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热芽孢杆菌噬菌体的分离及特征研究

2013-10-29 09:36晏爱芬余丽林连兵
生物技术通讯 2013年1期
关键词:腾冲菌斑噬菌体

晏爱芬,余丽,林连兵

1.保山学院 资源环境学院,云南 保山 678000;2.昆明理工大学 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 昆明 650224

噬菌体是一类寄生在古生菌和真细菌中的病毒,是体积微小、结构简单、性质特殊的生命形态。随着对噬菌体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中地位的认识不断加深,高温噬菌体引起了越来越多科研工作者的关注,因为它们不仅可以作为一种模式系统,用于研究地热区生物的分子生物学及生物化学特性,而且还深刻影响着生物地球化学和生态系统的进化过程,包括遗传转换、营养循环、生物种群结构、生物分类、生物进化[1]等。对腾冲热海嗜热芽孢杆菌噬菌体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它们在腾冲热海中的分布及特征,还有助于丰富我国嗜热噬菌体资源。

本文报道了分离自腾冲热海热泉的一株嗜热芽孢杆菌噬菌体,我们对其进行了电镜形态观察、生理特征初步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噬菌体分离所用的宿主菌嗜热芽孢杆菌为本实验室保存;从云南省腾冲县热海热泉采集水样及沉积物,室温保存于无菌的离心管中,采样点温度为50~75℃,pH值为7.0~8.0。

高温菌培养基DSM88[2],调节pH值为7.5;固体培养基的琼脂浓度为2%,半固体培养基的琼脂浓度为1%。

1.2 噬菌体的分离及纯化

采用双层平板法分离嗜热噬菌体[3]。取20 mL热泉样品接种到200 mL DSM88液体培养基中,55℃、200 r/min振荡过夜,所得培养液经0.22 μm灭菌滤膜过滤除菌后,取100 μL滤液与350 μL培养至对数生长期早期的嗜热芽孢杆菌混合,室温静置10 min后与3 mL半固体培养基混匀,均匀倾倒在DSM88固体平板上,即形成双层平板;将双层平板置于密封袋中,55℃培养过夜;肉眼观察到噬菌斑后,用牙签挑取单个噬菌斑,溶于DSM88液体培养基中,作为下次感染的病毒储液感染宿主细胞,经3次纯化获得纯噬菌体。

1.3 噬菌体的形态观察

取纯化后的噬菌体(效价为108pfu/mL)10 μL,用一定量的2%醋酸双氧铀染色,吸附于230目铜网(喷涂碳膜)上,干燥后用JEOL-TEM1400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1.4 最佳感染复数的测定

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是指初始感染时加入噬菌体的数量与宿主菌数量的比值,也称感染倍数。参照Lu等[4]的方法,略有改动。培养宿主菌NHH4至对数前期,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此时的 D600nm值约为 0.2,相当于 1×108CFU/mL;按照MOI分别为0.01、0.1、1、10和100的比例,加入噬菌体纯培养液和宿主菌,加入DSM88培养基使各管总体积相同;在55℃摇床中160 r/min振荡培养8 h,13 000×g离心10 min,收集上清测定噬菌体滴度;各点均作2份复管培养,取平均值,同时以不加噬菌体的宿主菌和不加宿主菌的噬菌体为对照,以产生最高噬菌体滴度的MOI为最佳感染复数。

1.5 物理因素对噬菌体活性的影响

1.5.1 噬菌体的热稳定性分析[5]取滴度为2.1×108pfu/mL的噬菌体悬液1 mL,分别置于50、55、60、65℃水浴锅中,每隔10 min取一次样,共取5次,测定各温度梯度下不同时间的噬菌体滴度 。

1.5.2 噬菌体pH稳定性分析[5]取pH值分别为4、5、6、7、7.5、8、9、10、11的DSM88培养基0.99 mL,加入1.5 mL灭菌离心管中,加入0.01 mL滴度为2.1×108pfu/mL的噬菌体悬液,室温静置1 h,用DSM88培养基稀释至1/10,取20 μL与350 μL对数期宿主细胞混合,室温静置15 min后测定滴度。

2 结果

2.1 噬菌体的分离和纯化

把不同采样点的富集样品过滤除菌得到的病毒储液,与培养至对数期的不同菌株吸附,采用双层平板法检测是否有噬菌斑形成。结果NHH4菌株的菌苔可见清新、透明的噬菌斑,直径2~4 mm(图1)。反复挑取3次纯化噬菌体,在合适的液体培养条件下分离到1株噬菌体能快速裂解宿主菌,使培养液变得澄清,噬菌体滴度较高,一般可达108pfu/mL以上;电镜观察,可见形态均一的噬菌体颗粒。

2.2 噬菌体电镜形态

用灭菌牙签把双层平板上的噬菌斑挑到液体培养基中培养24 h,对噬菌体培养液超速离心浓缩,于电镜下观察,噬菌体颗粒为二十面体型,直径为80~100 nm,无尾,未见刺突,衣壳较薄,截面呈六边形,边长60~80 nm(图2)。根据其形态,将感染嗜热芽孢杆菌NHH4的噬菌体命名为嗜热芽孢杆菌二十面体噬菌体(thermophilicBacillusicosahedral phage,TBIP1)。

2.3 噬菌体TBIP1的最佳MOI测定

加入噬菌体和宿主菌培养8 h后,宿主菌被充分裂解,培养液变得澄清,计数各测定管中的噬菌体滴度,结果见表1。当MOI为1、0.1和0.01时,噬菌体TBIP1感染其宿主菌NHH4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滴度较高;当MOI为1.0时,子代噬菌体滴度为1.09×109PFU/mL,在所有MOI中,该产出率最高。因此,确定噬菌体TBIP1感染其宿主嗜热芽孢杆菌NHH4的最佳MOI为1.0。

图1 噬菌体在平板上形成的噬菌斑形态

图2 二十面体噬菌体TBIP1的形态

表1 噬菌体TBIP1的感染复数测定

2.4 物理因素对噬菌体TBIP1活性的影响

2.4.1 温度对噬菌体活性的影响 宿主菌NHH4在45~65℃可被TBIP1感染,以培养温度为55℃时获得的噬菌体滴度最高,培养液中噬菌体滴度可达2.8×108pfu/mL。热稳定性分析(图3)表明,TBIP1在55℃最稳定,随着温度升高,其存活率降低,65℃处理20 min后噬菌体失活。

2.4.2 pH值对噬菌体活性的影响 pH值的改变对噬菌体TBIP1滴度的影响较大,从图4可以看出,在pH为5~9时,噬菌体均保持45%以上的活性,尤以pH7.5时滴度最高;随着pH值的升高,噬菌体TBIP1的活性快速降低,pH11时噬菌体完全失去感染宿主的能力;当pH值降到4时滴度为零。相比之下,TBIP1在较为温和的pH值环境下有较好的稳定性。

3 讨论

高温噬菌体生活在一类特殊的环境中,对温度具有很强的耐受力和适应性,它们通过侵染嗜热细菌而生存繁殖,具有独特的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特性。噬菌体TBIP1是分离自从腾冲热海温泉中得到的嗜热芽孢杆菌NHH4的一株新的烈性噬菌体。TBIP1在DSM88培养基中能够很好地感染宿主菌NHH4并形成清晰的噬菌斑,感染宿主菌的温度范围为45~65℃,最适感染温度为55℃;感染宿主菌的pH值范围为5.0~10.0,最适感染pH值为7.5。根据对噬菌体TBIP1的生物学特征分析,认为噬菌体TBIP1比较典型。

腾冲热海作为我国著名的火山地热区,具有不同水化学特征的温泉类型,与之对应的漫长的微生物生态系统的演化,孕育出了现代腾冲热海丰富的高温微生物资源。已从腾冲热海中分离到硫化叶菌噬菌体[6]、栖热菌噬菌体[5],可见腾冲热海的嗜热菌及其噬菌体都具有生物多样性。腾冲热海作为我国重要的高温菌及其嗜热噬菌体资源宝库,值得进一步研究。

图3 温度对噬菌体TBIP1活性的影响

图4 不同pH值对噬菌体TBIP1活性的影响

[1]Fuhrman J A.Marine viruses and their biogeochemical and ecological effects[J].Natue,1999,399:541-548.

[2]Chen C,Lin L,Qian P,et al.Meiothermus rosaceus sp.nov.isolated from Tengchong hotspring in Yunnan,China[J].FEMS Microbiol Lett,2002,216:263-268.

[3]Martha R J,Clokie A M K.Bacteriophages:methods and pro⁃tocols,Volume 1:Isolation,characterization,and interactions[M].Humana Press,2008:28.

[4]Lu Z,Breidt F Jr,Fleming H P,et al.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bacteriophage,ΦJL21,from a cucumber fermentation[J].Int J Food Microbiol,2003,84(2):225-235.

[5]洪伟,韩剑,戴欣,等.腾冲热海一株栖热菌裂解性噬菌体的分离及其特征[J].微生物学报,2010,50(3):322-327.

[6]Xiang X,Chen L,Huang X,et al.Sulfolobus tenchongensis spindle-shaped rius STSV1:virus-host interactions and genom⁃ic features[J].Virology,2005,79:8677-8686.

猜你喜欢
腾冲菌斑噬菌体
大学生牙龈炎龈上菌斑的微生物群落
不同富集培养方法对噬菌体PEf771的滴度影响
高效裂解多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噬菌体分离及裂解酶的制备
云南腾冲:农旅融合促发展
腾冲大救驾 —云南十八怪之一
一种新型含稳定亚锡-氟化钠牙膏的菌斑渗透率和脂多糖中和效率的临床评价
美丽的腾冲我的家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检测
副溶血弧菌噬菌体微胶囊的制备及在饵料中的应用
噬菌体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