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粳稻品种在江西不同生态区的农学表现

2013-11-06 05:08张卫星王志刚章秀福廖西元潘晓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抚州播期籼稻

黄 山,何 虎,张卫星,王志刚,章秀福,廖西元,潘晓华*

(1江西农业大学 农学院/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 南昌 330045;2.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06)

我国是世界水稻生产第一大国,2010年水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9.3%。长期以来,我国水稻种植以籼稻为主,粳稻的比重较小[1]。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粳米的市场需求量日益增长[2]。近年来,我国粳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呈快速增加趋势[2]。一定意义上,确保粮食安全的核心是口粮,口粮供给的重点是稻米,稻米供给的关键是粳稻[2]。

目前我国粳稻种植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和江淮流域,长江以南则以籼稻为主[1]。江西省是我国最重要的水稻生产区之一,是传统的籼稻区。但是,伴随饮食习惯的改变以及城市化、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传统的籼稻产区不仅对粳米的需求量在快速增长,以前限制粳稻发展的诸多因素也在逐渐消除[3-4]。前期研究表明,与当地籼稻品种相比,江西双季晚粳种植能较大幅度地提高单产水平,在遭受寒露风灾害的情况下,粳稻的产量优势更为明显[5]。此外,江西适度发展粳稻种植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光、温、水等资源优势,对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业效益、提升江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乃至国家的粮食安全均具有重要意义[2,3,6]。但是,目前针对双季稻区发展粳稻种植在适宜的品种选择及配套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还十分有限[5-6]。因此,本研究在江西不同生态区开展多点试验,以当地主导籼稻品种为对照,旨在明确不同粳稻品种在江西的产量表现及最佳播种期,以期为江西适度发展粳稻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及供试品种

于2011年在江西省选取3个生态点进行粳稻品种适应性试验:试验点分别为新建县恒湖农场(29.03°N,115.80°E)、抚州市抚州农科所(27.93°N,116.37°E)和吉安县吉安市农科所(27.04°N,114.90°E)。

供试品种30个:选取由北纬30°~35°内的育种单位选育,近年来生产上种植面积较大的粳稻主栽品种及农业部公布的粳稻主导品种和粳型超级稻品种或最新推广的典型粳稻品种28个为供试材料,包括20个常规粳稻和8个杂交粳稻;以2个典型的广适性杂交籼稻品种作为对照。供试水稻品种的名称、类型详见表1。

1.2 播期安排

新建点设置5月30日和6月19日两个播种期。抚州点设置5月30日和6月29日两个播期。吉安点设置5月30日、6月9日、6月19日和6月29日4个播期。3个试验点均是30 d秧龄移栽。

1.3 试验设计

3个生态点采用统一的试验方案。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播期为主区、品种为副区),2次重复,小区面积10 m2。采用湿润育秧,手工移栽。行株距30 cm×13.5 cm,常规稻插4本、杂交稻插2本。施肥水平及肥料运筹:粳稻和籼稻品种每公顷施纯氮量分别为225 kg和195 kg,基蘖穗肥比例均为4∶3∶3;氮磷钾比例为1∶0.5∶0.5。磷肥全部基施,钾肥在栽前和栽后30 d各施50%。氮肥为尿素,磷肥为钙镁磷肥,钾肥为氯化钾。田间操作(如播种、栽秧、施肥、病虫草防治等)在同1 d内完成,其余管理同一般高产稻田。

表1 各品种的详细名称和类型Tab.1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the name and type of various varieties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1 生育进程记载 在生长期内详细记载各品种的生育进程,其中播种和移栽为已指定的日期,重点记载始穗期(5%出穗)、抽穗期(50%出穗)、齐穗期(80%出穗)和成熟期(90%黄熟)的日期。

1.4.2 干物质积累量测定 每个品种每次重复取5穴,计算生物产量。105℃下杀青30 min,80℃下烘干至恒重。

1.4.3 产量测定 每个小区预留(从不取样)2 m×2.5 m范围内的植株实割后脱粒风干称重测算实际产量。

1.4.4 数据处理 统计分析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采用LSD(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法进行多重比较,于P<0.05水平上进行统计显著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品种类型和播期对产量的影响

3个试验点,品种类型和播期对产量均有显著影响,但仅吉安点品种类型和播期体现出显著的交互作用(表2)。新建点,5月30日播期产量显著高于6月19日(表3);两个播期均是杂交晚粳产量最高,常规中粳最低,常规晚粳与对照籼稻产量相近,特别是5月30日播期的杂交晚粳平均产量达到10.95 t/hm2,显著高于对照籼稻。抚州点,5月30日播期水稻产量显著高于6月29日;两个播期均是对照籼稻产量最高,常规中粳最低,常规晚粳、杂交中粳和杂交晚粳之间无显著差异。吉安点,6月9日播期产量最高,6月29日最低;5月30日和6月9日播期均是对照籼稻产量最高,杂交中粳最低,常规中粳、常规晚粳和杂交晚粳之间无显著差异;6月19日和6月29日播期均是常规中粳产量最低,分别是杂交晚粳和杂交中粳最高。

表2 品种类型、播期及其交互效应对产量、生物量和生育期的影响(P值)Tab.2 Effects of variety types,sowing date and their interactions on yield,biomass and growth duration(P values)

表3 品种类型和播期对产量的影响Tab.3 Effects of variety types and sowing date on yield

2.2 品种来源地对产量的影响

从引进品种的来源地来看,新建点,5月30日和6月19日播期均是来自浙江的粳稻品种产量最高,但与来自湖北的品种和当地主导的籼稻品种之间均未达到显著差异(表4)。抚州点,5月30日播期的对照籼稻产量最高,显著高于河南和江苏的粳稻品种,但与浙江、安徽和湖北的品种之间无显著差异;6月29日播期的对照籼稻产量与来自安徽和湖北的粳稻品种相近,均显著高于河南和江苏的品种。吉安点,5月30日播期来自河南的粳稻产量最高,显著高于湖北的品种,但与其他省份和对照籼稻之间差异不显著;6月9日播期的对照籼稻产量显著高于所有粳稻品种;6月19日播期的对照籼稻产量与来自浙江和湖北的粳稻品种相近,显著高于江苏的品种;6月29日播期来自安徽的粳稻品种产量最高,显著高于河南和江苏的品种,但与浙江和湖北的品种以及对照籼稻之间无显著差异。

表4 不同品种来源地对产量的影响Tab.4 Effects of different native areas of varieties on yield

2.3 品种类型和播期对生物量的影响

总体上,生物量与产量表现出相似的趋势,即3个试验点品种类型和播期对生物量均有显著影响,仅吉安点品种类型和播期体现出显著的交互效应(表2)。新建点,5月30日播期的生物量显著高于6月19日(表5);5月30日播期杂交晚粳生物量最高,但与对照籼稻差异不显著;6月19日播期对照籼稻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类型品种。抚州点,5月30日播期水稻生物量显著高于6月29日;两个播期均是对照籼稻生物量最高,常规中粳最低,而对照籼稻与杂交晚粳之间差异不显著。吉安点,5月30日播期生物量最高,6月29日最低;4个播期均是常规中粳生物量最低;5月30日、6月19日和6月29日播期均是对照籼稻生物量最高,而6月9日播期是杂交晚粳最高。

2.4 品种类型和播期对生育期的影响

3个试验点,不同品种类型之间生育期长度均存在显著差异,但是仅新建点播期对生育期有显著影响,仅抚州点品种类型和播期体现出显著的交互效应(表2)。新建点,5月30日播期的生育期显著长于6月19日;两个播期均是杂交晚粳生育期最长,杂交中粳最短(表6)。抚州点,5月30日和6月29日播期的生育期分别是杂交晚粳和对照籼稻最长,均显著长于其他类型品种。吉安点,4个播期均是常规中粳的生育期最短;5月30日播期杂交晚粳的生育期最长,而6月9日、6月19日和6月29日播期均是对照籼稻的生育期最长。

表5 品种类型和播期对生物量的影响Tab.5 Effects of variety types and sowing date on biomass

新建点,5月30日和6月19日两个播期的生育期与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7)。抚州点,5月30日播期的生育期与产量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而6月29日播期的生育期与产量之间显著正相关。吉安点,5月30日和6月9日播期的生育期与产量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而6月19日和6月29日播期的生育期与产量之间显著正相关。

3 讨论

本研究表明,与对照籼稻相比,不同类型的粳稻品种在江西不同生态区的表现具有显著差异。总体上,杂交粳稻比常规粳稻更具产量优势,晚粳比中粳表现更好。新建点两个播期杂交晚粳的产量均高于对照籼稻,特别是5月30日播期的单产接近11 t/hm2。而抚州点两个播期均是对照籼稻产量最高;吉安点5月30日和6月9日两个播期也是对照籼稻产量最高,6月19日和6月29日播期虽然杂交粳稻产量较高,但与对照籼稻并无显著差异。2009年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在鄱阳县进行的试验示范结果也表明,两个杂交晚粳品种(甬优8号和甬优9号)的平均产量达到10.3 t/hm2[7]。因此,江西发展粳稻生产的适宜地区应该主要集中在鄱阳湖平原及以北地区。潘晓华[3]亦认为粳稻耐肥抗倒,较耐低温,在江西的主推地区应该以鄱阳湖及以北区为主。品种选择上,应该以杂交晚粳为主,其生育期较长,有利于充分利用光温资源和杂交稻产量优势的发挥。如果考虑杂交种子的成本问题,亦可以选择常规晚粳,有利于实现节本增收。因为本结果显示,新建点两个播期常规晚粳和对照杂交籼稻的产量相当,并无显著差异。从引进品种的来源地来看,新建点两个播期均是来自浙江的粳稻品种产量最高,可能主要是因为两地的纬度相近,生态条件较为相似,因此品种的生态适应性较好。但是,由于各来源地所引粳稻品种的数目差别很大,而且来自浙江的品种类型亦不相同,目前的结果只是初步的结论,品种的代表性还有待进一步证实。从播期来看,新建和抚州点均是5月30日播种产量最高,而吉安点6月9日播种产量最高。这主要是因为吉安点纬度最低,温度较新建和抚州高,因此,播种期应适当推迟[8]。另外,应当指出,本试验新建和抚州点仅设置了两个播期,而且间隔较长,目前的结果并不足以代表该点的最佳播期,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证实。

表6 品种类型和播期对生育期的影响Tab.6 Effects of variety types and sowing date on growth duration

表7 生育期与产量之间的相关关系Tab.7 Correlation between growth duration and yield

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生育期长度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正相关,但在某些生态区和播期下并无显著的相关关系。而且,产量与生物量的表现并不完全一致。因此,较长的生育期虽然有利于光合物质的生产和生物量的积累,但并不能充分解释品种间的产量差异[9-10]。新建点杂交晚粳较高的产量可能还与其较大的库容,特别是较高的穗粒数有关[7]。另外,如前所述,粳稻比籼稻更具耐寒性,但本试验仅为一年的结果,难以反映粳稻种植在提高双季水稻生产稳定性方面的优势,仍需进一步研究。

[1]王明利,李志军.我国粳稻生产:区域布局变化及粮食安全政策含义[J].农业经济问题,2005(6):66-70.

[2]陈温福,潘文博,徐正进.我国粳稻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37(6):801-805.

[3]潘晓华.江西发展粳稻生产的探讨[J].江西植保,2011,34(3):135 -136.

[4]周波,杨国强,李居英.不同类型稻农采用机械技术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江西省调查样本[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2):1 -8.

[5]程飞虎,周培建.江西适度发展粳稻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农技推广,2012(1):7-9.

[6]董啸波,霍中洋,张洪程,等.南方双季晚稻籼改粳优势及技术关键[J].中国稻米,2012,18(1):25-28.

[7]黄大山,曹开蔚,程飞虎,等.一季粳稻作双季晚稻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稻米,2010,16(4):40-42.

[8]李杰,张洪程,董洋阳,等.不同生态区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1,44(13):2661-2672.

[9]邓辉明,邹小云,宋宇.两系杂交水稻产量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27(1):68-71.

[10]Zhang Y,Tang Q,Zou Y,et al.Yield potential and radiation use efficiency of“super”hybrid rice grown under subtropical conditions[J].Field Crops Research,2009,114:91-98.

猜你喜欢
抚州播期籼稻
从稻名演变看籼稻的起源
黄淮海北部地区夏玉米稳产高产的播期优选
2021年无为市优质中籼稻品种比较试验
Task 10
籼稻抗倒育种研究
2017年江西省艺术创作会议在抚州召开
略阳县冬播马铃薯适宜播期研究
江西省粳稻种植面积突破6 666 hm2
江西省高速公路抚州管理处通信系统改造研究
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