环境现状

居住区,泛指不同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现代居住区大多成片开发,通过小区建筑所围合的外部空间中的环境设施,构建居住区景观空间的多功能性和兼容性,形成小区居住环境,为人们的交通、交流、休息、锻炼和嬉戏等各种户外活动提供便利。

2.3.1 公共系统现状

2.3.1.1 信息设施

两个安置小区在信息设施方面都有配置,只是多少各有不同。爱心家园的信息设施相对较弱,大门处无小区名称标识牌,小区内无公共通知栏,但单元楼指示标识牌则非常醒目且有特色。而上游小区的信息标牌全面且人性化,简洁清楚,现代感十足。

2.3.1.2 卫生设施

作为新建的居住小区,爱心家园和上游小区的卫生设施都较为完备。垃圾箱外形各异,分布较均匀。但爱心家园的垃圾箱以蓝色塑料桶为主,破坏了整体环境的美感。而上游小区内则多为外形古典简约的垃圾箱,贴近小区建筑风格而且美观大方。

2.3.1.3 交通设施

交通设施是小区居住环境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合理的交通设施将带给居民以人性化的居住感受。爱心家园的交通以小径为主,多为沥青、水泥、水泥地砖道路,并设有多步台阶以顺应小区地势高差。但其铺装材料太过单一,铺装方式粗放简单,景观性较差并且少有文化特色,同时因缺少日常维护而显得较为脏乱。上游小区除了有四周的城市道路将小区的南北两区紧密相连外,还设有多级内部道路,交通组织比较完善。其道路由水泥、水泥地砖铺成,但同样只注重地面砚化,在铺装效果方面上景观性不突出,都江堰的道教文化、水文化等文化特色没有良好的体现出来。

2.3.1.4 游憩设施

游憩设施方面,两个小区差别较大。爱心家园的游憩设施较少,分布很不均匀,只有边缘一块不足50 m2的集中游憩场地;健身器械安放随意,器械数量少且种类单一;邻里交流场地设置基本没有;小区内休息设施相对较少,给居民生活造成了一定的不便。上游小区的游憩设施则较为完善,其游乐设施丰富,健身项目多样,健身器材较完善;小区内休息椅大多以浅黄木质为主,加以铁艺装饰;邻里交流场地集中在各栋住宅间的公共区域,符合居民邻里交流的行为特征;小区内设有多处宽敞空地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对晾晒的需求。但两个小区对因灾受残人员专用设施的配置均明显偏少。

2.3.1.5 居民对公共系统的需求

功能布局方面,在两个小区的受访居民中,大部分居民选择了邻里日常交流功能的需求,其次游憩、老年及儿童日常活动、健身等几项功能也有需求(表2)。由于震后居民对于心灵交流的特殊需求,邻里日常交流功能成为居民关注的焦点,也是他们日常生活精神层面极为重要的一个内容。在相关设施方面,大部分居民更关注功能设施的完善性和可持续性。

表2 小区居民关注人数比例(%)

2.3.1.6 公共系统现状的评价

综合两个小区公共系统设施及居民对其需求的调查可以看出,上游小区的功能布局相对而言比较合理,在功能类型方面基本满足了居民的需求,但在各类型功能场地的布置中还是存在部分问题。而爱心家园则在公共设施种类及分布方面存在很大缺陷,无法满足居民基本需求。

2.4 景观系统

2.4.1 景观系统现状

深圳某垃圾填埋场位于深圳市龙岗区,负责龙岗区生活垃圾的卫生填埋,包括垃圾渗沥液的收集处理。垃圾渗沥液原液选用了生化处理(IC厌氧+缺氧反硝化+好氧硝化) +深度处理(MBR+纳滤+反渗透) 的处理工艺,出水指标达到GB 16889-2008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表3的要求。但其浓缩液的特性决定了其对环境的危害性,该项目产生的膜浓缩液30 m3/d,因含盐量高,难降解有机物浓度高,可生化性差,成为处理的难点。另外,本项目在原液处理阶段,对氨氮做了吹脱等深度处理,所以氨氮和总氮相对一般垃圾渗沥液浓缩液的含量较低。工程应用研究的进水水质情况如表1所示。

2.4.1.1 建筑小品

建筑小品既给小区带来良好的生活氛围,同时也能加深居民对新生活、新环境的归属感,而调研的两个小区在建筑小品设施方面均不尽人意。爱心家园的建筑小品基本没有,无法满足居民的审美与游憩需求。上游小区的建筑小品数量比爱心家园稍多,以造型古朴简约的木质廊架为主,但数量少,分布不均,且没有凸显生活环境的文化特征。

2.4.1.2 绿化设施

绿化是小区居住环境中十分重要一环,它形成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结构和稳定的植物景观,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居住区的小气候,同时也带给居民以美的生活享受。爱心家园的植物种类较少,颜色欠缺,植物配置不注重各类植物间的搭配,造成空间层次单一,植物群落结构不稳定,使得改善小气候的功能降低。另外后期维护不到位,造成绿化比较杂乱,观赏性差。上游小区的绿化设施较为丰富,在组团之间、道路之间采用了不同的绿化模式,组团、庭院绿地和道路绿地点、线、面结合,构成一个完整的绿地系统,把各个组成部分有机的联系成一个整体,而且具有连续性。

2.4.1.3 水景设施

水景设施能带给居民生动活泼的居住氛围,适当增设水景,不仅为居住区环境增添不一样的色彩,也为居民的身心带来愉悦的享受。而遗憾的是,两个小区在水景方面均无涉及。

2.4.1.4 照明系统

照明设施对整个居住区的作用很明显,好的照明系统设施不仅给居民夜行带来安全保障,也给居住区的环境营造良好的氛围。爱心家园的照明系统设施主要以道路照明为主,造型简约,基本能满足居民夜间出行的照明需求,但灯景种类单一且缺乏色彩美感。上游小区的照明系统设施加入了部分配景照明,但大部分草坪灯隐蔽性不强而易遭损毁。两个小区在道路照明设施划分方面均无重点照明区域和标准照明区域,忽视了能源的节约。

2.4.2 居民对景观系统的需求

表3 小区居民对景观系统的满意度(%)

2.4.3 景观系统现状评价

综合景观现状与居民对景观需求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爱心家园在景观方面存在较多问题,而上游小区相对而言优点比较突出,基本符合居民需求。但两者在水景设施方面都需要进行改善。

2.5 安全系统

2.5.1 安全系统现状

安全系统设施是居住区安全的保障,也是居民考量居住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关系着居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爱心家园主要以单元楼底楼的指示性标识和警示性标识为主,而上游小区除了标识牌、通知栏之外,对外来人员的盘查工作做得十分到位,让居民安心、放心。但两个小区的摄像监控系统都还有待加强。爱心家园安全系统满意度为47%,上游小区安全系统满意度为73%,表明了小区居民对安全不是很放心。

2.5.2 安全系统现状评价

综合安全系统现状与对小区安全系统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爱心家园居民对安全系统的满意度不高,而上游小区居民相对则较高。但两者都需要在安全方面进行改善,根据小区治安状况安装报警监控等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居民楼的单元门须选用楼寓对讲电控防盗门,分户门须选用具有三方位锁功能的防盗门。聘请的保安或物业管理人员须昼夜值班护卫,并加大保安巡逻力度,确保小区安全。

3 分析调查结果

3.1 居民对居住环境需求的分析

3.1.1 居住环境需求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马斯洛(A.Maslwo)在1943年出版的《人类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求层次论”。马斯洛认为,人类需求尽管千差万别,但存在着某些共同的需求,他把这些共同需求归纳为五类,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交往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五类需求同样涵盖了人类对居所的期待,在居住环境方面表现为生活环境需求、生态环境需求、心理环境需求。

3.1.1.1 生活环境需求

对生活环境的需求是人类对居住区最根本的需求。它包括住宅的适用性、安全性、居住区交通的便捷性、公共服务设施的方便性、居住区的游憩环境、治安环境和物业管理等。作为震后安置小区,生活环境在做到与震前生活环境相近的同时,也要着重体现以疗养、静修等为主的特色。

3.1.1.2 生态环境需求

生态环境需求包括对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的需求。自然生态是指新鲜的空气、充足的阳光、充分的水体、土地和原生植被等;人工生态是指经过人工改造过的适合人们生活的第二自然生态,如对地形地貌和水体的改造、绿化铺装、人工气候等。都江堰“顺水情而治,依山势而凿”,要在满足最基本生态环境的同时,将其所昭示的文化价值内涵与自然生态完美结合。

3.1.1.3 心理环境需求

精神设施完善的居住区,除了满足人们的居住需要外,还应满足居民在心理上、美学上、精神上、交往上的需求。居住区的内外环境,从空间设计、立面居住环境造型、平面布置及线条的设计、材料色彩的使用都会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震后安置小区既要延续居民生活方式,延用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又要满足居民在交流、交往和对新环境具有归属感的强烈要求。

3.1.2 都江堰震后安置小区居住环境需求分析

根据此次调研可知,都江堰震后安置小区的居民对于居住环境的需求,具体化为经济适用性、文化延续性、植被宜人性、功能特殊性等几个方面。

3.1.2.1 经济适用性

地震造成了居民在物质上的巨大损失,使居民的经济能力降低,同时大部分居民经济收入水平偏低,用于居住环境日常维护的资金很少,这就要求所构建的居住环境必须是可持续性的,在后期维护中是低成本的。

3.1.2.2 文化延续性

安置小区居民都是被迫由一个熟悉的居住环境,短时间内搬迁到一个陌生的居住环境,在一定时间内居民心理难以适应。而地震的特殊情况又决定了在构建新的居住环境时,需体现出对原居住环境在文化和风格上的延续性,以加快对新居住环境的顺应和增强归属感。

3.1.2.3 功能布局的特殊性

由于地震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创伤,安置小区居民在心理需求方面显得更加迫切,他们需要倾诉的对象,需要串门叨嗑,所以紧密的邻里关系成为居民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这是有别于其他类型的居住小区“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显著特点,因此在常用的功能分区方法上还应重点考虑社区邻里交流功能的布局,从而以功能布局的合理性达到和谐邻里的目标。

3.1.2.4 植物景观的的宜人性

植被景观应根据居住环境的功能要求、植物的生态习性合理配置。植被景观既要使人有回归大自然的感觉,还要给人以美感,给小区居民心理上放松、舒适、宜居的感觉,起着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发挥生态效益的作用。植被景观应增强居民对小区的依赖和热爱,把痛苦的地震阴影减少到最低。

3.2 居住环境的不足与改进

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对调查内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都江堰市震后居民安置小区总体建设状况良好,居民基本满意,但是也存在不足,需要相应改进和完善。

3.2.1 功能布局

部分震后安置小区在功能布局中,忽略了安置居民对于邻里交流的功能需求,同时也忽略了残疾人、老人和儿童日常生活中对居住环境的特殊功能需求。比如爱心家园小区内坡道台阶较多,而且没有适合轮椅通行的专用通道,造成年迈的老人日常生活极不方便。因此,小区需要增加残疾人、老人和儿童安全设施,并且在空地上多设置靠椅以供居民休憩。

3.2.2 功能设施

只有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才能符合居民真实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因而设施的布置,须根据震后安置小区内居民数量和居民行为心理这两方面因素,在功能设施的数量、位置、舒适性这几个方面充分考虑。一些震后安置小区的功能设施不完善,如缺失休憩的园椅、指示牌、公厕等。另外安全得不到很好的保障,两个小区都曾发生过盗窃事件。因此小区需要在设施维护、更换种类的同时,加强安全巡查密度及强度。

3.2.3 植被景观

在居民的审美需求中,要求植物景观既要整体季相多样化,同时还要植物个体景观多元化。在植物景观方面,大多数震后安置小区植物种类单一,植物配置简单,这使得观赏性差且生态效益也没能发挥。这需要对小区绿化适当优化,比如花园按照“静景”来规划,建造一些宜游宜留的环境设施。周环楼宇的小区林荫道路,可视同游览线,按“动景”来规划。在道路两侧种草栽花,间设建筑小品,路引人随,移步换景,更好地使小区植被环境融入温馨的生活之中。

3.2.4 景观设施的细节

小区需要对无处不在的细节进行雕琢,以细节体现都江堰的山水特色和人文传统。大部分震后安置小区景观设施少,且设计简单、观赏性差,缺乏都江堰自身山水文化、道教文化等特色。硬质铺装单一追求地面硬化的效果,对于铺装的景观性和地域性考虑不足,同时所选择的材料易于损毁,可持续性差。

3.2.5 维护中的经济性

地震的特殊情况决定了震后安置小区居住环境的日常维护须是低成本的。这包括在硬质铺装、功能及景观设施的材料选择中,应注意材料的耐磨损性。在植物景观中,应选择适应较快、生理恢复期短的植物。在水景及灯景的设计中,须考虑到其运行与能源的节约。

4 总结

“居者有其所”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中,居所环境潜移默化地塑造居民的心理态度和行为方式。震后安置小区居住环境规划建设不仅在宏观上应体现历史及阶段发展的特点,在微观上更应结合地域特征和居民具体而特殊的经历,对特定群体的各种工作生活行为进行研究,深入发掘共性和个性,创造出既具有历史文化又具有地方特色,体现小区唯一特征,符合特定对象的心理需求,彰显人文关怀的优良环境。

[1]吴良墉.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白德惫.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3]张海林,董雅.城市空间元素公共环境设施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78-79

猜你喜欢
家园爱心设施
将大自然带进室内的家园
家园
民生设施非“摆设”
寻找失落的家园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爱心树(下)
为爱奔跑 爱心满满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爱心
绿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