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革命历史遗址遗迹掠影

2013-11-14 05:30本刊编辑部
红岩春秋 2013年2期
关键词:平桥江口武隆

武隆第一个农民协会遗址

武隆第一个农民协会遗址位于武隆县火炉镇岩峰村邵家坝小组。

1928年2月,中共涪陵县委作出火炉铺暴动决议后,派遣共产党员邵平阶和青年团员夏殿宇到火炉铺直接领导暴动工作。邵平阶利用自己的家族关系在火炉万峰一带开展革命宣传,广泛发动群众,很快建立了武隆第一个农民协会——万峰农民协会,吸收会员30多人。4月,涪陵农民协会秘书长李仙舟来火炉铺加强对暴动的领导。他们利用当地袍哥组织等关系,筹借枪支,集中了200多人攻打国民党火炉铺区署。7月4日,取得了火炉铺第一次农民暴动的胜利。

四川省二路红军司令部旧址

四川省二路红军司令部旧址位于武隆县双河乡坨田村四组。

1930年4月7日,四川省二路红军游击队在涪陵罗云坝铜矿山鸡石尖宣告正式成立。为避开川军的围剿,当天下午,游击队就向武隆仙女山挺进。4月8日,兵分两路:一路约百余人抵达仙女山烂坝子,在与当地革命组织“同心社”(即“土地会”)取得联系后,发动群众,打开烂坝子包谷大王的粮仓,分给穷人,并立即开展了动员群众参加红军的宣传和成立农民协会等工作,驻军梅子坳。另一路是红军游击队的主力,取道大木直插厢坝,后由磨子岩抵达仙女山。4月10日,两支队伍在梅子坳胜利会师,司令部设在双河场。

部队到达的当天,就动员同心社成员17人集体参加红军游击队,为游击队带路,站岗放哨,联系群众。尔后,红军指挥部派出大量宣传队伍,以口头宣传、散发传单和张贴标语等形式发动群众,同时发出安民告示,讲明红军政策、纪律,还编排许多生动形象的文艺节目在坨田等地演出,激发了群众的革命热情,使二路红军迅速壮大起来。

后坪坝苏维埃政府遗址

后坪坝苏维埃政府遗址位于武隆县后坪乡文凤村高风槽村民小组。

1930年5月,二路红军游击队按照上级指示精神,化分成若干小分队,分赴武隆、彭水、丰都的边界开辟游击区,扩大革命根据地。6月2日,在桐梓山游击队陈子光、陈子清的支持下,二路红军游击队进入武隆桐梓山开辟后坪坝革命根据地。

在后坪坝,红军游击队广泛发动群众,设立了农民协会办事处,先后成立文凤庙、寺院堡、沙茶、中岭、牌坊、后坪坝等农民协会。6月13日,后坪坝苏维埃政府正式宣告成立,办公机关设在高峰槽。不久,组建了农民武装赤卫队,颁布了政权纲领,组织和发动群众开展打富济贫、斗争地主恶霸的运动。后坪坝苏维埃政府还建立了外贸部,收购当地山货和药材出售,所得的经费用于购买游击队和农民赤卫队所需的枪支弹药、粮食、生活用品等。

7月18日,二路红军游击队离开了武隆地区,向忠县、丰都沿江地带转移。

中共平桥特支旧址

中共平桥特支旧址位于武隆县平桥镇乌杨村小河口小组。

1949年2月,张正祥、陶旭、张怡痕(女)、兰道福(兰中林)、韦觉立等人受中共南涪工委委派,到武隆平桥和平中学筹建中共武隆(平桥)特支,代号“中三区”。平桥和平私立中学建于1946年秋,首任校长王朴于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通过王朴的关系,张正祥等人顺利到和平中学任教。

1949年2月底,中共武隆(平桥)特支在和平中学正式成立,张正祥任书记,唐世昌、马东山为委员,隶属中共南涪工委,辖和平中学直属两个党小组(支部)和中共“五乡”边区区委。

江口烈士塔园

江口烈士塔园位于武隆县江口镇罗州坝。

1949年11月20日凌晨,以二野3兵团11军、12军为主力的人民解放军攻打江口镇,经过1个小时激战,敌大部被歼,11军32师94团一举抢占江口镇,解放了江口。

1976年7月,武隆县人民政府在江口镇农贸市场旁修建了江口烈士陵园,安葬革命烈士58名,其中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无名烈士47名。2008年10月,江口烈士陵园迁建至江口镇罗州坝,并更名为江口烈士塔园。

白马山战斗遗址及白马烈士陵园

白马山战斗遗址——豹崖

白马烈士陵园

白马山战斗遗址位于武隆县城西南面的白马山。白马烈士陵园位于武隆县白马镇场镇郊区。

1949年11月,解放大西南战役全面发起。19日彭水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47军141师由彭水沿乌江东岸西进武隆,于20日进占火炉铺,再由白果翻越小岩门、下土坎,配合二野3兵团主力攻打国民党军在白马山布设的防线。

白马山战斗,由四野47军141师于11月21日在白马山腹部打响,历时三天两夜。我141师分段截击,经过朝天望夹击战、大陆垭突击战、茶园袭击战、豹崖围歼战、黑大桥阻击战5次大的激战,解放了武隆县境内的蒲板、车盘、凉水、赵家、土坎、羊角等10多个乡,为解放重庆及全川打开了通道。

1979年6月,为了纪念在白马山一役中牺牲的21位烈士,武隆县人民政府在白马场的山堡上修建了白马烈士陵园。2009年10月,该陵园迁建到白马镇六方坪山堡上。

火炉人民英雄纪念碑

火炉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武隆县火炉镇胜利口战斗遗址。

1949年11月19日,四野47军141师从沧沟进入武隆境内,在龙坝黄荆树遇敌交战。国民党军退至火炉铺木水槽、土地坳一带布防,负隅顽抗。20日晨,解放军解放火炉铺,武隆地方党组织与解放军接上联系,建立临时医院,护理伤病员。

火炉解放后,解放军随即追击国民党残兵,迂回夹击,击溃木水槽、土地坳之敌。后为纪念革命胜利,土地坳改名为胜利口。

1976年10月,武隆县人民政府在火炉镇向前村寨子堡修建了火炉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后的烈士墓内安葬有19名烈士的遗体。2012年5月,该纪念碑迁建至胜利口战斗遗址。

桐梓烈士陵园

桐梓烈士陵园位于武隆县桐梓镇中学附近。

1949年11月底,武隆全县解放后,国民党残余与土豪劣绅互相勾结,先后在各地组织武装暴动。以桐梓山恶霸地主吴鸿哲、唐云武等为首的“川鄂边区第八行政公署支队”等反动武装组织,攻打区乡人民政府,杀害政府工作人员及农民积极分子,妄图推翻人民政府。1950年2月8日晚,中共武隆县委派出的许智伟、郭一帆、谢毅然等人在桐梓山与区武装队配合执行剿匪征粮任务时,被众匪包围抓捕,许智伟、郭一帆、谢毅然、何克全、周世银等5位同志被残酷杀害。

为了纪念牺牲的烈士,1978年7月,武隆县人民政府修建了桐梓五烈士碑。2005年2月重新修缮,更名为桐梓烈士陵园。

武隆革命烈士陵园

武隆革命烈士陵园位于武隆中学后面小山堡上。

1949年11月18日,四野47军139师由彭水进入武隆桐梓山,迂回解放了双河场,攻占了木根铺。11月19日,四野47军141师进入武隆境内后,于20日晨解放火炉铺,继而取得木水槽战斗的胜利。二野3兵团11军、12军为主力的人民解放军于11月20日打响萝卜垭战斗,21日,解放武隆县城,随后向白马山挺进,与四野47军141师共同围歼白马山守敌。不久,武隆全境解放。

为了纪念为武隆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献出宝贵生命的革命先烈,武隆县人民政府于1973年6月在武隆中学后面的小山堡上修建了武隆革命烈士陵园,2000年重新修缮。内有纪念碑,碑下安葬有25名烈士的遗体。

猜你喜欢
平桥江口武隆
清代淮安平桥的繁华
鹿寨江口宝塔与柳宗元诗
抗美援朝运动中的武隆人
平桥豆腐羹,淮扬菜系的“扛鼎之作”
“天下第一菜”平桥豆腐
“寻味武隆”让当地农特产品走向世界
The Prospect of Wulong Tourism Development
天台县平桥镇中心小学
江口寻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