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烹出“艺术味”

2013-11-21 22:46宋丽
剧影月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语文课赏析创设

■宋丽

语文课烹出“艺术味”

■宋丽

中等艺术职业学校学生入学时文化基础普遍较差,文化课学习兴趣不浓,教师教得很辛苦。如何结合艺校学生的实际,改变这种不良状况,使语文课堂“活”起来,“美”起来,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呢?笔者尝试着从创设艺术的教学情境着手,追求语文课的“艺术味”。

中职艺校 语文教学 “艺术味”

相对而言,中等艺术职业学校学生入学时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能力不强,既要学习专业,又要学习文化,再加上艺术教学实践活动对正常文化课教学的干扰,文化教学时间得不到充分保证。久而久之,学生逐渐由不重视文化课到不愿意上文化课,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如何结合艺校学生的实际,改变这种不良状况,使语文课堂“活”起来,“美”起来,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呢?笔者尝试着从创设艺术的教学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追求语文课的“艺术味”。

一.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艺术的教学情境

艺术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如果一板一眼地上课,他们肯定不乐意听。所以把语文课上得新颖别致,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艺术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教学中的实物主要指实物、模型、标本以及实验、参观等。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实地考察的教育作用,他经常带领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细心地观察、体验大自然的美,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笔者在教《紫藤萝瀑布》时,也尝试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当时正好是紫藤花开的时候,先利用课间的时间,把学生带到紫藤架下,让学生欣赏紫藤花,学生们看到一架灿烂的紫藤花,赞叹不绝。让学生真切地感知美,领略美后,再带到教室一起欣赏散文《紫藤萝瀑布》。教授时让学生听配乐朗读,一边听课文,一边结合所看到的紫藤花,品味花的美,体会作者的感情。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文字中,感受作者的感情,体会文章蕴含的人生哲理。在教授课文时,运用多媒体播放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影视资料,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真切的感知,更易于掌握知识。

二.结合专业,借助动作和语言创设艺术的教学情境

每个孩子不仅具有潜在的表演天赋,而且还有着爱表演的个性特征。表演能够有效地调动并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笔者在注重上“实”语文课的同时,尝试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营造轻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追求语文课的艺术味。笔者所教的中专班有舞蹈、影视表演、声乐、器乐几个专业。在上课时,巧妙地将专业与语文课联系起来,发挥学生的艺术特长。如教《孔乙己》和《拿来主义》时,文中的动词“踱”和“蹩”,让学生进行表演,通过表演来体会用词的生动,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教《雷雨》时,让影视表演的学生表演文中节选部分,使学生在“动”与“乐”中把握课文内涵,理解人物的性格、语言、动作、神态及内心世界。教《不自由,毋宁死》时,几个专业的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在演讲中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精神。教《春江花月夜》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再让器乐专业学古筝的学生弹一曲《春江花月夜》,在曼妙的音乐声中,欣赏古诗。《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等经典的词都是可以唱的,就让学声乐的同学发挥他们的特长,将这些优美的词唱出来,还让他们在理解诗词的基础上,为词谱曲。让舞蹈专业的学生根据《雨霖铃》、《声声慢》诗词的意境,以舞蹈的形式呈现出来。或诗或歌或舞或画,让学生多角度的来欣赏诗歌。

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利用艺术生爱表现的心理,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学生的专业特长,运用到语文课教学中来,这样的课上得生动活泼,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而且使学生变得重视语文学习,热爱语文学习,意识到学好语文对其专业的学习、审美情趣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进而重视文化课的学习。

三.借助多元的教学模式创设艺术的教学情境

艺术学校文化课堂相对沉闷,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回答不出问题,因而忽略了课堂提问,教师花大量时间进行知识灌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积极思考、质疑、发问的时间和空间。课堂如一潭死水,激不起一点波澜,没有师生间激情的互动,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教学的火花,教师教得也很无趣,学生听得很疲劳,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模式势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结合艺术学生的学习实际,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艺术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新教材的容量增加了,这就要求我们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学会取舍,讲重点,讲有价值的东西,不必面面俱到。《一个人的遭遇》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两篇课文都是经典的小说,表达的主题相同,两篇小说在叙述方式与描写手法上都具有经典性,所以重点就定在比较鉴赏这两篇小说在叙述方式和描写手法上的异同上。教《项脊轩志》时,让学生用各自的方言读“儿含寒乎?欲食乎?”通过不同的语言情境,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母亲对归有光的爱及归有光对母亲无比怀念的真挚情感。教《给我的孩子们》一课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童年趣事,体会作者热爱孩子,憧憬童年的童真,抒发长大之后童真不再的悲哀的感情。学生有话可说,很感兴趣,对课文的理解也很深刻。笔者上诗歌鉴赏课,完全是由学生运用平时训练的诗歌鉴赏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地赏析。先给时间学生进行口头赏析,或者当场写简短的鉴赏文章,然后全班交流。学生自己站起来赏析,可以是整首诗歌的赏析,也可以赏析其中的一句或几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想怎么赏就怎么赏,自由,活泼。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而且很好地提高了诗歌鉴赏的能力。其中有好多精彩生成:比如说,我让学生赏析李煜的《虞美人》和李清照的《声声慢》。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时,学生赏析说:“李煜把抽象的愁形象化,把愁比作滔滔不绝的江水,写出他的愁之深,形象生动”,而且还补充了好多写愁的诗句。赏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时,学生赏析说:“‘梧桐’是一个很凄凉的意象,而此时‘梧桐更兼细雨’又在黄昏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李清照不知如何来形容自己心中的哀愁,‘这次第,也不是一个‘愁’能形容得出的。李煜的‘愁’还能形容得出来,还有一个度。而李清照的‘愁’是无法表达的,意味深远,耐人寻味。”多么精彩的回答!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上大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打破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创设艺术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由过去的“接受学习”变成“发现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让学生生动、活泼、自主的、合作的、开放的探究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使课堂焕发出生命力与创造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天堂。

创设艺术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啜饮知识的甘露。学生在艺术的情境中学习,是一种美的享受、心灵的净化、情感的超越,感觉到语文学习是美的,是快乐的。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一种创造,体现了教师的知识能力、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生活智慧。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求新、求异、求活、求变、求美、求趣,追求有效高质的语文教学,让语文课烹出“语文味”,烹出“艺术味”!

1.《语文课程标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2.《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猜你喜欢
语文课赏析创设
创设未来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作品赏析