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与古典的完美结合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2013-11-21 22:46张龙
剧影月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门德尔松大调小调

■张龙

浪漫与古典的完美结合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张龙

在西方音乐史中,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是两个相邻的时期。在古典主义后期和浪漫主义前期的这段时间里,在音乐风格方面没有明显的分界线,而是形成一种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局面,俨然形成了古典与浪漫并存的独特风格。在当时作曲家的作品中也有所体现,门德尔松就是其中一位。

门德尔松,是浪漫主义早期德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一位生活在浪漫主义时期,却继承和发展了古典主义时期创作风格的作曲家。在他的作品中,不能说哪部作品属于古典风格,哪部作品属于浪漫风格。这是因为在门德尔松的作品里并不是把“古典”和“浪漫”划分得很清晰,而是把两者进行完美地结合:既有古典的严谨、清新,又有浪漫的自由和想象。最具代表性作品是《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并与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与当时其他作品最大的不同:1.乐曲开头没有大段的乐队铺垫段落,直接是小提琴奏出主题。2.三个乐章之间没有断开,而是不间断的演奏,一气呵成,这在当时是一种创新手法。后来,许多追随者也效仿了这种手法。3.华彩乐段不是演奏者即兴演奏,而是由作曲家亲自写出。

创作背景:《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源于门德尔松在1838年7月30日给自己的童年好友——小提琴家大卫的允诺。但在接下来的6年里,门德尔松一直忙于各种演出,无暇进行创作。1844年7月门德尔松为了休养自己长年劳累的身体,来到位于法兰克福附近的索登避暑山庄,与正在度假的家人会面。正是在毫无工作压力的索登田园生活中,他完成了6年来的夙愿,也给喜爱音乐的人们奉上了一首伟大的小提琴协奏曲。1845年3月13日,《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在格万特豪斯首演获得巨大成功。由丹麦作曲家、指挥家戈蒂指挥,德国著名的小提琴家大卫担任小提琴独奏。此曲是门德尔松和大卫合作的产物,也是这两位音乐家美好的友谊奉献给世上的果实。

这部小提琴协奏曲是按照传统的协奏曲形式写成的,共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所采用的是奏鸣曲式,是热情的快板。第二乐章就像一首无词的船歌,以三段体的形式写成。第三乐章采用了回旋奏鸣曲式,风格轻快、热闹、充满活力。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Allegro,moltoappassionato(富于热情的快板),e小调,2/2拍,不仅是整部作品最著名的乐章,而且还占据了整部作品近一半的篇幅。遵循传统的奏鸣曲式结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Conda。

在呈示部的开始部分,作曲家没有按照惯例使用大段的引子进行铺垫而是开门见山,在一个半小节的主和弦分解音型后便由小提琴奏出了主部主题熟悉而优美的旋律,犹如涓涓泉涌,流入人们心田。

主部主题的不断变化和发展,随后由整个乐队奏出主部主题,使主部主题得到了加强和升华。连接部依次通过音阶、双音、三连音、分解和弦的形式进行展示,相当自然的引出了副部主题。副部主题先由长笛、单簧管以四重奏形式陈述而出,自然地流淌到小提琴独奏的副部主题。

副部主题显然有些多愁善感,它是作曲家内心深处对于岁月流逝的一种依恋,显露出惆怅的情思,似一首幽静的抒情诗。主、副部主题之间虽然有所不同,但没有像传统奏鸣曲那样构成强烈的对比和冲突。有人将主、副部主题比喻为一对俊俏的姐妹,她们容貌各异,但性情相同。

在展开部中,作曲家给予主、副部主题以自由发展的空间。两个主题交替变换身姿,呈现出青春诱人的美。在展开部结尾处的主部主题动机引领乐曲达到了第一乐章的高潮一一华彩乐段。这时独奏小提琴再也按捺不住激荡的心潮,它以高难度的演奏技巧进行了协奏曲中惯有的华彩乐段的演奏。门德尔松没有按照当时的惯例让演奏家即兴演奏,而是同首演这部协奏曲的小提琴家大卫详细商计了小提琴演奏技巧,将华彩乐段直接写出。既保持了作品的抒情风格,又将小提琴技巧展现的淋漓尽致。将乐曲的第一乐章推向了高潮。

在华彩乐段末,再现部悄然出现。主部主题依然在e小调上呈示进入副部主题后转入e小调。长大的尾声对各主题进行了总结但并未结束在主和弦上。乐章结尾处,大管吹出的一个悠长的音符,曲径通幽,将旋律很自然地引入到了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就像一首无词的船歌。行板,6/8,是整部作品中最慢的一个乐章,所呈现的风格与另外两个乐章不太相同,即没有第一乐章的热情,也没有第三乐章的欢快。笔者较为倾心于此乐章,她像是一位智者在娓娓地讲述自己的故事,小提琴以三拍子的长音揉弦进入,直接把听众带入恬静的世外桃源。

以三段体的形式写成,三部曲式的首部在C大调上陈述出了第一主题。这个主题甜美怡人,C大调的音色和6/8拍的节奏营造出了湖光山色的音乐氛围。这得益于门德尔松丰富的游历。开始主题小提琴没有任何华丽的展开,只是在弓弦之间缓缓倾注出无穷尽的抒情旋律,委婉而略带淡淡的忧思,展现了门德尔松最为浪漫的情绪。乐章的中段是一个庄重的新主题,它采用了紧促的敲击式的节奏,造成急切的气氛,扰乱了第一主题船歌般安谧意境。以后独奏小提琴大量使用双音和八度演奏技法,它与担任协奏的管弦乐队朦胧的音响相触,汇成似梦非梦的迷惘思绪.很快作曲家悄悄释去了忧烦,再次吟唱。如歌的第一主题,双音震音的手法来自于中部这与首部形成对比.随后又回到首部的织体并平静的结束在C音上。旋律轻盈飘逸,渐渐消逝在渺远的寂静中。

第三乐章,是一首欢快炽热的回旋曲。终曲乐章“忽如一夜春风来”,在管弦之林吹开了一片灿烂的花海。独奏小提琴奏出了一支清雅的音调,犹如春花在风中飘摇。管乐的呼唤,弦乐的流动,构成欢乐的春之交响!

终曲乐章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活跃、跳动,使人想起《仲夏夜之梦》中的幽灵的主题。主题的风格是门德尔松音乐中最为典型的:精巧、灵敏,独奏小提琴就像是一群快乐的小精灵,踮着脚尖跳出春之仙子的舞蹈。洒脱的步调.机敏的躯体.焕发出蓬勃的青春活力。第二主题由乐队全奏。它是欢乐、热闹的。它移到了B大调上,先由乐队奏出。效果强健有力,也有喧闹情绪的一面。紧接着独奏小提琴进入,重现的音乐主题变得更加紧凑,像是作曲家意识到告别人生的时日,急切地要把人世间美好的春意归容到自己热情的怀抱中。

在最后乐章中,所有的主题都充满着向前发展的动力,音乐的进行急速,形象鲜明,色彩绚丽而富有细微的变化。轻快、热闹、精力充沛,这是第三乐章的特点。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小提琴的各种技巧,使这首乐曲新颖美丽、充满迷人的色彩。

结语

浪漫与古典的对比:感性与理性、主体与客体、本能与理智、想像与规范、神秘与常识、超自然与可理解、无尽的渴望与节制条理、无拘地表达感情与冷静深思等等。

古典、浪漫时期的主要音乐风格在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里都有所体现:旋律追求优美动人的气质,倾向于整齐对称的方整性乐句结构;调性、和声的安排上升为结构作品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强调“人”和他的本性,突出“个人”是感觉的中心、感情的焦点、幻想的主体,即使是表达一种对大自然的亲近感,也是通过赞美自然来抒发自我的渴望。整部作品中不表现强烈的戏剧冲突,追求趣味性以及和谐的美感,旋律优美而富有歌唱性,容古典精神与浪漫因素于一体。即追求严谨典雅的古典风格,又善长用音乐来抒发对大自然文学历史的内心体验。

综上所述,门德尔松所建立起来的风格,是逐步演进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是在他的前驱者的劳动成果上发展起来的,是建立在前人确立的艺术原则的基础之上的。在形式上他严格地遵循着海顿建立的准则,而又绝非亦步亦趋;他的原始构思严格规整,而又处处充溢着自由的精神,这种自由精神是由贝多芬极其成功地灌注到音乐中,又由其后的作曲家们无一例外地努力发扬光大的。所以,有人称门德尔松是“生活在汹涌澎湃的浪漫潮流中的一个冷静的古典主义者。”

猜你喜欢
门德尔松大调小调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G大调随想曲
门德尔松音乐作品创作风格浅析
Colorful you
愿你以梦为马,随处可栖
“浪漫派大师”门德尔松的故事(二)
门德尔松的诚实
诚实更重要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
小调[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