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促进浙江更美丽

2013-11-05 07:48撰文陈艳华
浙江林业 2013年7期
关键词:浙江文明生态

●撰文/陈艳华

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已成为世界发展的主题。生态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生态文化的推进。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生态文明程度的提升,必然要依靠生态文化建设的支撑,生态文化建设要着力树立全面生态文明意识,为生态文明的发展提供内在动力。浙江省的生态文明发展离不开生态文化的内在驱动,浙江生态文明发展的历程就是浙江生态文化发展助力推进的历程。

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积极探索科学发展之路,夯实永续发展之基,坚持经济、生态两手抓,力求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浙江良性发展道路。从2002年“绿色浙江”的提出到2003年“生态省建设”的践行,而后2010年省委《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的实施,再到2012年推进“美丽浙江”的行动,展示了我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实践的丰硕成果。

“绿色浙江”代表了发展的基本路径选择,“生态省建设”是生态立省方略的目标归宿,“美丽浙江”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外在表现。从“绿色浙江”、“生态浙江”到“美丽浙江”,是全省生态理念认识的不断升华,是科学发展生动的实践过程显现。三者一脉相承,互为一体,循序渐进,凝聚了全省上下创新创业的正能量,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上台阶。也正是这些符合浙江实际、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形成和文化熏陶,促进了浙江经济的转型升级和社会管理的进步。

生态文化改变发展方式

2003年,“生态省建设”战略启动。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工作会上清楚地诠释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两山”之间有矛盾,又辩证统一。今年以来,省委书记夏宝龙多次强调要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开创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境界。

在这些具有鲜活内容的生态理念和生态文化的引领下,我省逐年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从工业点源的治理到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从生态经济项目的推进到碳汇交易的尝试,都取得了明显效果。尤其是在绿化浙江的行动中,经历了布点、连线、成面的过程。从开始的义务植树、村庄绿化的“点”,到长防林、海防林营造工程建设的“线”,逐渐发展到创建“森林城市”的城市生态系统化建设的“面”。有力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城市生活品质,使林木覆盖率、生态功能、绿化空间和城乡统筹这四个方面实现大提升,做到城市、森林、园林“三者融合”,城区、近郊、远郊“三位一体”,水网、路网、林网“三网合一”,乔木、灌木、地被植物“三层并举”,生态林、产业林、景观林“三林共建”,努力为实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景更美”的城市生态和谐发展目标奠定了基础。

生态文化助推生态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脆弱的现实。低碳经济是生态文明的基础,生态文明是低碳经济的归宿,要实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就必须把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首选途径。浙江省率先编制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建立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的新型环境准入制度,狠抓了三轮“811”专项行动,开展“十二五”重污染高能耗行业整治提升,大力推进清洁生产、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努力以标准引领、准入把关、监管倒逼、减排推动、整治促进等为有效抓手,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同时,“生态建设”成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浙江省湖州市最早取消了以GDP为中心的考核,“中国生态第一县”庆元县取消了东部13个乡镇在工业生产、工业税收和招商引资的考核指标,取而代之的是考核生态保护和生态高效农业的发展。“生态经济”为浙江经济注入了活力,增加了勃勃生机。近年来,各市县充分依托生态优势,以文化旅游产业为引领,加快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充分挖掘传统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森林文化和旅游文化,运用现代工艺技术整理、制作,打造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弘扬生态文化的知名品牌,如安吉竹文化、杭州茶文化、东阳木雕文化、诸暨香榧文化等,均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生态文化营造社会氛围

生态文化协会建立。2010年12月浙江省生态文化协会成立,目前协会会员已发展到近300人,安吉、桐庐、遂昌和开化等县级生态文化协会也相继成立。2011年,浙江农林大学成立了浙江省生态文化研究中心,深入开展生态文化、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率先开设了“生态文化概论”等课程,总结并推广了生态文明建设“安吉模式”,大力传播生态文化知识、普及生态文明理念、服务生态产业。

宣传活动精彩纷呈。省生态文化协会联合相关部门先后主办了“生态文化圆桌会”、“爱鸟周30周年生态书画展”、“迎浙江生态日——全省护绿植树大行动”、“第二届中国银杏节”、安吉小鲵和扬子鳄放归活动、生态摄影大赛等一系列生态文化宣传活动。在机关,建立了全省新春上班第一天义务植树的制度;在学校,开展了“千校万人同栽千万棵树”活动;在企业,营建“阿里巴巴碳汇林”,彰显社会责任;还有“千万珍贵树木发展”、“百团千树共青林”等主题植树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同时,积极推进林木绿地、古树名木的认建认养、造纪念林活动,积极引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新风尚。

社会参与热情高涨。在促进生态经济的同时,注重引导广大的公民积极参与,组织生态文化活动进社区,从改变思想观念、转变生活方式、改变行为习惯着手,使得用花卉园艺装扮阳台、窗台、露台成为时尚,少开汽车多骑自行车成为榜样,节电、节水、垃圾分类成为规章,努力营造政府主导、部门管理、社会参与、公民自觉的低碳生活环境氛围。

生态文化建设未来重点

在全球应对生态危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必须正确分析当前形势,从全局和战略的角度出发,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生态文化建设责任感,朝着“使生态文化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化于魂,成为政府的常态工作、公众的习惯行为、社会的民俗风情”的总要求,坚持“以生态文化为先导、以生态经济为支撑、以生态环境为保障”的思路来逐步推进各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要理顺生态文化建设组织体系,加强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加强生态文化理论体系建设,加强战略规划、制度建设、对策举措等研究,重点对生态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外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等进行攻关,为制定生态文化政策提供理论依据。走战略化科学发展道路,加大基础研究与投入,加强生态文化科技支撑和人才培养,以生态科学促生态文化发展。提高文化创新能力,深入挖掘各地文化特色,继续打造拥有自主产权的文化品牌,扩大生态文化影响力。

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成果运用和全民宣传。加强社会宣传教育,创新活动方式,让生态文化实践活动成为共同信念和价值追求。多措并举,广泛发动,尤其在农村,要确保每个家庭都能深入参与,从中受益并逐步树立先进的生态文明观。借助环境教育、环境经济和环境政策等手段,利用各类媒体,引导提倡环境优先、生态第一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营造生态文化建设匹夫有责,生态文明建设责无旁贷的良好社会氛围。

要认真打造生态文化建设的品牌和基地。通过国家级、省级生态文化示范基地评选,“美丽乡村”等创建等活动,浙江的农村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9年以来,浙江省有11个村庄被命名为“全国生态文化村”,2家企业被命名为“全国生态文化示范企业”,3家单位被命名为“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这些生态文化知名品牌是美丽浙江的亮丽风景线,将引导更多地区创造性地积极开展特色创建活动,全面促进整体生态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要加强生态文化合作交流。开展国际、省际生态文化交流合作,借鉴国外、省外先进的思想理念、管理方式和技术措施,努力提高生态文化建设管理水平。基于各国生态文化发展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既要彰显自身的优势又要注重借鉴国际的经验,跟上时代的潮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和国内工作交往,在双赢的活动中实现最佳的效果。

浙江生态文化发展的过程,就是浙江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实现“美丽浙江”的必经途径。目前,我省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问题、课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案件还时有发生。但我们相信,随着生态文化的普及,生态经济的发展,公民文化素质的提升,生态文化协会必将会散发出更大的能量,发挥更突出的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浙江文明生态
请文明演绎
Mother
Task 2
“生态养生”娱晚年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对不文明说“不”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