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民营银行尽快破冰

2013-11-10 06:42庄之蝶
时代金融 2013年8期
关键词:村镇银行业金融机构

庄之蝶

危机亦是转机。6月份的“钱荒”波及股市,使高层看到了“钱荒”背后金融改革滞后的短板,以及金融垄断引发的资源配置不公和蕴藏的风险。

6月19日,李克强总理定调金融改革方向,首提探索建立民营银行。第三天,马云的《金融行业需要搅局者》文章出现在人民日报上。文章既表扬了中国金融业的巨大贡献,也表明现有的金融体系不足以支撑未来中国经济的成长,民营资本应该获得进入金融领域的资格,而且只有进入,经济才可持续健康发展。总理的表态和民营企业家在党报上发文,具有信号意义。6月29日,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陆家嘴论坛上演讲时披露“银行业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其中提及,除了银行,允许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民营金融机构。7月5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包括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更大程度发挥市场在资金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整合金融资源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以及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入股金融机构和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等十大举措。

笔者认为,这四次具有信号意义的事件是打破中国银行业垄断的风向标式的破冰之举,意义不容低估。

民营银行在中国

众所周知,1996年成立的中国民生银行摘走了全国首个民营银行的招牌,但迄今为止,除了少数民营资本参股商业银行外,再无第二家民营银行出现。尽管中国的国有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甚至农商行都经历了股份制改革,但无论是国有四大行引进战略投资者,还是城商行和农商行的股改,在没有任何法律依据的情况下,民间资本作为主要发起人的资格一直未被认可。在近18年的时间里,民生银行成为具象征意义的唯一的民营银行而孤独地存在。尽管2005年的“非公36条”以及 2010年的“民间投资36条”都在字面上“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起成立银行等金融机构,但在缺乏任何实质性的操作意见的情况下,这些所谓的鼓励措施最终只是不了了之。可以说,过去10年,对于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管制和防范从未松动,即使在村镇银行这些国有资本其实并不愿意染指的鸡肋领域,现有的制度依然规定:“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单个自然人股东及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这就意味着,民间资本要设立村镇银行,必须由作为最大股东的银行也就是国有银行来牵头,否则根本无法成立,这成为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最大的制度障碍。

我们再将视角转向中国金融改革的先行者——温州。2002年,时任央行行长的戴相龙批准温州成为当时中国唯一的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其改革内容不仅提出了利率市场化,还明确提出允许民间资本成立民营银行等内容。对此,温州民间资本甚至筹集了10个亿,还从四大行挖了行长,为筹建民营银行积极厉兵秣马,但我们看到,2005年,温州市银监分局和温州市体改委联合完成的一项研究课题认为“在当前形势和经济、金融环境下,设立民营银行时机尚未成熟”,民营银行“不可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对筹建民营银行仍有顾虑,温州这场金融改革于是无疾而终。

2011年下半年温州爆发的民间借贷危机,直接促成了温州又一次的金融改革,在当时国务院批准的温州金融改革的十二条《总体方案》中,核心举措有两条:一是民间金融的合法化;一是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依法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特别是提出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改制为村镇银行,更是为民间资本设立银行打开了制度之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两年时间已过,小额贷款公司转为村镇银行并未破冰,民间资本成立银行的梦想再次胎死腹中。

金融改革的一步棋

这一次,金融改革的气息从新一届政府上任起就已弥漫开来。面对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新情势,新一届政府亮出了一系列“踩刹车、转方向”的措施,而重头戏就是金融领域的改革。如今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越来越低,传统的金融模式和经济转型之间的匹配度越来越低,需要金融做出调整。而且现在总体的宏观经济比较平稳,这个时期应该是金融改革突破的合适时机。另有专家称,金融改革是总量改革,相比土地改革、财税改革等,遭遇的阻力相对较小,并且这些金融总量上的改革能为其他层面的改革提供支持。

目前中国面临的窘境是:资金不能有效地配置到具有成长性、可持续性的生产领域中去创造财富。由此可以看出,让金融更好地为中国实体经济发展与转型服务是这场金融变革的最主要动因。

大量的信贷资金为什么只在金融体系内进行着自我交易的循环游戏,信贷资金为什么喜欢投向低效的产能过剩领域和政府项目,信贷资金为什么总喜欢追逐高杠杆而又极不透明而且风险很高的理财项目?真正原因是金融业改革滞后以及金融垄断造成,并渐渐成为了实体经济的掣肘:一方面是实体经济在发展中需要承受极高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却人为地提高银行业的准入门槛,导致金融的短缺。在金融垄断的情况下,我们看到,尽管中国一直在强调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但由于大银行的垄断和金融抑制,中国的银行机构不仅数量少,而且进入门槛高,民间金融无法给广大的中小企业提供服务,造成了人为的金融短缺。唯有放开金融业的垄断,构建更合理的中小企业融资的途径。顺着这个思路,民营银行破冰也就成了必然趋势。

金融改革加速的背后,则是日益迫切的经济转型发展的需求。可以说,金融体系和经济增长的不相适应问题愈来愈突出,政府正试图着手打破这一瓶颈,而民营银行的破冰之旅就是这场金融变革中要走的重要一步棋。

化解风险是关键

为了避免重蹈之前很多民营银行胎死腹中的覆辙,还需要更多脚踏实地的制度性安排,而民营银行如何“自担风险”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消息人士透露,银监会已就如何形成一批“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问题召开座谈会。

目前,我国实际执行的是隐形全额的存款保险制度。相关人士曾表示,现行制度“市场退出效率不高,国家负担重”。同时,金融机构破产制度尚未得到立法确认。由于上述两项制度尚未落地,使得新生的民营银行如何“自担风险”显得晦暗不明。

相关人士透露,在银监会座谈会上,“民营银行能否采用无限责任制”作为可选方案之一,被提上了桌面。不过,如果仅仅对新设立的民营银行采用无限责任制,则有歧视民资之嫌,在财务上也不好操作。他表示,要坐实“风险自担”,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显得更为迫切。小银行如果经营不善,做好风险隔离,“自行关闭就是了”。

关于“持股比例”的问题,反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一家独大是企业家的共识。上海小贷公司协会会长、大众交通董事长杨国平表示:“关于村镇银行的现行制度规定,一定要让商业银行作为大股东、控制人。对于这一点,上海109家小贷公司,没有一家同意的。因为如果这样的话,又变成了银行的地方支行,被消灭掉了。”不过,究竟是持股越多越好,还是不宜太多,则成了各方争议的话题。

以上的顾虑需要顶层设计制度的完善。银行业风险高,但不能以风险大、门槛高为由不开放,而是要出台清晰、透明的准入标准,对民营银行经营方向进行制度安排,有效规范、约束其行为,既保证构建市场化、多层次、优势互补的金融体系,又让民营银行始终不脱离健康的运行轨道。

鼓励民间资本设立民营银行,可谓抓住了中国金融业目前最关键的问题,也是化解中国系统金融风险的良方。中国金融业的一些风险随着实体经济的回落已经凸显,但中国金融业开放的时间窗口依旧没有关上。任何开放都会有风险,但事实证明,没有任何风险比金融业不开放诱发的风险更大。必须痛下决心,以更大的智慧和魄力,加大银行业开放的步伐,只有大量的民营银行成为金融机构的新生力量,金融短缺和金融资源的错配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猜你喜欢
村镇银行业金融机构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河北省银行业协会
山西8个村镇入选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办理银行业务须谨慎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已达2409个
创建文明村镇 打造幸福家园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
村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