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由家的洋姑爷

2013-11-16 03:45胡世英
海燕 2013年6期
关键词:姑爷哈尔滨姑娘

□胡世英

老由是老知青,也是老工商。她热诚爽直,特别能干,口碑好,威望高。她当处长有二十多年,资历比一些局长还老,局系统上下对她很敬重。去年她退休回家时,同事们依依不舍,不愿和她分手。老由留给人们的念想不少,佳话不少。她女儿找的那个洋姑爷,也成了人们说不完的一个故事。

那还是八年前的事。她姑娘和一位老外处上了朋友。这老外是个英国人,名字叫达润。他岁数不大,是1977年生人,和老由姑娘正好同龄。他是2002年那个大雪纷飞的冬季来到哈尔滨的。

说起哈尔滨,达润说他和北方有着一种缘分。他的家是在英国曼彻斯特北部的一个小镇。气候和哈尔滨差不多,四季分明,到了冬季雪也是厚厚的,也是那么洁白。达润在他的故乡念完了小学、中学和大学。大学毕业后,他以良好的成绩考入了EF英孚培训机构。这是一个总部设在瑞典而机构遍布全球非英语国家唯一的英语专业教育机构。他报名的国家是中国,他选择的地方是哈尔滨。

听达润说,英孚在中国的分设机构有很多,像北京、上海、广州、青岛、大连、哈尔滨等等,得有十多个地方,而且都是大都市,但他却看好了哈尔滨。他觉得哈尔滨是北方城市,四季分明,冬季诱人,夏季宜人,风光秀丽,尤其是欧亚建筑风格让人感觉温馨,生活在这里觉得舒服。他认为这里和他的英国故乡有着相同特点。于是,他选择了来哈尔滨的英孚分支机构工作。刚来的那几天,他跑了好几个地方,看哪都觉得挺好。他告诉远在英国的父母,来哈尔滨这个地方没有选错。

达润不仅觉得哈尔滨地方好,还觉得哈尔滨人也好。他觉得北方人热情豪爽,开朗随和,大气实在,特别好处,他愿意选择北方的姑娘作朋友。老由的姑娘恰恰被他一眼看中,两人一见钟情。

那是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爽风吹来,格外舒畅。暖暖的月光下,柳枝摇曳,树影婆娑,银辉流泻,若明若暗,让人感觉松花江畔的夜晚很迷人。他们这对"一中一外"的恋人,炽热地依偎着,徜徉着,憧憬着。姑娘的英语说得很好。她低声地问:“你爱我,我都知道,你以后在这不回去能做到吗?”

“当然可以做到,你在哪里我就在哪里,我愿意跟着你走。”达润深情地望着姑娘,说得很真诚。

“如果我家里还不能接纳你,你会有想法吗,你该怎么办?”

“ 谁让我是外国人了,没有办法,只好慢慢地等了,总有一天会接受的。”姑娘没想到这个洋小伙这么自信,而且还能如此地妥善对待。她对他的挚诚很感动,不禁又增加了几分爱意。他们紧紧地相拥在一起。

那天晚上的月光作证:他们决意永远在一起,不分不离。

姑娘知道父母的心思,考虑来考虑去,不得不把这桩恋情向父母道来。

老由听了,火冒三丈,无论如何接受不了。先是对女儿一顿训斥,然后坐在地板上是一顿痛哭。

“找什么样的都行,就是不能找外国人!”老由气得给女儿下了“死令”。女儿哭着跑出了家门。

那天晚上,天上好像没了月光,漆黑一团,窗外又跳着雨点儿,那雨点像是敲打在了老由夫妇的心上。她们夜不能寐,直到天亮也没合上几眼。

老由的八十多岁老母亲,闻讯后态度鲜明,坚决不同意。老由的兄弟姊妹们也都个个反对。

家人说,洋女婿进家门,差异那么大,能过到一起吗?外人不得笑话死咱们呀!

那段时间里,老由的家里就像一石激起了千层浪,一时难以平静下来。她们为女儿上的这个“火”呀,简直是难以名状。

然而,老由的姑娘学乖了,她不再和母亲硬顶硬撞了。她既执着,也很柔和。她不厌其烦地和家里沟通着想法。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女儿的执着下,老由答应见见这位洋小伙。

这又是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天上挂着那轮月亮圆圆的,满天的繁星像是眨着亮晶晶的眼睛,晚风吹来很清爽,让人觉得惬意。在老由家附近的小饭店里,她们见面了。

那天晚上,达润特意买了一个西瓜拎上,他穿了件浅草绿色的棉布T恤和掉了色的牛仔裤,脚上踏着那双穿了多年的旅游鞋,腕上戴的手表也很普通。可要知道,他的那件T恤上衣是多年前在澳洲一家公司当职员时发的工作服,样子很好看,他很喜欢穿,不少聚会场合,他都穿着出来。

达润早早地来到了饭店。老由夫妇见到他时吃了一惊,想不到这个洋小伙子的打扮竞会这么不洋气。老由从上到下仔细地打量着他,见他个头不高但很受看,凹陷的眼窝里闪动着那双漂亮的眼睛,眼神中始终透溢着诚挚的目光,白皙的面孔上不时地凹出两个魅气的酒窝,总是挂着甜蜜的笑容。看上去,这个洋小伙子既很率真,也很率气,显得朴实厚道,让人喜欢。

老由心中暗喜。但她还是憋不住,直言不讳地冒出了那句话:“你知道我不同意你们相处的原因是什么吗?”

老由的姑娘,原原本本地把这句话翻译给了达润。

达润听后,眨动着笑眯眯的眼睛,显露出腼腆的表情,不好意思地说道:“因为我是外国人,但我非常喜欢您的姑娘,不得不这样地追求她。”

听罢姑娘娓娓动听的翻译,老由噗嗤地一声笑了。她感觉到了这位洋小伙子的诚挚朴实与可爱。老由夫妇俩会意地笑了。笑声飘满了房间,飘向了窗外。

那天晚上的红酒,她们喝得很高兴。躺在床上躲入梦乡时,老由还在回想着那一个个萦绕心怀的场面。

打这以后,老由的姑娘和达润不再是“地下之恋”了。迎接这对恋人的是家人那片开心的笑声。

让老由姑娘终身难忘的是去英国举办的那个订婚仪式。

那是2005年的夏季。这对年轻的恋人飞越千山万水,来到了达润久别的故乡,曼彻斯特北部的那个美丽的小镇。达润家里就像过节一样,迎接着这位哈尔滨的姑娘。那些天,他们家里充满了欢乐。最热闹的就是达润的父母给他们举办的那个隆重的订婚仪式。仪式安排在了一家像样的酒吧里,那天邀来了不少亲朋好友。达润的母亲自己动手制作了一块精美的大蛋糕,上面写上了老由姑娘的中文名字。达润的父亲还找来了乐队为他们助兴。仪式上,达润的父母和亲友们还表达了很多感言。老由的姑娘每每说起那些情景来,还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激动。

老由的姑娘说,达润的一家人非常好。从父母到弟弟都特别实在,什么讲究和说道儿都没有,待在他们家里感到温馨舒服和放松,达润的母亲对待她既像女儿又像朋友,让她每一天过得都很开心。她在达润家没待够。

老由一家人听了姑娘的感慨后,都说这个洋姑爷和他们一家人没找错。

这对爱侣终于迎来了翘首以待的这一天。那是2005年的国庆节。然而,谁也想不到这是一个悲喜交加的日子。

因为在这之前,老由的丈夫老付已经是病入膏肓。住院的那些日子里,我去医院看过他两次。他一再喃喃地表示,等姑娘完婚后他再走,不然他心里不静。我们眼里闪着泪花,鼓励他一定要挺住。

达润的父母和亲友从英国赶来了。老由家里的亲友从外地赶来了。就在这喜事临门的前夕,老付却再也没有睁开眼睛。他终于带着深深的遗憾走了。老由悲痛难抑,但她又不得不咬紧牙关挺住。

她硬是瞒着女儿她们以及那些远道来的亲友,带着难以言喻的心痛来举办这场婚礼。

婚礼上,老由穿着一身紫红色的旗袍,显得格外凝重。她脸上的笑容是苦涩的,隐藏着那种深深的忧伤。我参加了这个婚礼,我们知道内情,看着她那掩饰下的酸楚神态,我和同事们心里难受极了。那天婚礼,我一直坚持到完。走出婚礼大厅时,我的脚步特别沉重。

婚礼刚办完,亲友刚送走,老由接着又举行了老付的葬礼。遗体告别是十月五日那一天。我又去参加了。那天,老由穿着一身黑纱,满脸泪痕。看着她,我再也忍不住了,于是落下泪来。那一天,我心里始终是郁郁不乐。

老由非常刚强。她以极大的限度承受着这种不幸。她把苦水咽到了肚子里。她的这些境遇,让人们对她多了不少叹息,也多了不少钦敬。

老由家的传奇不胫而走。老由姑娘嫁给洋姑爷的事,很快传为佳话。老由丝毫不隐讳。她逢人便夸自己的洋姑爷好。

这个洋姑爷确实好。谁接触了谁都这么说。听了老由和她姑娘的介绍,我对这个洋姑爷有了那么多的好印象。

他俭朴得简直让人难以置信。他不崇尚名牌,穿着特别朴实。一件衣服要穿好多年,袜子直到漏了脚后跟才换新的,很少看他花大钱买衣物。前些年,他在地下商场遇到了十元一件的衬衫,一次买了好几件,穿到现在还没扔。他常常是下班坐公交车回家,很少打出租。有次很晚没赶上公交车,硬是步行回的家。他说这样既节省又锻炼了身体,没啥不好。

其实,他收入很高。他给两个学校当外教,还是雅思考试的主考官,每月下来都有几万的薪水,但他从不乱花。他给自己三岁的女儿,买什么东西都舍得。用在自己身上,却是精打细算,显得吝啬。

达润的性格特别温和,非常包容,从不发火,遇事总替别人考虑。妻子、岳母有时脾气急点儿,遇到发火时,他一笑了之,从不计较。他没有任何不良嗜好。不抽烟,不喝酒,不玩牌,不与那些低俗的东西有染。那次去上海出差,宾馆里发了一些餐券、洗浴券和按摩券。他把餐券全用了,洗浴券和按摩券却夹在材料里带了回来。妻子发现了问他为啥没去用,他说那个地方不好,去了不合适。

外国人一般都很讲究吃西餐,也离不开西餐,而达润却入乡随俗,他不但不讲究这些,还不讲究那些吃吃喝喝。在家里,他跟着大家一起吃蘸酱菜,吃那些粗茶淡饭。他说这些饭菜样样都好吃。有时家里饭菜剩下多了,他都装入饭盒带到班上去吃。同事们看了都说他特别俭朴会过。

达润对家庭的责任感也很强。他爱他的妻子和女儿。他参加友情圈聚会,总愿带着妻子和女儿同去。他上外地去,不间断地给妻子回电话,告诉他在哪,他在做什么。他从不瞒着家里去做事。他让三岁的女儿麦瑞既要好好学英语,也要好好学汉语。他愿意让女儿多受岳母和家人的熏陶与影响。为了表达那份希冀,他和妻子给宝贝女儿起了一个动听的中文名字,叫彤彤。意思是像那冉冉初升的朝阳一样茁壮成长。

达润的那股敬业劲儿,实在让人称道。他做事认真,向来严谨,从不敷衍。他在英孚学校里教了十年课,数他教的好,那些孩子们最爱听他的课,家长们都争着让孩子进他的班。达润有三份工作,除了大的节日和定期休假外其他日子全是忙忙碌碌,可他从不叫苦,家里人没见他浮躁过、牢骚过。闲暇之余,他还自学了不少中文知识,他现在的日常汉语会话很自如。

达润虽然把心思和情感都投入到了这面,但是他对他的远方父母始终挂念于怀。每周礼拜天晚上七点,他都要和父母视频通话。通话时,不仅让女儿说一说,还让妻子说一说。这种视频会面让他们一家人其乐融融。每逢节日时,父母还从英国给他们寄来不少礼物。这些年,达润的父母也没少来哈尔滨。老由说,这种中西合璧的婚姻给她们双方这个大家庭带来了不少快乐。

老由家现在是四世同堂。多了一个洋姑爷,多了一个混血的外孙女。她们家里充满了天伦之乐。我去老由家里,才知道他们给这洋姑爷早就起了一个中国的名字,叫小英。达润操着那口比较流利的汉话,笑着对我说:“现在我的年龄长了不少了,你们应该叫我大英了。”

达润说完,我们大家都开心地笑了。这位来自英国的“小英”,一晃儿也变成了“大英”。我觉得他不同寻常,很不平凡。我对这位洋姑爷的印象好极了。

猜你喜欢
姑爷哈尔滨姑娘
我平等地嫉妒每一个去哈尔滨的人
秋姑娘的信
终于团聚
绝对证据
奇妙的哈尔滨之旅
泥姑娘
胖姑娘看过来
女婿
《老哈尔滨的回忆》国画
感受哈尔滨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