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2013-11-08 08:42张盛超高琪清黄东杰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13年2期
关键词:活动期雷暴宜昌市

张盛超,张 明,高琪清,黄东杰

(1. 湖北省宜都市气象局,湖北 宜都 443300;2. 湖北省宜昌市气象局,湖北 宜昌 443000)

1 引言

雷暴是一种局部的但很猛烈的灾害天气,常伴有暴雨、大风、冰雹等恶劣天气[1],造成人畜雷击死亡,毁坏建筑物、电力设备和电信设施,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和损失。我国是一个雷暴多发国家,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达3 000~4 000 人,财产损失在50~100 亿人民币[2]。近年来有许多学者对我国雷暴活动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结论,徐桂玉等[3]利用我国南方62个气象观测站1971—1995年月雷暴日数资料对我国南方雷暴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研究,指出我国南方雷暴总体呈下降趋势,季节变化显著,空间分布不均;张家诚等[4]对我国的雷暴地理分布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华南和滇南是雷暴发生的频繁地区;张敏锋等[5]研究了我国雷暴天气的气候特征,指出近30 a 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雷暴频数在波动中减少,减少最多的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而东北地区雷暴日有增加的趋势;蔡新玲等[6]利用陕西省78个气象观测站近41 a月雷暴日数资料对陕西省雷暴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研究,指出陕西省雷暴呈现南北多、中部少的分布特点,全年中6-8月为雷暴集中期,雷暴有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靳利梅等[7]对上海地区的雷暴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上海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谢波等[8]利用贵州省84个气象观测站近47 a 夏季逐日雷暴资料分析了贵州夏季雷暴的气候变化特征,指出贵州夏季雷暴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时间性和年际分布特征。

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与中游的结合部,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北、西、西南三面环山,中部为丘陵,东部为江汉平原的一部分,地势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高层建筑物、电子设备不断增多,雷电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将会越来越严重。目前对宜昌市雷暴活动和雷电灾害的研究较少,因此,通过分析宜昌市雷暴的气候特征,一方面揭示宜昌市雷暴活动特点和气候规律,另一方面为雷暴天气的预测预警、雷击灾害评估和防雷减灾提供参考。

2 资料与方法

选取宜昌市9个气象观测站1965—2009年的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夷陵区和三峡资料年限短均未使用),资料来源于湖北省宜昌市气象局。1 d 中闻雷(不论其次数多少)即为1个雷暴日,只出现闪电而无雷暴记录的不作雷暴日统计。采用统计分析、线性趋势分析、Mann- Kendall 法[9]等方法对宜昌市雷暴的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雷暴的空间分布

从近45 a 宜昌市年平均雷暴日数的空间分布可以看出(图1),宜昌市年平均雷暴日数分布特点是西南山区、丘陵多(五峰、长阳和城区),东部平原少(枝江和当阳),年平均雷暴日数在29~43 d,>40 d 的高雷暴区集中在五峰、长阳和城区,峰值在五峰43 d,年雷暴日数最少集中在枝江和当阳,枝江最少29 d。单站中年雷暴日数最多出现在长阳和宜都为63 d(1973年),最少仅为15 d(兴山1980年和当阳1999年)。

图1 宜昌市年平均雷暴日数分布图(单位:d)

图2 宜昌市年雷暴日数的逐年变化图

3.2 雷暴的年代际和年际变化

图2 为年雷暴日数空间平均后逐年变化,可以看出,近45 a 宜昌市年雷暴日数平均为36.9 d,呈明显下降趋势(通过0.05 显著性水平检验),气候倾向率为-1.8 d/10 a,且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和年际变化。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雷暴日数偏多,大部年份雷暴日数在平均值以上,80年代中期以后下降趋势明显,且大部年份雷暴日数在平均值以下。

从雷暴日数气候倾向率空间分布来看(图3),各站气候倾向率均为负值,说明均呈下降趋势但变化速率不同,其中远安、五峰和宜都下降趋势显著(通过0.01 显著性水平检验),远安气候倾向率最大为-4.3 d/10 a,宜昌城区气候倾向率最小仅为-0.2 d/10 a。

图3 宜昌市年雷暴日数的气候倾向率分布图(单位:d/10 a)

3.3 雷暴的月季变化

宜昌市雷暴天气具有季节性强、高度集中和月际差异很大的特点。统计宜昌市各月平均雷暴日数(图4),雷暴天气主要发生在4—9月,月平均雷暴日数呈单峰型,7月最多为9.6 d,占全年雷暴日数的26.1%,其次为8月8.3 d,占全年的22.6%,12月和1月雷暴日数最少。按四季上划分来看,夏季(6—8月)雷暴日最多为22.1 d,占全年的60.1%,其次为春季10.3 d,占全年的28%,秋季为3.1 d,占全年的8.4%,冬季最少1.3 d,占全年的3.5%。

图4 宜昌市雷暴日数的逐月分布

3.4 雷暴的突变检验

利用Mann-Kendall 法对宜昌市年雷暴日数序列进行突变检验如图5,用原气象序列构造统计量UF,用原气象序列反序列构造统计量UB,由UF 曲线可见,近45 a 宜昌市雷暴日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在新世纪初中期超过了临界值1.96,说明雷暴日数在新世纪初中期下降趋势显著,从UF 线与UB 线交点来看,年雷暴日数在1984年前后发生了气候突变。

图5 宜昌市年雷暴日数突变检验图

3.5 雷暴初日、终日和活动期的变化

根据宜昌市近45 a 雷暴的初日和终日的统计结果(表1),可以看出,宜昌市平均初雷日南部比北部地区明显要早,南部地区发生在2月中下旬,而北部地区发生在3月上旬初期,最早初雷日大部地区发生在1月1日,最早初雷日发生时间最晚的是兴山在1月26日;平均终雷日南部地区比北部地区稍晚,南部地区发生在10月上旬末到中旬,而北部地区主要发生在10月上旬初中期,最迟终雷日南部地区均在12月31日。

表1 宜昌市雷暴初日和终日分布 (月—日)

图6 宜昌市雷暴初日(图左)和终日(图右)的气候倾向率分布图(单位:d/10 a)

从雷暴的初日和终日变化趋势来看(图6),各站平均初雷日有推迟的趋势,北部地区比中南部地区推迟更明显,兴山推迟最多,气候倾向率为6.4 d/10 a,宜昌城区推迟最少,气候倾向率仅为0.7 d/10 a;平均终雷日有提前的趋势,中北部地区比南部地区提前更明显,远安提前最多,气候倾向率为-9.2 d/10 a,五峰提前最少,气候倾向率为-1.4 d/10 a。

由于平均初雷日南部地区发生得早,平均终雷日发生得晚,所以南部地区的雷暴活动期比北部地区明显要长,南部地区雷暴活动期均在230 d 以上,而北部地区在220 d 左右。从雷暴活动期变化来看,各地雷暴活动期均呈下降趋势,说明宜昌市雷暴活动期在缩短,这与前面平均初雷日有推迟、平均终雷日有提前的趋势相吻合。

4 结论与讨论

①宜昌市雷暴日数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西南山区、丘陵多,东部平原少,年平均雷暴日数在29~43 d,高雷暴区集中在五峰、长阳和宜昌城区,峰值在五峰43 d,枝江最少29 d。

②近45 a 宜昌市雷暴日数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远安、五峰和宜都下降趋势最为显著,远安平均每10 a 减少4.3 d,而平均每10 a 减少最少的是宜昌城区仅为0.2 d。

③雷暴日数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4-9月为雷暴天气多发期,月平均雷暴日数呈单峰型,7月达到最高值9.6 d,8月为次高峰,9月开始迅速减少,从10月开始到次年2月雷暴发生较少。

④利用Mann-Kendall 法突变检验显示,雷暴日数在1984年前后发生了气候突变。

⑤平均初雷日南部地区比北部地区明显要早,平均终雷日南部地区比北部地区稍晚,且平均初雷日有推迟的趋势,平均终雷日有提前的趋势。南部地区的雷暴活动期比北部地区长,各地雷暴活动期均呈缩短趋势。

[1]王道红,郑秀书,郭昌明. 雷电与人工引雷[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2]郑国光. 新时期我国防雷减灾工作的形势和任务之研究[J]. 江西气象科技,2001,24(2):1-3.

[3]徐桂玉,杨修群. 我国南方雷暴的气候特征研究[J]. 气象科学,2001,21(3):299-307.

[4]张家诚,林之光. 中国气候[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11-433.

[5]张敏锋,冯霞. 我国雷暴天气的气候特征[J]. 热带气象学报,1998,14(2):156-162.

[6]蔡新玲,刘宇,康岚,等. 陕西省雷暴的气候特征研究[J]. 高原气象,2004,23(增刊):119-123.

[7]靳利梅,史军. 上海地区雷暴气候特征及变化研究[J].干旱气象,2010,28(1):54-58.

[8]谢波,池再香,黄艳. 贵州夏季雷暴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 贵州气象,2011,35(3):37-39.

[9]符棕斌,王强. 气候突变的定义和检测方法[J]. 大气科学,1992,16(1):111-119.

猜你喜欢
活动期雷暴宜昌市
新德里雷暴
藏医催泻疗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活动期回顾性研究
宜昌市举办中小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培训班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地域雷暴日数变化规律及特征分析
血清HBcrAg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自然史中的变化
养阴化瘀方联合强化西药方案治疗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研究
阜新地区雷暴活动特点研究
抗生素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活动期胃溃疡的疗效观察
我国青少年五人制足球推广研究——以宜昌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