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综合性漫谈

2013-11-21 22:46周寿泉
剧影月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中国戏曲戏曲戏剧

■周寿泉

中国戏曲综合性漫谈

■周寿泉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植根于我国民族土壤和人民生活中,作为戏剧艺术之一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特征,从而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学习了解和掌握运用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不仅对指导戏曲工作者的艺术实践和创作思想会产生密切的、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提升戏曲爱好者的审美情趣和欣赏水平会产生良好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戏剧的一个独特的称谓,历史上首先使用这个词汇的是元代的陶宗仪。他在《南村辍耕录·院本名录》中写到:“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但这里所说的“戏曲”只专指元杂剧产生前的宋杂剧,从上世纪初的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及近代的京剧和所有地方戏在内的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这是王国维先生为中国戏曲作出的一个既简练又精辟的论断。今天,如果要加以更为全面准确的表述的话,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戏曲是以唱、念、做、打为基本手段,用载歌载舞的形式,通过演员扮演角色当众表演故事,反映和评价生活的一种综合艺术”。人们常把能将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结合在一起共同来完成表演的艺术称之为综合艺术。但是,一般情况下,两类不同范畴的艺术是不能综合在一起的。绘画和书法之所以能够直接结合,是因为两者同属于空间艺术范畴;绘画之所以不能和音乐直接结合,是因为后者属于时间艺术范畴。只有当表演艺术加入进来的时候,各类不同范畴的艺术就可以结合在一起。这是因为表演艺术具备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的双重特性,它既可以拿空间艺术的特性去和空间艺术结合,又可以用时间艺术的特性去和时间艺术结合,这是古今中外的综合艺术所具有的共同的特点。大凡戏剧艺术(包括电影和电视剧)都具有综合性这个基本特征,戏曲当然不会例外。但是,相对于其他戏剧种类而言,戏曲艺术的综合性极大,它不仅综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多种艺术门类,而且使之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从而形成一个整体。

戏曲艺术中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多种艺术元素的综合关系,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完成的。演员的表演如同一串珍珠项链的轴线,没有了它,再好再美的珍珠不仅连不到一起,而且还会各奔东西。因此,戏曲艺术中的各种艺术元素必须以演员的表演为中心,并为演员刻画人物服务。这就要求所有被综合到戏曲中来的各种艺术,虽然原先都各有其艺术创造的独立性,但是一旦被综合到戏曲中来,情况就完全改变了。如:剧本,虽仍属文学范畴,但已失纯文学创作的独立性,它的作用首先必须为演员的表演和舞台演出需要提供服务,而不能仅仅满足于供人阅读欣赏。戏曲艺术中的其他艺术成分,如:音乐、舞蹈、美术等也同样如此。一方面,它们都必须放弃其原有艺术创造的独立性,服务于统一的戏曲舞台艺术形象的创造,成为整个舞台形象创造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它们又都必须在戏曲这个综合艺术所规定的综合关系中,充分发挥各自原有艺术的特殊作用。而且,这种有限制范围的特殊作用发挥得越充分,戏曲综合艺术的作用就越能显现出来。对于这一点,我国的戏剧教育家熊佛西先生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这样说过:“近来很多人误会‘综合’的意义,他们以为‘综’就是‘总起来’,‘合’就是‘合拢去’。其实这是很大的误解”。他还说:“我们称戏剧为‘综合艺术’,是指它用文学、音乐、绘画及其他艺术当媒介,而另成了一种独立的艺术。”戏曲艺术作为戏剧艺术之一种,当然也不例外。值得注意的是:以演员的表演为中心,并不是以演员为中心,更不是某个主演或“角儿”说了算。虽然,演员是戏曲舞台艺术的直接呈现者,在戏曲艺术创作群体中的地位固然重要。但是,乐队伴奏、舞美、灯光、服饰、道具等其他创作人员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他们只有在导演的统一的艺术构思和组织调动之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有可能创作出完整的舞台艺术精品。

中国戏曲极大综合性特征,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从客观上看,由于我国历来就有把各种不同的艺术集中在一个场所进行表演的传统习惯,这就为促进各种艺术的交流和结合提供了必要的外在条件。据史料记载,东汉的张衡在《西京赋》里,就有杂技、歌舞等同场演出的记载;北魏时则在洛阳的寺庙里集中演出百戏;隋代在每年的正月初一到十五,广泛搜罗“四方散乐”,在洛阳城外临时建立戏场,占地8里长,让艺人们彻夜演出;唐代的长安有定期的庙会,除了和尚讲经以外,还有说书、杂技、歌舞等表演;到了北宋时期,更出现了常年集中各种技艺演出、而且是营业性的“瓦舍”。这种集中,不仅促进了各种艺术的相互竞争,而且还促进了它们相互之间的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和相互结合。从主观上看,中国戏曲不仅能够吸收多种艺术的营养,而且还能加以消化、为我所用,从而使自己的肌体日益健壮,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中国戏曲早在孕育时期,就不断地从我国古典歌舞、百戏、汉代角抵戏、唐代参军戏、宋杂剧、金院本,以及历代的民间说唱文艺等艺术形式中,不断地吸取丰富的养料、化为血肉、形成雏形;在宋元时期脱胎而出、化茧为蝶之后,它始终扎根在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不断地吸收新鲜血液,将古典的、民间的,包括外来的文艺中的有益成分化为己用,促进新陈代谢、使其繁衍不绝,最终形成了今天多达300个以上的戏曲剧种,真可谓是世界戏剧史上的奇观!

据有关专家考证,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一是希腊悲剧和喜剧,二是印度梵剧,三是中国戏曲。随着岁月的流逝,希腊的悲剧、喜剧和印度的梵剧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而我国的戏曲却为何充满一片生机?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点我们不能忽视:正是由于中国戏曲自身所具有的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的极大综合性这一基本特征,才使它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地吸取和补充新营养,不断地充实、完善和丰富自己,从而成为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并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深受国外观众的欢迎和喜爱。

猜你喜欢
中国戏曲戏曲戏剧
戏曲从哪里来
《广西戏曲》
传统戏剧——木偶戏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中国戏曲与流行思想的融合
阐述西方音乐剧与中国戏曲审美特征的异同性
中国戏曲艺术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