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当下传统舞台艺术的生存之路

2013-11-21 17:11蔡卫琴
剧影月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舞台艺术剧目传统

■蔡卫琴

试析当下传统舞台艺术的生存之路

■蔡卫琴

中国传统舞台艺术——即包括传统戏曲、曲艺及民间歌舞在内的民族艺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21世纪,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及文化的舞台艺术似乎走入了困境。然而,是不是传统舞台艺术真的已经没有了观众?或者说也没有了生存的土壤?笔者立足自身从事舞台艺术工作三十余年的经历,通过对国内外演出市场的观察与思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只怕未必。传统舞台艺术,通过自身的努力,辅之以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依旧可以在逆境中突围而出,在商品社会守住并拓展自己的舞台。

一.坚持传统,充分发掘“传统”的魅力和“传统艺术”的价值

传统舞台艺术,既之为传统,则自有其发展的历史。无论是戏曲、曲艺或是民间歌舞,能够单独成为一种艺术门类的,无不带有历史的烙印和鲜明的地域特色。也许我们可以这样定义,正是因为有着与众不同的历史烙印和地域特色,这一表演形式才能够独立成为一种艺术门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对传统舞台艺术特色的肯定,逐渐被“不合潮流”与“老土”这样的批评替代。而持这样观点的不仅有观众,更有专业院团的从业人员。从积极的角度分析,似乎这也是为了更好地拓展受众,在艺术界,有很多业内人士或是被迫或是主动地对传统舞台艺术进行所谓的改革,试图使之能够融入现代社会流行的风尚。

然而,通过对市场的调研可以发现,这些“改革”似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传统舞台艺术并未因此而能够拓展受众面和扩大影响力,相反却抹杀了传统艺术本身的魅力,加速了艺术的变质和消亡。京昆变话剧,地方戏变歌舞剧,民歌用美声,民乐用提琴,高科技的声光电把传统舞台意象搅成一锅粥,这些乱象不仅令艺术界固守传统的人士深恶痛绝,也因定位的失误而让不少潜在观众失去兴趣——与其看这样一个“山寨”产品,倒不如去看“正版”。

那么到底要不要这种“改革”呢?或者说,当传统舞台艺术被切断了根本特色后,它还是不是原来的那门艺术?还值不值得我们去传承去保护?在笔者个人看来,这三个答案都是否定的。坚持传统,充分发掘“传统”的魅力和“传统艺术”的价值,一样可以拓展受众面、扩大影响力。在这一点上,北京德云社的崛起可以作为一个正面的例证。郭德纲的相声,舞台布置从旧从俗,只有方桌折扇醒木和擦汗的毛巾而已,除扩音设备以外,声光电一概不用。所讲相声也以传统的段子翻新为主,所运用的也正是“三翻四抖”等相声的传统技巧。当然我们不可否认,在刚刚起步阶段,德云社也曾经是惨淡经营。然而在坚持数年之后,依然是这样“老土”的相声,却越来越征服了无数的观众,缔造了曲艺界的神话。至此,我们还能再说传统已经落后于时代、不受观众喜爱了吗?2012年的11月,全国昆曲界最老的一批艺术家聚集在北京,没有青春靓丽的扮相,没有恢弘交响的伴奏,仅仅是一场老人的聚会,在北京大学的百年讲堂里却座无虚席,甚至有观众从广东、海南“打飞的”赶赴北京,只为亲眼观赏这场演出。

而在笔者工作的江苏省演艺集团,老艺术家们也极具市场号召力。从对江苏省演艺集团2009年开始的演出季的票房数据进行分析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各戏曲院团中,有老艺术家演出的剧目,其上座率远高于一般性演出。其实,随着现代物质生活的日益优越和化妆技术的发展,老艺术家们的舞台艺术鼎盛期也日益延长。充分发挥艺术的传统魅力和老艺术家们的号召力,也许能够成为传统艺术突围的奇妙之招。

二.思维创新,在传统的基础上翻新细节与采用现代营销手法

当然,时代在变,社会在变,思维在变,审美在变,如果只是一味的以保持传统为名而不做变通,只能叫做食古不化,注定要被时代所淘汰。如果将中国传统舞台艺术比作一棵大树,那么由历史印记和地域特色所构成的艺术传统就如同树的主干和根基,而正如树木需要修剪枝叶以便成长得更好一样,传统舞台艺术也必当顺应时代的需要,进行一些创新和改变。但必须强调的是,这些创新和改变,只能是“枝叶”上的修剪,而不是“砍树掘根”,正如同梅兰芳大师所提倡的戏曲改革应坚持“移步而不换形”。

以笔者所在的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为例,在清代孔尚任编创《桃花扇》的基础上,打造了今天的代表剧目《1699·桃花扇》。除了在舞美上略微运用话剧中的场景分割手法,并对原始剧本进行裁剪压缩剧目时长之外,而演员的表演、服装、化妆,以及剧目的音乐、唱腔等,都严格依照昆曲的传统程式进行。而一些令观众觉得新奇的表现手法,则是对曾经存在于舞台之上但因为种种原因而较为少见的传统的再度呈现,如在剧中出现检场之类,今天看上去似乎先锋前卫,其实只不过是重新翻出一段“尘封的历史”而已。《1699·桃花扇》剧目自2005年出品以来,除斩获奖项无数,更得到了观众们的认可,这足以证明这种非“主干”的创新是有必要的。

除了细节的创新,传统舞台艺术想要在市场中突围,还必须采取现代的营销手法,宣传并推销自己。“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不仅要做得好,更要吆喝得好。对传统舞台艺术进行包装,树立高雅艺术的标杆,将走进剧场定位为生活品味的符号,令消费者在享受艺术的快乐之外,更得到另一层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引导其走进剧场,消费艺术。在这一点上,昆曲这一剧种已经走在了前列。借助着首批申遗成功和奥运会的东风,现在观众欣赏昆曲已经成为了高雅和有品味的象征,从而使一些原本对这一剧种毫不了解的受众愿意尝试接触昆曲,并进化成新生代的忠实消费者。

好的产品加上好的营销,也许可以让传统舞台艺术在光怪陆离的市场竞争中,杀出重围。

三.针对需求,做好市场定位与审美定位

今年初,省演艺集团上下都在议论一件事:150场演出、6台大型文艺晚会、3台传承大戏、1台原创剧目、过千万的经济收入,这就是江苏省演艺集团锡剧团在2012年中所取得的骄人成绩。作为一个地方剧种,在有限的影响范围内,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不可谓不惊人。在很多地方剧种喊着需要保护,不然即将灭亡的现状下,省锡剧团能够如此红火,除了因为其影响范围——江苏南部和上海的经济较为发达之外,其锡剧团团长周东亮对剧团的发展和剧目创作的目的也有着较为符合当下大环境的定位。

周东亮曾在采访中公开表示:“市场和观众是检验剧目的唯一标准,排演剧目,首先要看观众想看什么,要看什么。现在有很多团体走入了一个误区,花很大的精力和成本,排一个大制作的剧目,找了专家来看都说好,可观众就是不买账,根本没有市场,演了几次,顶多评个奖就束之高阁再也演不了。这算什么呢?花的都是国家的钱,要换过去的私人剧团私人老板,看看谁还敢这样搞?”在所谓的“主流化”、“宣传化”之外,对戏曲娱乐功能的重视,也是锡剧团能够在市场中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而相对于城市的发达,广大农村的娱乐方式较为单调,选择项目较少,农民群众较为保守,传统的审美取向也令他们在消费选择上更倾向于传统的娱乐方式。只要我们放低身段,找准定位,不要只将目光局限于中心城市,走入乡村,巩固和开拓基层市场,也不失为一条性价比较高的生存之路和市场突围之路。

以上三点,仅仅是笔者的一家之言。在一个快节奏的经济社会中,传统舞台艺术想要走出困境,在这三点之外,更需要政府的引导与扶持。市场的培育、宣传的导向、习惯的养成和氛围的营造,仅靠艺术院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无法完成的,政府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然而对于传统舞台艺术及其从业者来说,也绝不能单想凭借“等、靠、要”来解决所面临的困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政府在对传统舞台艺术的保护中所要完成的职责,究竟是要“鱼”还是要“渔”,则是每一位艺术工作者所要进行的思考和选择。

猜你喜欢
舞台艺术剧目传统
舞台艺术中演出监督的重要性分析
舞台剧目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2019年上海市舞台艺术作品评选展演获奖名单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试论舞台艺术实践的重要性
优秀剧目进校园
舞台艺术闪耀“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